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漫谈细讲(二十一):创作态度与情景描写的隔与不隔

  

  大家好,欢迎进入《人间词话》漫谈细讲第三段。

  先闲聊一会。最近直播有时候时间没控制好,《人间词话》内容聊得比较多,讲活动作品和作业的时间就被压缩了,以后会注意控制。不过我们在聊词话的时候,会附带王国维提到的词牌示例作详细赏析,分析王国维的观点从何而来,相对于大家作品实时点评的实操,会更有相对性的理论高度。

  毕竟看作业,改的是大家一时的毛病,而看理论示例,建立的是创作理论框架——相比起来,理论框架的建立优先级要高于实操改毛病的。

  大家考过驾照的就知道,那些一早会开车的人实际更难通过考试,就是因为在理论没有学好之前过早地进入实操,以至于养成很多坏的习惯、毛病,反而不利于标准化考试。

  当然,理论建立和实例改复同时进行是最好的,以后在直播间内会注意协同前进。

  但是最近的“如梦令”为什么几天都没讲呢?那是因为我觉着讲不讲都无所谓——“如梦令”格式太过简单,大家写起来毫无难度,所以有很多同学随便画两笔凑个数就交了作业——作品整体呈现出“游词”的倾向(格式过关,内容稀松),总的来说,就是创作态度出了问题。

  创作的时候心态出了问题,反映到作品上是非常明显的——你以为我愿意看这些毫无内容的作品啊?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多看看前人的精品呢?与其反复咀嚼大家这些态度不认真的作业,真不如讲些经典更有意思。

  三日不读谢朓诗,梁武帝口里会发臭,咱就不能嚼嚼口香糖?

  前人的作品更加有意思,哪怕是前人已经大家都熟悉的作品,咱们去赏析出不同的味道出来,寻找出不同的写作方法出来,也比反复嚼蜡要好吧。

  

  如果大家的作品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讲起来也有意思,那我讲什么古人作品?

  正因为大家对作业的完成态度不够认真,导致很多顺口溜就过来,也没有蛮多心情去讲了。

  诗词是文艺作品,一定还是要注意文艺属性。否则的话,和顺口溜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朋友会说,打油诗也是诗,为什么不能用顺口溜的态度写诗词。

  我们看张宗昌张大帅的诗,他的打油诗算是非常不错的,有很多新奇的比喻以及角度,号称“打油诗之王”,但是他的作品能上台面吗,上不了啊。有谁在做文学史、诗词史的时候,会把张大帅的诗辑录进去吗?

  不可能的——那么大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在灵思方面能超过张宗昌吗?超不过,就老老实实写正经作品,超得过,那也就是朋友圈图一乐呵,并不能代表你的诗词水平如何。

  偶尔为之不要紧,千万不要多写打油诗和顺口溜——柳永就是因为揾食词写得太多,导致自己的高超文思混杂在“语出尘下”的大量作品中,被王国维等后学所鄙视。

  这个也并不是说对大家要求高,而是说你既然是来学习,来做作业是为了进步,那就不能老是在顺口溜里面混,更不能因为一时得意,沉沦在打油诗的领域,再无追求。

  学习群作业第一是完成作业要求,完成我们在某个方面的要求(主题)。

  第二就是要写出文艺感,或者写出你的方向性、意象性。

  否则的话就没有意义,参加活动、做作业,都没有意义。

  

  前段时间因为直播间朋友的提问,大致讲了一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和周邦彦创作手法的关系。那是刚好在词牌专栏做完周邦彦的内容,所以联系起来阐述了一下。

  实际上王国维对“隔与不隔”的定义还是比较宽泛,清真先生的创作手法“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我们一定要清楚,王国维的理解也未必就完全正确,他是从自身角度相对主观地发表了这些理论和看法,至于具体对不对,咱们要根据他的举例以及词牌史上作品的真实情况来做具体分析。

  前人结论作参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很重要。王国维的《人家词话》也大量引用了前代词论家的评论,或赞成、或驳斥,我们今天要做的也是一样。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