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泰山是三座高峰,好比人间三个兄弟一样,中间最高的是老大,左边的是老二,右边又低又矮的是老三。

  过了一代又一代,相传到了姜子牙斩将封神的时候,泰山老大知道了伯夷、叔齐俩很有骨气,用现在的话讲很坚决,他们不吃周朝的食粮,就逃啊逃,逃到了首阳山,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带点干粮早吃光了,不几天连冻加饿也就死了,后来人很敬佩他,尊称他爱国;他又听说姜子牙封泰山为五岳之尊,就决心效学伯爽叔齐兄弟拒不受封。怎奈天下都归周了,天意民心怎能追啊!老大最后便决定出逃,这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大没对两个弟弟说一声,就带着自个儿的一家子,逃走了。 老三半夜醒来,发现大哥一家不见了,自己也跑了。

  老二在东边睡得正熟,老大逃走时连一点动静也没听到。天亮之后,新来上任“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的黄飞虎,到职上任来了。老二有些慌,一不知大哥的去向,二帝君已来到,不敢再声张了,怕惹出是非来,就自己默认自个儿是泰山主峰了。

  

  当时,黄飞虎也不知道泰山的变故,便急着营造东岳天齐帝君圣府,不顾一切安排停当。新官上任三把火,得先巡察东岳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地理人文,以示体恤民间疾苦等等。在料理诸般常务之中,方才发现泰山兄弟三个逃跑了两个,急令山神土地值日功曹四处打探追寻。

  老大的一家直奔西南,向首阳山方向急进,正走之间前面黄河拦着了去路,老大忙令架桥,谁知桥腿刚稳好,忽然听到金鸡啼鸣,生怕天亮过不去黄河,急令前队变为后队,后队变为前队,向北行进。到了天亮,只得停止前进,原地现形歇息,队伍拉得很长,占了整个晋东,长长的几百里。扎在黄河里的那些桥腿没来得及爬上来,天明现了原形,立在黄河当中,形成了现在的三门峡。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巡察辖区山川时,问道此山叫做何名,老大虽然变了体形,由耸立变成了长卧,毕竟体形庞大,不易藏匿,这时只好隐姓埋名答曰:“我乃太行山”,意思是说:我是泰山,排行老大。

  泰山老三跟在后面,前队急报,长兄的队伍折向北走了,老三恐怕被长兄发觉,急令队伍闪开道路,哪曾想到,等长兄的队伍离开黄河,天就明了,自己的队伍也就只好就地现形了。北岳巡察时,隐姓埋名报了个名字叫“太岳”,其实岳就是山,太岳也就是太山,只不过是瞒过崔英。

  泰山仁圣大帝派人查遍辖区也没找到老大和老三,只是看到老大和老三走后留下的大片空地,就是现在的鲁西、冀南、豫北、晋东大平原,越过平原就是北岳的辖区了,找不到也就只好不了了之。

  太行、太岳一眠八百年。大周天子,开疆裂土,分封诸候,什么前春秋后战国,都在他兄弟梦中闪过。正在他们睡得香甜的时候,猛然听到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朦胧间还以为是天塌地陷,鳌鱼翻身呢。醒来派人打探,才知道是秦始皇打下来的赶山鞭。从西面逃难的大小群山都拥挤在晋国地界之内,被太行山挡着了去路。他们都向太行山诉苦说:“秦始皇要把我们赶到东海里去,说是移山填海,要把沧海变为桑田,我们这些将被做为未来沧桑之变的垫基石。“太行山听到这消息以后,怒气冲天,说道:“他们总是打着为民造福的幌子残害万物生灵。天地乃自然的造化,山水草木,万物生灵,各自应运而生息繁衍,各得其所,尘世人民与万物同而原于万物,既能驭万物为己用,丰衣足食就够了,咋能容忍秦始皇任意胡为。”逃难的小山们齐问:“秦始皇的赶山鞭打下来,玉石俱粉,我等谁人敢当?”太行山愤愤地说:“我,泰山石敢当!”随令部下,分赴各要道路口值勤守护。

  

  秦始皇一看大小群山拥拥挤挤,踏步不前,便问赵高:“为何止步?看是谁在当道?”赵高答道:“是泰山石。”秦始皇生气的说:“泰山石不怕我的鞭打吗?”赵高说:“泰山石不受皇封,不食奉禄,不遵王法,怎么办?”秦始皇生气的说:“看我鞭打泰山石。”说罢甩开鞭就打,哪曾想到,鞭子重,石子小打不着。挥动这赶山鞭也不是容易事,九九八十一天才能打这一鞭,从早春打到严冬,三鞭也没打着泰山一块小石头,秦始皇借鞭的时辰已到,无奈便就此罢休了。

  

  那些在通街道口上值勤的泰山石,忠实地执行着抗暴驱邪的使命,就地现形永存了。因为泰山石敢当其害,救了山川草木及众多生灵,人民群众为了消灾躲难,驱鬼避邪,逢年过节便给这“泰山石敢当”烧香礼拜,传成了风俗,又从山里传到了平原。因为秦始皇赶山祸从背后来,有“泰山石敢当”消了此灾,人们把背后的防卫便交给了“泰山石敢当”。后来,农村尤其是山区的村庄里,在胡同直冲房院的墙壁上,挖个神龛,里面放一块石或砖刻的牌位,上写“泰山石敢当”,就可以消去冲倒山这个不吉之兆。这样一来,都知道太行山原来就是泰山老大,便把他的名字改叫太行山了。从那时起“泰山石敢当”的风俗也就永久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