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宋时期,官员“赐紫金鱼袋”是一种什么荣誉?

  原标题:唐宋时期,官员“赐紫金鱼袋”是一种什么荣誉?

  古代的官员头衔名目繁多,有些让人不解其意,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系衔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

  司马光的官衔长达63个字,其中包括了散官、寄禄官、职事官、贴职、和附加性官衔。其中又以“赐紫金鱼袋”最让人难以理解,那么古代所谓的“赐金鱼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紫金鱼袋在唐宋时期属于官员身上的佩戴的一种装饰。在身上佩玉饰,早在殷商时期就有,《礼记》中就有记载称“行步则有环佩之声”,直到汉代士大夫仍有此风。

  除了佩玉饰之外,古代又有“合符”之制,皇帝发号施令、调动兵马,都要双方合符,以作为凭证,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虎符,这种佩玉与佩符的形式在唐代以前长期流传。

  唐代建立之后,因为要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讳,不能再用虎符,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开始,因“李”与“鲤”同音,于是改用鲤鱼形的鱼符,来代替过去的虎符。并把鱼符作为实用的符契,可以用作合符、出入宫廷的凭证,作为一种高贵的饰物,称为“随身鱼符”。 当时规定,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鱼符材质也不同,太子用玉,亲王用金,百官用铜。为了装鱼符,又相应地颁发了鱼袋。同时又规定了鱼袋的不同材质,三品以上饰金,五品以下饰银。

  本来,鱼符合虎符一样都有一定实用价值,是权力的象征,这就像是官印一样。因而,官员去职或去世的时候,要将鱼符上交朝廷。可是,鱼符又有装饰的作用,于是唐高宗时期又规定,官员死后鱼符、鱼袋不用追收。此后,鱼符就成为了皇帝任意赏赐臣下的物品,凡受赏者都可以佩鱼袋,形成了“着紫者金装,着绯者银装”的风气。

  武则天执政期间,对官职和服饰进行了一番改革,曾将鱼符改为龟符,鱼袋也就改为龟袋。不过为期不长,很快又恢复了旧名。 到了宋代,官员佩戴鱼符的风气仍然保持。一至四品官颁发金鱼袋,五六品官颁发银鱼袋。只不过这时候鱼袋中就没有鱼符了。尽管没有了鱼符,但鱼袋也是官员身份的一种标志。

  比如开文提到的司马光,他的官职是“右谏议大夫”,但官阶是朝散大夫,这个官职在宋代是从五品下,按照规定,五品官只能穿绯色,佩银鱼袋。但他被皇上赐予穿紫色袍服、佩金鱼袋,即享受四品官的荣誉,因此司马光特地在他的头衔后面加上了“赐紫金鱼袋”,以示荣耀。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读者往往会将“赐紫金鱼袋”连读,认为“紫金鱼袋”就是同一个东西,其实不然,正确的读法应是“赐紫、金鱼袋”,这是两样东西。 还有就是我们容易将“紫金”和汉魏时期的“金紫”混为一谈。汉魏时期的“金紫”是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紫色绶带,一般都是丞相、太尉、大司空、大将军等高级官员才有资格享有。而唐代的“紫金”“金紫”是指紫色袍服和金鱼袋,这个荣誉较为容易获得。

  到了宋代以后的明清时期,官员不再佩鱼袋,取代代之的是补子。即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分别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此外,清代又衍生出很多体现官员级别的饰物,比如以顶戴宝石来区分官员的级别等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