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故事是什么?

  一只河蚌,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时,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赶紧壳合上壳,把鹬的嘴紧紧钳住,鹬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来。

  一个回不了河,一个拔不出嘴,鹬和蚌就这样僵持,互不相让。这时,有个打渔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故事出处

  鹬蚌相争是一则历史寓言故事,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燕策二》。

  出处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方: 刚刚。

  蚌: 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 晒。

  支: 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 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 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详细故事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国,苏代就给赵国讲了一个故事。

  一只大河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水鸟的长嘴夹住了。

  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

  蚌也毫不让步,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

  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渔翁走过来,毫不费力地把他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赵王听完之后,立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此就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巨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成语寓意

  故事也告诉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事件可能会让他人把控,结果会两败俱伤。平时遇到纠结和令人不快的事情,先不要太过计较自己是占了便宜,还是吃了亏,因为这会让自己陷入一种错误的思维,而导致双方争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终只会让他人趁虚而入,损害了自己和对方的利益,导致双方得不偿失。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简介

  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中国目录学鼻祖。官至中垒校尉,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传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