林州百余名小学生用刻刀再现修渠史

  2023年3月16日,河南省林州市新兴社区,88岁的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模范李改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两名学生将自己亲手雕刻的版画《铁姑娘》和《姐妹同力》,送给了她。

  她们来自林州市西街学校,在那里,有100多名学生在用刻刀重现红旗渠修渠故事。

  

  李改云收到了两位小学生赠送的版画礼物? 记者 马家明 摄

  100多名学生用刻刀再现红旗渠场景

  申淑贤是林州市西街学校六年级1班的学生,谈起《姐妹同力》,申淑贤表示这是她用时最长的一幅作品。3月15日,下午课后延时课,她刚拿到刻刀刻了不久,就放学了,于是她将版画带回了家,并借了一把刻刀,在家里接着刻。

  从五年级开始学习雕刻到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申淑贤熟练掌握了雕刻的方法。在申淑贤的作品中,再现了红旗渠修渠场景的《能工巧匠各显其能》和《勘测与测计》,还被收录到了文心出版社出版的《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一书中。

  被收录到《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一书中的还有版画《铁姑娘》,它的创作者是一名11岁的小学生王紫祯。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修红旗渠过程中,张爱田、张巧珍、刘爱莲、张相云一起吃住,抬石打钎,同甘共苦,形影不离,成了令人称赞的“铁姑娘”,这也是王紫祯作品的原型。在修渠现场,涌现出很多“铁姑娘”,她们是千千万万个“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设者。

  在林州市西街学校,还有很多学生像申淑贤和王紫祯一样,将红旗渠典型人物雕刻成版画。

  起稿、刻制、上墨、磨印、扫尾,再运用刻刀,通过手腕发力,刻、切、铲、凿、划,在木板上刻绘红旗渠系列场景和人物,真实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表现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林州市西街学校工会主席李先生介绍,在2020年,版画工作坊由美术兴趣小组演变而来。目前,林州市西街学校版画学习主要面向三到六年级学生,每个年级重点抽20名学生学习,一周一节课。从成立到现在,共有100多人在这儿学习和雕刻版画。

  版画的创作对象有哪些?任课老师葛晓亮介绍,学生创作的作品主要围绕红旗渠本地修渠特色人物和修渠场景,最近以雷锋为主题创作。

  不同年级怎么上课?葛晓亮介绍,对于三年级学生,主要锻炼握刻刀的姿势,雕刻一些基础的花鸟。而到了四年级,就会让学生雕刻一些复杂的作品,对于六年级学生,不用刻意教,学生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

  渠四代红旗渠版画被收录书中

  在葛晓亮的版画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是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代。

  13岁的李欣儒是葛晓亮老师的第一届学生,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到现在已经两年多时间。

  从三年级开始学版画雕刻,两年多过去,李欣儒创作出不少作品,在文心出版社出版的《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一书中,她雕刻的版画《马有金砌渠》和《通水典礼》被收录书中。

  

  渠四代李欣儒在认真地雕刻版画? 记者 马家明 摄

  李欣儒的版画老师葛晓亮介绍,李欣儒是他的第一届学生,是一个渠四代。

  “我的老爷爷(爷爷的父亲)和我的老奶奶(爷爷的母亲)修过红旗渠,我的老爷爷是做饭的,老奶奶是扶钎的。”李欣儒告诉记者,不仅爷爷的父母修过渠,她奶奶的父亲和母亲也是修渠人,奶奶的父亲是负责炸石头,因一次意外被炸死了。

  《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出版方文心出版社编辑刘书焕告诉记者,该书共收录了20余名林州市西街学校学生的版画作品。

  “我们先后联系国内名家创作了不同的插画风格,甚至还想过运用剪纸这种艺术形式,但最终都觉得不是十分理想。”文心出版社社长田明旺说,策划编辑在多次走访林州市的多所学校时发现,林州市西街学校的学生用心创作的“红旗渠”系列版画作品生动传神,而版画又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艺术门类。用木刻版画这种传统的艺术表达红旗渠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孩子们的笔触尽管稚嫩,但依然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田明旺说,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对红旗渠精神的宣扬,来唤醒更多的人关注红旗渠。

  (原载于2023年3月23日《河南青年时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