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临终前,在女儿手上画了个圈,多年后人们才知:与贺子珍有关

  那年,她十八,貌美如花,人称“永新一枝花”;那年,他三十四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两人同生共死,不离不弃,终于喜结连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令世人瞩目的红色婚姻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和她第三任妻子贺子珍从相濡以沫到生离死别的爱情经历,以及为什么毛主席去世后,贺子珍的反应却异于常人。

  

  贺子珍,出生于1909年9月28日,是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的长女。大革命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人送绰号“延安第一美女”、“双枪女将”。贺子珍性格也是刚毅坚强,直来直去,可谓是德貌双全,形象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准备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带领部队进军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当时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袁文才的引荐下,1927年10月,毛泽东和贺子珍进行了第一次见面。

  

  袁文才领着毛泽东来到一户普通民众家里休息,正好贺子珍也在这里,袁文才兴奋地大喊道:“子珍啊,快出来,看看我把谁给你带来了”。贺子珍听到喊话,蹦蹦跳跳地从屋子里跑了出来。

  袁文才向毛泽东介绍道:“毛委员,这位是贺子珍同志,子珍同志是吉安地委的宣传委员,别看她年纪不大,在大革命时期,人家可是做过永新县的妇女部长”。紧接着又对贺子珍说:“子珍啊,这就是毛委员”。

  “早就听说过毛委员,一直没有见过你,今天可算是见到了”贺子珍说道。

  “我以前就听王新亚同志说过,永新有一位手拿双枪的女将领,是位巾帼英雄,今日一见啊,就是子珍同志了”说完就哈哈大笑了起来。

  就这样,毛泽东和贺子珍算是正式认识了,而这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一段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即将开始,或许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总是互相吸引吧。

  

  不久后,毛泽东就把贺子珍调到了身边当秘书,从此,贺子珍就成为了毛泽东的左右手。贺子珍敬佩毛泽东的博学才干,毛泽东欣赏贺子珍的果敢坚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爱的萌芽悄悄地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成长起来。

  1928年5月底,在袁文才等人的撮合下,毛泽东和贺子珍正式结为了夫妻。他们的爱终于迎来了春天,他们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谈未来,谈希望,嫣然一副才子佳人的模样。

  毛泽东和贺子珍是患难夫妻,在毛泽东伤心、难过、为前途未来而发愁的时候,是贺子珍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才能让毛泽东的内心得到些许的慰藉和温暖。可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聚少离多是必然的,加上毛泽东整日忙于事务,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能够照顾到贺子珍的感受。

  

  毛泽东和贺子珍共同生活的10年时间里,一共生育了6个孩子,可是只有一个保住了,其余的不是丢失就是夭折了。再加上贺子珍长年累月的征战,身体本来就有病痛,这愈发地让她感到空虚、孤单、心烦。

  贺子珍是位心高气傲、生性刚烈的女子,种种原因让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那时候她的身体内有弹片,很多时候别说打仗了,就是剧烈的运动都很难做到。这让贺子珍觉得做很多工作都力不从心。

  于是,她决定做手术把弹片取出来,可是延安做不了,她就想转道西安去苏联。

  毛泽东因为一些原因不同意,一再挽留、劝阻。可是耐不住贺子珍性格倔强,自己决定的事情一定要去完成,非常有自己的主见。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八头牛都拉不回来”。但此刻的贺子珍还不知道,延安一别,她和毛泽东再见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或许让贺子珍坚决离开延安的原因不仅是身体上的病痛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打击。长年累月的征战促使其心理上的疲惫,和父母骨肉的生离死别,以及和丈夫的聚少离多。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她内心有太多的苦楚和委屈!

  在即将离开延安的路上,毛泽东再次派人前去挽留,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贺子珍在苏联的时间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终于在十几年后回到了祖国。毛泽东虽然此时已经再婚,但是听到贺子珍的消息后,心中还是不由得感慨万千。他命人将贺子珍从苏联的精神病医院转移到国内的知名医院,并且找专人照顾,叮嘱有任何需要都要及时告诉他。

  

  年华似水,匆匆流淌,所有人终将老去。1959年7月,阔别22年的两人,终于在庐山见到了彼此,而此时贺子珍已经50岁了,毛泽东66岁。

  久别重逢,他们应该有很多话想倾诉,可是刚看到对方的时候,两人都泪眼婆娑,大概这就是时隔多年两人的无限感概吧。贺子珍说:“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可以见到你,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我不想哭的,可是我忍不住”。“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要想说了”毛泽东回复说。

  

  就这样,他们说了很久很久,谈话快结束的时候,贺子珍说:“我们还可以再见到吗?”毛泽东深情地望着她说:“可以,还会有下一次的。”但他们不知道,这次见面竟是最后一次了。直到后来毛泽东回忆的时候还说到:“我们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十年的夫妻”!

  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伟大的一代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离开了我们,仿佛整个中国都被这种压抑的气氛环绕着。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巨大痛苦的悲伤之中,每家每户从老人到孩子都在痛哭流涕。

  但贺子珍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表现得却很平静,她没有流泪、没有痛哭。可是嘴里一直嘟囔着毛主席的名字,来回徘徊。此刻的贺子珍精神已经有些恍惚了,意识也不是那么的清醒了。当天晚上,她没有入睡。

  

  直到第二天,贺子珍的中医来替她看病的时候,中医没有忍住痛哭起来,这时贺子珍才用袖口擦拭了一下眼角。但是到晚上的时候,贺子珍依旧没有入睡。我们常说悲伤到一定的程度,是哭不出来的,因为那一刻是不知所措的。或许是毛泽东主席的离开给了贺子珍巨大的打击,才让她的反应如此的平静和异于常人。

  其实,毛主席在去世前已经不能说话了,但是有次他把女儿叫到跟前,在女儿的手心画了一个圆圈,很多人不明白毛主席的意思。直到多年后人们才知道毛主席所画圆圈的背后深意,原来贺子珍原名叫桂圆,这是毛主席在临终前,表达了自己对贺子珍的一种思念。而毛主席也正好是在贺子珍生日那天之后的凌晨离开的。

  时间转眼来到了1979年,也正好是新中国成立的30周年,贺子珍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这一次,她第一次向党中央提出了一个要求,她说:“我想去北京,我想去天安门,我想去看看主席的遗容”。

  

  提出这个愿望的时候,贺子珍早就吐字不清了,她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可是去北京一直是她心中的愿望,她不想心中留有遗憾,毕竟那里有她想见的人。1979年9月3日,贺子珍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上了从上海前往北京的飞机,这一天天气晴朗,在飞机上,贺子珍脑子里闪过昔日种种往事,不禁感慨万千。

  9月18日,李敏、孔令华带着孔宁宁、孔冬梅一起陪同贺子珍前往毛泽东纪念堂。贺子珍是坐着轮椅进去的,李敏和孔令华推着贺子珍来到毛主席遗体陈列室,贺子珍静静地看着毛泽东的水晶棺灵柩,专注地凝视着眼前阔别已久的老战友,沉默许久,她的神情悲伤,可以看出来她在极力的克制,但最终没能忍住,眼泪哗哗的往下流。

  

  曾经有人质疑贺子珍对毛泽东是不是真的有“爱”,如果爱,为什么看着曾经相濡以沫的丈夫去世,反应如此的平淡?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身边的亲人离世,都尚且不愿意接受事实,更何况是和贺子珍携手走过10多年艰苦岁月的毛主席,贺子珍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肯定是不敢相信的。因为她的内心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且,贺子珍当时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脑袋也不是那么的清醒。她内心的悲伤还没有释放出来,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方式。贺子珍的脑海里可能还停留在和毛主席生前的画面中,内心深处接受不了,潜意识里不愿意相信现实。

  

  或许,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贺子珍仿佛不愿意清醒,这大概是她想象毛主席还在世时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念想吧。

  悲伤一定要嚎啕大哭吗?不过,沉默也是其中的一种。俗话说:“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贺子珍和毛主席相识于那个战火纷飞不平静的年代,他们能够走到一起也正是因为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相互赏识。他们的爱情,本该甘于平淡,却又不平淡;本该甘于平凡,却又不平凡。

  平凡夫妻在一起的十几年,其中的酸甜苦辣尚有许多,更何况对于贺子珍和毛主席来说。贺子珍心中有太多的羁绊,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的无奈和身不由己。所以,在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她想用沉默和无声来掩盖内心的悲痛。

  

  其实,贺子珍的这种表现更是一种巨大的伤痛,因为所有的情绪涌上心头。她早已心痛,但是她的内心有说不出的无奈,只能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仿佛用沉默的方式告诉周围人,我,还能“扛得住”。

  毛主席去世后的两天时间里,贺子珍都无法入睡。几十年的相互等待,毛主席在她的心中已经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了,他们一起走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们曾经携手并肩、艰苦奋斗了整整10年的时间,度过了太多生死攸关的时刻,在这些年里,他们不仅是爱人更是战友。

  

  贺子珍在听到毛主席病逝的噩耗时,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在房间里来回的走动,虽然她当时意识不清楚,但是可以看出,她想要让自己忙起来,不用想这个让自己难过的消息。

  她嘴唇紧紧地咬着,扣着手指甲,不想让自己太专注于这个令人悲伤的噩耗之中。可是贺子珍不知道,她的表现已经说明,她的内心很苦楚,她已经陷进去了!

  

  神话般的爱情总是令人神往,毛泽东主席和贺子珍两位老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终演绎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但他们那些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不会因为彼此的离开而抹去。因为有些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但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守护的情怀!

  谨以此篇,致敬毛主席和贺子珍两位伟大革命领袖可歌可泣、伉俪情深的伟大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