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外语教育发展路径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

  转自:黑龙江日报

  □ 李春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背景下,做出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我国国际传播力的战略部署。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外语教育是具有语言学科优势的一门教育,承担着增进跨文化理解的使命和责任,如何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语教育在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面临新机遇、新特征、新变化。为促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新时代外语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开辟发展新路径,构建具有融通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外语教育从语言技能到语言交际再到文化联通的拓展,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要强化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为帮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外语教育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外语进行沟通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家意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责任感。对外语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当今外语教育因为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学中存在人为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分割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外语教育必须从课堂、课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多维度拓展,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实际能力。

  其次,外语教育要深入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互统一的过程,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外语教师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外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言传身教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时要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外语教师在传授外语语言基本知识同时,注重强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要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立足于外语类课程的教材建设,深入挖掘外语类学科的人文教育、跨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和中外文化对比等课程思政元素,在外语课堂教学的内容、管理、评价以及教师的言行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融入育人目标,同时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理解和品鉴文化交流,同时也要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再次,为全面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教师队伍首先要实现现代化。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外语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外语教育教学活动是外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外语教育要与时俱进,外语教师数字素养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软实力,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推进教育数字化就要抓好外语教师能力提升的工作。教育系统要着力提升外语教师数字素养,让外语教师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与创新性,更好地适应与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质量国际传播。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为媒介实现的,因此中国文化可以借助全球化的平台走向世界。借助外语这一强势媒介讲好中国故事,让世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创新外语教育发展路径,深入挖掘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元素,强化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外语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构建立体化外语教育体系,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