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突围 珠海路在何方

  4月10日,珠海金湾,广东高景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三期厂房正式投产,满产后可增加年产值140亿元—150亿元;4月7日,珠海斗门,进驻富山工业城格创5.0产业新空间,补齐了珠海在动力制造领域的产业短板……

  近段时间,珠海多个重点产业项目加速建设、投产,成为稳经济的“压舱石”。这些项目能顺利落地的关键,离不开土地空间的支撑——继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划定工业用地红线外,近日,《珠海经济特区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规定实施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出台,显示了珠海全力保障工业用地的决心。

  坚守工业用地红线,就是坚守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珠海加速为“产业梦”打造“新空间”:一方面,集聚资源“种工厂”,一批5.0产业新空间陆续投入使用,助力中小型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园区投入倍增”工程,助力传统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激发工业经济新动能。

  助力企业实现梦想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朝着“万亿工业大市”的目标,珠海力求让土地“活”起来。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吴冠霖

  统筹:沈梦怡

  保障工业用地

  一季度完成“熟地”整备超3000亩

  土地空间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寸土寸金的珠海,将工业用地摆在何种重要位置?

  2022年6月,珠海出台《珠海经济特区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规定》(下称《规定》),提出像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一样,牢牢守住工业用地基本盘。这也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工业用地控制线的地方性法规。

  该《规定》将历年以来除村集体留用地以外所有已供工业用地,以及今后新增的工业用地,全部划入工业控制红线——通过立法,珠海划定工业红线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一级线155平方公里,在空间上稳定了工业用地的总量。

  近日印发的《办法》,则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工业用地控制线的划定、调整、实施及监督等工作。《办法》鼓励在一级控制线范围内推进连片“工改工”;明确一级工业用地控制线内工业用地应按照“大集中、小聚集”的原则,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城融合。

  “要在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珠海必须要备足土地资源。”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以制造业见长的珠三角,工业用地资源日益稀缺,“大部分城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以目前的建设速度,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大概只能支撑10年。相比之下,珠海工业用地储备相对宽裕。”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珠海全市土地面积为172499.78公顷,土地开发强度为23.79%。这为珠海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创造了条件。

  去年,珠海提出,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数据显示,2022年珠海完成整备具备进场施工条件的产业“熟地”62块,面积达8085.76亩;全年供应工业用地9500亩,是2021年的2.5倍,其中30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今年,珠海还将在产业“熟地”上继续加码。记者从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珠海计划全年整备“熟地”8000亩,实现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转变。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珠海已完成“熟地”整备超过3000亩。

  “种工厂”热潮

  首批5.0产业新空间投入使用

  坚持制造业当家,产业园发展是大平台建设的关键一环。在全力保障工业用地的基础上,如何优化产业空间载体布局、提升产业园区质量和效益,更考验着珠海的治理水平。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掀起一轮“种工厂”热潮:深圳向天要空间,主推“工业上楼”,提出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厂房空间;广州实施村级工业园升级大改造,工业用地应储尽储;中山探索“商改工”“住改工”新方法……珠海,则集聚资源建设5.0产业新空间,推动其成为珠海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珠海5.0产业新空间已开工建筑面积达828.29万平方米,完工建筑面积达521.43万平方米。

  其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2区、华发智造产业园、格创·芯谷、格创·云谷等首批5.0产业新空间已陆续迎来企业和生产设备进场,正式投入运营。

  “我们的目标是‘五一’前入驻,已经跟国外客户约好来现场考察。”珠海硕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涛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落户华发智造产业园,是考虑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客户对膜具质量、设计能力要求非常高,“这边厂房相比传统园区的配置更高。”

  “此外,我们招聘的工程师大多是名校毕业,对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选择比较敏感。5.0新空间不仅租金成本降低了,看得见的园区配套,也为企业发展和员工生活提供了充足空间。”黄涛说。

  如其所言,模块化/定制化智能制造生产厂房,完善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及运营服务,是5.0产业新空间的主要特点和显著优势。在此,中小企业可实现“拎机投产”“拎包入住”,快速抢占市场。

  作为首批入驻格创·芯谷一期的企业之一,深圳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有体会。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订单量持续增长,选择牵手格力金投,将旗下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业务转移至珠海高新区。

  副总裁刘镇介绍,公司在格创·芯谷一期的租赁面积约4.6万平方米,“落户过程中,高新区和格力集团设立了专项服务小组,为我们提供全流程一对一‘保姆式’服务。”据悉,除园区配套外,高新区还将结合公司员工实际需求,提供员工子女入学、人才住房和就医等绿色通道服务。

  提质增效

  老园区焕发新活力

  4月12日,珠海斗门新青工业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了园区转型升级的最新成绩:2023年一季度,该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07亿元;工业投资6亿元,同比增长109.4%。

  工业园区是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珠海全市共有9个工业园区,包括国家级园区3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斗门富山工业园、金湾联港工业区、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以及纳入珠海高新区范围管理的三灶科技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和南屏科技工业园。其中不少园区建成已有20余年。

  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为珠海制造业积累了深厚的基础。2021年,珠海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固投分别占全市的约90%和85%。但由于规划时间较早,近年来,工业园区也普遍面临着产业升级、配套落后的深度转型挑战。特别是随着城市工业用地开发进入“存量时代”,对传统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成为各地扩容提质产业空间的重要手段。

  去年,珠海提出实施“园区投入倍增计划”,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引增量、盘存量、提质量,壮大传统产业园的新生企业力量。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珠海市、区两级财政对园区的道路、水电等配套投入建设资金共196亿元,增长1.97倍。

  各大园区也在加快探索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

  以创立于1999年的南屏科技工业园为例。作为珠海发展最成熟、单位产值最高的科技工业园区之一,面对增量企业发展需求,园区借鉴深圳、东莞等地的先进经验,通过“工业上楼”做强产业支撑。

  “未来三年,南屏科技工业园新引进项目、增容扩建产业项目共47项,预计将新增产业载体面积248万平方米。”南屏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军介绍,园区全力实施“投入倍增”计划,加速拓展产业空间、完善园区配套,目前新一轮控规修改明确将园区总体容积率提升到3.0。

  一批批新建产业项目已在路上。高军透露,去年以来有智新、锐翔、先导、格力冷水机组等9个新建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宇讯同轴、志美等8个增容扩建项目竣工投产。

  位于金湾区的联港工业区则走上“工改工”的道路。该工业区所在地块上有多座闲置工业厂房,经由金湾区红旗镇协商后整体收回,成为珠海首宗带地上建筑物出让的工业用地。通过升级老旧工业园区实现“腾笼换鸟”,去年6月,金欣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建,将力争打造为智能硬件智慧制造高地。

  由园走向城

  探索产城融合开发新模式

  驾车沿香海高速进入珠海主城区,道路两旁曾经连片的村办工业区、老旧厂房如今被一栋栋新式工业建筑所替代,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加速崛起。

  “三溪幼儿园、三溪实验小学正在开展今年秋季招生工作,稳住了一批光电企业和人才留在园区发展的信心。”三溪科创城发展中心副主任邓行思说。

  位于珠中交界地带的三溪科创城,曾是低端落后产业的集聚区,旧厂房、铁皮棚和简易物流仓库占据了大量产业空间,为城市产业新发展、新布局腾挪空间势在必行。

  “当时这一带村集体完成拆迁后释放出大片的产业用地,三溪科创城的构想由此产生。”邓行思表示,朝着“产城融合”的方向,园区正加快建设集产业集群、学校、住宅、旅馆、商业商务用地等于一体的大型生产生活社区;对标深圳湾生态城的定位,进一步优化区域配套,为留才引才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据了解,2022年,该园区聚焦光电产业,成功引进中晟泰科等光电项目33个,38家规上光电企业实现总产值80.2亿元,增长17%。

  从“园”到“城”、“园”中有“城”,产城融合的新思路正在珠海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实践。位于珠海斗门的富山工业城同样在经历这一转变。

  作为大湾区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截至去年底,该项目已完成16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超额完成首期建设任务。按照《斗门区富山工业城开发建设总体工作方案》,园区将高品质推进“富山创智谷”建设,高质量打造“产业生态园”、高标准建设“产业工人幸福城”。

  为盘活存量空间,产业园区合作开发的新模式也成为“破题之举”。

  去年4月29日,高新建投与永丰股份合作公司签约合作,双方就永丰社区村集体留用地进行合作开发,通过整体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将零散的低效用地整体盘活,打造湾区新型超级工业社区——港湾7号·智造超级工厂。

  这也是全市目前最大的村集体项目。今年1月9日,“港湾7号·智造超级工厂”正式开园投产,成为全市首个实现“开园即投产”的5.0产业新空间项目。

  “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与传统的‘一竿子’土地买卖不同,它既可以让村集体获益,也保留了我们的土地资源,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永丰股份合作公司股民陈永娟说。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从一纸蓝图到一座新城,一个个新园区、新引擎拔地而起,产业大市、产业强市的“珠海梦”正加速实现。

  ■观点

  人文因素或是突围关键

  围绕核心产业打造“千亿级”生态圈

  专家名片

  暨南大学教授、市研究会会长胡刚

  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

  奋进春天里,产业园区正奋力为珠海高质量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在珠三角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各地纷纷出招,向“工改”要空间,向园区要效益。南方日报邀请了两位产业经济领域的专家,为珠海建好建优产业园区出谋划策。

  南方日报:园区是企业的“摇篮”,对于产业园区和载体的选择,你认为当前制造业企业最迫切的需求、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胡刚:改革开放初期,开办产业园区、开发区是一种先进做法,在某个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某种产业,实行统一供水供电等优惠政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多年发展,一些产业园区出现萧条,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服务配套跟不上,造成“产城分离”。产业园区设置在城市的外围新区,人们在园区上班,却居住在城区,交通成本过高,加之周边住宅稀少、文娱活动缺乏,年轻人不愿意去,导致产业园区“空心化”。区位、人口、配套是企业主要考量,也是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产业城的关键。

  王先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园区产业生态的打造,很多园区开发前期并没有做好产业的布局,仅仅完成了一次地产的开发招商,企业类型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园区物流、配套服务等并没有跟上企业生产节奏,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实际上只是一个大型工厂。

  二是园区的体系化程度,包括产业链体系、品牌体系、渠道体系、会展体系等,园区管理缺乏体系化梳理,企业纯粹完成产业链上单一的环节,这样的园区价值水平不高,难以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龙头企业聚集。

  南方日报:目前广东乃至全国,有哪些地区的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做得较好,对珠海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胡刚:中国有一批主要依托政府的优惠税收、奖励政策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园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策优势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工业园区需要在自身硬件和软件上下功夫,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准,积极塑造自身的比较优势,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无锡发展电子原配件产业早期,通过技术招引了一批韩国年轻科技人才,政府做好食宿配套,把韩国文化作为产品融入园区,置身园区如同在韩国,以此激发人才的研发动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在很短时间内,园区产值得到明显提升,人才、产业、园区形成了良性可持续的生态圈。

  王先庆:珠海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的新突破。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如何把过去工厂式的园区,变成现代化的工厂、智慧园区;如何做强产业链的同时,融入创意设计、生活配套、会展旅游等人文商业元素,留住人口,锁定人才,这是珠海需要学习的。

  广深佛莞珠都有做得比较好的产业园,比如广佛智城,仅用几年时间聚集了三四万人,他们上班生活都在这一带,已经形成电子商务、家居运动、连锁餐饮等多个产业集群,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支撑。例如家具品牌借助进行线上推广,周边产业氛围越发浓厚。

  南方日报:近年来,珠三角各地密集出台政策,向存量要空间,你如何看待这一做法?

  王先庆:产业园每隔20年左右都会有一次大的升级改造,然而单个的、分散的升级改造绩效太慢,如果以一种集群化的园区改造方式,能够提升园区整体投资价值,更重要的是培植起现代产业,这才是产业园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所在。

  胡刚:旧工业用地改造过程就像切蛋糕,把土地重新合理划分。例如,某园区要新增报批工业用地,算上地价及相关费用要每亩100万元,但是通过对内“挖潜”的方式,在园区内找企业协商土地,其费用将远低于成本价。合理地加以利用,必会有产出、见效益,成为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一大抓手。

  南方日报:珠三角城市产业园招商引资有何共性?相比之下,珠海如何突出个性?

  王先庆:首先要放弃传统的招商思路,不能只聚焦高产值、高回报率的企业,一味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要有自信和底气,产业招商要以平视的思维对待,避免引进门槛太低造成诸多隐患。同时,立足城市特色,精准定位与之匹配的企业人群,坚持基础化招商,规划时就设计好园区的细分产业,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可能涉及到的产业链环节,做好上中下游的统筹规划。

  胡刚:以前是产业吸引人口,现在反过来,人口多的大城市更容易招引产业。鉴于此,产业园招商应作为城市综合建设的重要一环,要充分考虑人口流向、产业更迭等因素,重视城市人口产业生态的打造。

  当前,珠海工业园区配套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承载能力有待增强。5.0产业新空间的设计思路非常好,但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能只是建了一些空房子。再者要把产业聚拢起来,形成集群效应,珠海目前的问题是人流和产业流不足,这并非一两天可以改善的。

  ■他山之石

  从新加坡“裕廊样板”中,珠海可以学什么

  新加坡打造产业新空间的“裕廊样板”闻名亚洲。

  2022年,占地620公顷的裕廊创新区破土动工,该创新区坐落在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的公园里,将于2024年开始分阶段建成开放,成为新加坡首个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并将企业和社区联成一个生态系统的综合土地用途的产业公园。

  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先进制造生态系统。

  事实上,“裕廊”与“产业园”早已成为特定词组。20世纪90年代,深圳蛇口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园区等国内首批大型产业园区建设,都是以这个案例为蓝本。

  向前追溯,新加坡裕廊工业区为何成为行业标杆?全新的裕廊创新区建设经验,对珠海有哪些借鉴意义?

  智能高效的社区化运营

  打开裕廊创新区的空间剖面图,一种结构分明的“人车货”交通新范式撑起园区“四梁八柱”。

  据了解,裕廊创新区采用新加坡首个用于自动化重型运输车辆的地下物流网络,将重型货车引导到地下,可以在不影响地面商业活动的情况下,高效运输货物,并使用在地下路线上运行的自动导引车将货物直接送达企业门口。这一系统不仅能为整个创新区提供一个更安全、更环保的环境,也释放出更多地面土地用于生产投资等用途。

  区别于传统制造业园区,裕廊创新区建立起制造企业和邻近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一座横跨泛岛高速公路的新建人行天桥,直抵创新区内的各种生态花园、娱乐设施,使裕廊创新区员工能与各类功能空间、生活场景实现更充分的交融。

  此外,裕廊创新区还配备全长11公里的无车区“天空走廊”,走廊还与地铁站、巴士站、外部自行车网络、环岛路线和国家公园实现无缝衔接。

  开拓创新立潮头的魄力

  “一站式”产业服务、“兵马未动,规划先行”、遍及全球的品牌输出与招商体系……20世纪末,苏州工业区建设迅速崛起,也使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在国内声名鹊起。

  与美国硅谷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研发型中小企业聚集的模式截然不同,裕廊产业园区以典型的东方模式——政府自上而下的大手笔规划,同时借助企业化运作进行强有力的推动。

  裕廊注重全球范围的集中招商。据了解,裕廊主要招引三类企业群体:一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资本和市场;二是科技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和技术研发;三是跨国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同时,裕廊工业区重视入区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由新加坡政府主导,建立了多个产业研发机构,通过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三者相互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