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Fall扎心“翠拒”实录!深扒学长学姐评论区,这类问题占80%

  “水深火热”的2023美本申请季已经落下帷幕。

  复盘申请会发现,虽然申请材料和准备流程都是一样的,但申请季期间不能踩的坑,大家是一个都没漏掉;不该犯的错,也是个个都没错过。

  最近不少学生在各社交媒体讨论和分享了自己踩过的雷,看完不得不感叹:真是铁打的名校,流水的学生!

  小藤摘取并汇总了最新录取学生们在评论区里回复的内容,希望即将步入申请季的家庭吸取教训。

  

  

  01

  ED被拒,皆大欢喜;

  ED被录,肠子悔青!

  小藤扒完学长学姐们的回复,很多人踩过的坑都与选校相关,首当其冲的是ED阶段选校决策失误:

  学长学姐血泪总结1

  1. 不要ED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收到rej那一瞬间,有一种被迫追了个自己讨厌的人,还被拒绝了的愤怒感;

  2. 收到不喜欢的ED学校拒信时,太高兴了!!!就像不用跟不爱的人结婚时一样庆幸!

  3. 后悔ED没申更Reach的学校;

  4. ED1拒了,ED2不要想着申低点保底,申上了真的会很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再更有勇气一点等待RD;

  5. 多做School Research,别因为排名申ED;

  6. 申自己的梦校,但不要做太大的梦。

  熟悉美国大学申请批次的学生和家长都知道,正确选择申请批次,可以为自己进入心仪院校增大机会。

  其中ED递交申请是向梦校示爱的绝佳机会,也是录取概率最大的,比如2023年:

  · 杜克大学早申录取率为16.5%,而RD录取率仅为4.8%,整体录取率6%;

  · 范德堡大学ED1和ED2的整体录取率为15.7%,而RD录取率也只有4.2%;

  ·莱斯大学早申录取率18%,RD录取率为6.8%,整体录取率7.7 %。

  不过ED只能申请1所学校,而且被录了,就必须去。

  很多学生只考虑了录取机会大,并没有考虑ED阶段申请的大学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所以就出现了:ED被拒,皆大欢喜;ED被录,肠子悔青!

  甚至ED录取了,有些学生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毁约,严重影响了自己所在高中学弟学妹们的申请。

  也有很多学生因为想到录取几率大,就在ED阶段盲目冲刺梦校。

  如果只看到了ED的高录取率,就决定盲目冲击梦校,其实是不明智的。

  

  综合来看,要想ED阶段不纠结,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学校。

  首先 ,选学校时自己的内心至少要占到50%;

  选校就跟谈恋爱一样,相互“看对眼”很重要,要综合考虑自己学术需求、个人特质与学校的适配度,而不是委曲求全。

  其次 ,ED阶段一定要申请那些踮踮脚能够到的学校。不能盲目冲刺,谁排名高就选谁。

  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在ED时把自己送出去,避免在RD时陷入诸神之战中,实际上每年真的有一大批学生4月还在煎熬地等待着学校的录取通知。

  02

  怎么广撒网?

  为何保底校保不住了?

  除了令人激动又头疼的ED选校外,该选多少所,怎么选、保底校选哪些...也上了学长学姐们踩坑列表:

  学长血泪总结 2

  1. 一定要广撒网;

  2. 多申请Reach啊哈哈;

  3. 别觉得UIUC申了就会要你;

  4. 眼高手低是病,得治!

  5. 应该多申学校,多申Reach!真的不知道哪个招生官就看你顺眼了;

  6. 没申华大西雅图可以列为我今年最遗憾no.1;

  7. 不要觉得自己是那个天选之子低分高录;

  8. 大家能有机会访校,就多去看看,不要盲目选择,否则到了村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别问我咋知道的;

  9. 地理位置很重要,别觉得自己可以在一个村的要死的匹配校,活的开心得不行,我最后想去的学校都是和地理位置相关的。

  录取越来越艰难,大家都倾向于广撒网来增加被大学“钓”到的可能性。

  根据Common App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在2013-2014申请季,只有0.4%的学生申请了20所大学,7%的人申请了十几所大学;

  而到了2021-2022申请季,申满20所大学的人占了1.8%,大约2.2万多人,17%的人是十几所。

  平均申请了12所或者更多的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平均录取率高达24%。

  所以在不确定性弥漫的当下,广撒网是一种非常稳妥的做法,就像大家在评论区所说的,多申请的话,指不定哪个招生官看你顺眼了,就录取了你。

  但是广撒网并不是要把common App中的20所大学全选上、同时参与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多国混申,而是要综合衡量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文书题目,篇数、字数和内容要求都不同,需要根据各个大学的要求去逐一写,工作量非常大。

  另外,毫无策略的广撒网也是徒劳的,首先必须遵循冲刺、匹配、保底的选校原则。

  以10所为例,2-3所是冲刺校、匹配校一般申请3-4所、保底校2-3所左右。

  广撒网要让匹配校的数量有保证,同时保底校不能申太多,也不能太高。

  因为学校不傻,他们并不想做备胎,也知道部分背景条件优秀的学生只是为了保险起见,就算申上了也不会就读。

  而且现在美国对中国学生的招收的总体人数是在下降的,大家疯狂内卷又把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无形抬高了,出现了“前30大学无绝对保底校”的现象。

  很多学生也在抱怨保底保不住了。每个人的保底校是不一样的,保底校保不住的唯一原因就是对自己的期待过高,选校选高了。

  随着周围大环境的变化,大家一定不要抱着不甘心的心态去选择保底校,眼高手低一定会出错也会付出代价的。

  厘清不同梯队学校外,对于同等梯度的院校也要考察清楚。

  很多学校即使在同一水平,因为申请不同专业、地理位置以及近些年申请情况的变化,导致它们在录取上相差巨大。

  比如今年火出圈、位居金融中心纽约的纽大,近些年的录取率不断突破新低,今年3个本科学院录取率更是不足5%。

  所以在选校的时候,要看自己的精力,适度广撒网。

  广撒网前一定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选校是一个对抗人性的过程,传奇故事、低分逆袭是极少数,残酷的现实很容易让人扫兴。

  考虑清楚自己专业竞争度,同时尽量去访校,实地考察下学校资源和地理位置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03

  “你是谁,你要什么?”

  这才是招生的底层逻辑!

  现在谈到美本申请就避不开一个词:同质化。夏校人手好几个、手握三四篇论文、志愿者活动一大堆。

  学长学姐血泪总结3

  1. 含金量低的夏校别去,那些什么一周的program含金量低/不喜欢也不要去;

  2. YYGS内容水,但含金量高,因为录取率相对低;

  3. 不要花好几万参加很水的科研项目;

  4. 不要教授帮你写好了的那种;

  5. 不要去实验室玩玩仪器,核心步骤都不教你,然后教授让那些大学生写一篇质量较低的论文写你名字交差;

  6. 别老是纠结搞比赛,个性化活动更重要;

  7. 还有志愿者活动尽量坚持长期做下去,否则太短没什么用,别问我为什么知道!!

  这些年各个大学申请人数不断突破新高,尤其是加州大学最明显,UCB和UCLA等校的人数都维持在10万以上的量级。

  逐年增高的申请人数,让美国大学招生官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接触到了无数学生的profile。

  看到大量学生背景条件十分相似,活动项目大同小异,各自间的区分度非常低。

  这让招生官对有趣学生的定义发生了360度转变,形成了只会一直打勾勾的机器人形象的偏见。

  其实不管是到实验室做科研,还是参加夏校或者做志愿者活动,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也是美本申请的一个底层逻辑:

  你是谁?你想要什么?

  大学招生不是一个“你是否足够好的”价值判断,而是一次让自己变得更有目标的机会。

  让自己在申请的帮助下,拥有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才是荣耀,而不是录取才是荣耀。

  各种学术类和非学术类活动以及所获的荣誉奖项,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找寻自己,知道自己的学术兴趣在哪、什么最适合自己以及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哪。

  而找出这些答案的途径就是从一次次在实验室的亲自动手、科研课题的主动探究、社会服务的长期坚持等中才得出的。

  做活动最重要的是将活动与本人进行联系,并做出创新,创新在于你对社会的观察和体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不管每个项目、活动规模如何,只要做出了自己的味道,把自己的不同之处展现出来了,那活动的意义就达到了。

  最后在申请阶段让招生官记住你,只是顺其自然的事。

  04

  入乡随俗,文书就是

  “玩法”大考验!

  申请美国大学是一次“玩法”大考验,关键在于谁能迅速并游刃有余的掌握,尤其是文书部分,这也是大家最容易踩雷的地方:

  学长学姐血泪总结4

  1. 写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2. 写什么都可以,关键是要写出你自己的思想;

  3. Be real, keep real;

  4. 记住不要流水账;

  5. 不要申请截止前几天才写essay;

  6. 不要procrastinate,文书留到最后只会质量低。

  仔细研读过美国大学文书范文的学生和家长可能会发现,美国大学的文书主题非常“高大上”,喜欢从小细节出发最后实现主旨升华。

  但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在国内高大上的主题可能会让人觉得非常浮夸。

  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本身非常优秀的申请者,没有深谙美国大学文书的“玩法”原则。

  在毫无察觉的状况下用国内的叙述方式去撰写,结果内容并没有美国招生官眼中认为的那种优秀。

  我们常说:入乡随俗。文书撰写也要遵循这套玩法。

  以小见大的主题深受美国大学的喜爱,因为它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整个世界的敏感度和感悟力,反映的是他们身上具有的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区意识。

  不管什么素材,不管素材有多普通,只要申请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带入自己独特的视角,讲好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别人的,并传达出个人成长感悟和思想,就会出彩。

  而这些的前提都是前期不断积累,长期自我探索、实践和反思的结果。

  所以,除非你自己是天才,否则不要轻易尝试临时抱佛脚的操作。

  短时间内仓促写出来的文书,内容质量是无法保证,文书老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修改。文书撰写需要慢工出细活。

  2023申请季已经告一段落,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历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