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荣:我塑我心”,用雕塑创造生命力,用心理咨询探索生命本质

  如果说雕塑是可视化的艺术表达,可以带来美的感受,直观的改善我们的外在生活环境,那心理咨询则是对于我们内在环境的重塑,用来改善我们看不见的内在心理环境。对于朱显荣来说,从雕塑艺术走到心理咨询,将从业20多年的雕塑艺术和心理咨询融会贯通,让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改变同时发生,是个人的创新,也是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

  个人简介:雕塑艺术从业23年,心理咨询从业5年,青少年家长课堂主讲2年;徐凯文、张春团队长期受训+督导;LGBT友好,对于表达性艺术疗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擅长领域:女性个人成长、青少年厌学弃学,危机干预。

  23年的艺术人生

  说起雕塑,人们第一反应是“艺术!”。显荣笑着说这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体力活。雕塑作品呈现出来的是美,是艺术,其过程却是集美工、电焊工、木工、漆工、泥水工等一系列手艺的总和,身体劳苦不言而喻。身为女性的显荣在从事雕塑艺术的23年中,先后看见很多女性进入这个领域又离开,实属不易。当然,看到自己的作品矗立在城市中,在花园里,被公司或个人收藏,生出的成就感足以照亮那微不足道的苦和累。

  8年的心理疗愈之路

  显荣说自己经历了8年的疗愈之路,拆分开来是3+5的路径。前面3年,是自己深陷心理困境,求助咨询师,后五年,是成为咨询师去助人。而这一切,都是对自我的疗愈。

  “对人类悲欢的感知觉格外敏锐,这就是我的天赋。雕塑,在客户需求和自我表达间想要寻找月亮和六便士的平衡,也时常面临内心的冲突。再加上身为女性,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经受的这个社会对女性的结构性不平等…疲累不堪。日积月累,终于在某一天,我觉察自己抑郁了。

  像每一个渴望自救的人,我开启了自我的疗愈之路。”

  我的咨询师告诉我说:“艺术是通往心灵的捷径,如当你感到离自己太远时,可以用你最擅长的艺术疗愈自己”。

  当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在创作中表达自己时,能感受到切实的喜悦,那是一种我和我自己在一起的感觉,是真实的存在,是对自己全然的接纳和满足。

  艺术是通往心灵的捷径

  当问到显荣是如何做到从雕塑家转向心理咨询的,她说艺术疗愈本身,不存在转向。创作时那种面对自我的沉静,专注和诚恳,与在咨询时面对来访者是高度一致的。艺术是有生命的,是流动的,是饱含着人类共同情感和情绪的,这便是它具有打动人心和疗愈心灵的原因。当我去自由创作一件可以表达自我的雕塑作品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疗愈心灵的过程。

  当一件艺术作品链接上了我们身体内部、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感、情绪、体验和记忆,内在的某种能量或感受便被激活,此时沉默的作品便有了声音,带领我们去到话语不能抵达之处,将内在的复杂与广阔凝聚在一件件作品中,生命便有了流动,有了共振,有了存在的感觉,心灵便不再是一个“孤岛”,不是一座“空城”,不再是僵硬的躯壳和冰冷的面具

  于是,鲜活的、疗愈的感觉便在每一个和自己的相遇时刻,在意识和思维不能抵达的地方发生。

  成为心理咨询师

  自己作为心理咨询的受益者,又在艺术中疗愈,她也想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身为艺术家的敏感、多年的职场人和创业经历、教育单位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经验、身为女性对性别身份的体验,以及个人幽默,松弛,开放的态度,都有效的帮助到她更好的共情和接纳来访者。

  除却自身的经验,为了更好的理解职场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困惑、亲密关系中的爱恨交织、身为女性在结构性歧视下如何自我成长,青少年为何抑郁焦虑高发、如何帮助厌学弃学孩子返校,LGBT人群面临怎样的心理和现实双重困境……朱显荣先后接受了:

  李松蔚:《家庭与伴侣咨询》

  张?春:《性别视角的心理咨询培训》

  梁冠琼:《LGBT性少数群体咨询》

  徐凯文:《心理咨询伦理与实践》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危机干预》

  《徐凯文的心理创伤课》

  《青少年厌学解决方案工作坊》

  ……

  吉沅洪:《绘画与游戏咨询》

  陈香莲:《箱庭疗法的心理临床》

  徐凯文、张春团队长期受训+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