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文 摘(第127期)

  (来源:保定教育发布)

  原标题:教 育 文 摘(第127期)

  政策法规

  1.教育部:学生近视率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教育部日前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全面部署年度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计划》明确,要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和确保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视力监测制度,及时把视力监测结果记入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并按规定上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系统。要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确保落实“双减”政策,继续指导各地落实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和考试管理的要求,加强大数据监测,防止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反弹。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要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来源:教育部官网4月7日

  2.教育部: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拟遴选1000所学校参与试点工作,推动在校园内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加强教职工、学生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

  来源:教育部官网 4月 7日

  

  先进经验

  1.徐水:社区教育成家长的 “良师益友”

  近年来,徐水区十分注重发挥社区教育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成人社区学校围绕全面育人,持续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努力让家长当好“第一任老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安肃镇成人社区教育学校以“家长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引导家长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帮助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仅去年,该校即开展培训120期,受益家长达7000余人。因成绩突出,该校相关工作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既做“良师”,还要当“益友”。徐水区还通过开展“学习型家庭评选”“传统文化进家庭”“亲子阅读”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交流中增进关系。依托徐水开放大学举办的“家长心灵驿站公益大讲堂”:线上利用家长读书群开设语音课堂,围绕家教难题为家长解疑释惑;线下进社区入校园,举办不同层次的心理教育培训会 ,让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实现亲子良性沟通,促进形成了家校育人合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4月 3日第 3版

  2.博才白鹤小学:整合,让儿童更完整认识世界

  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综合素养,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白鹤小学通过同学科跨学段整合、同学段跨学科整合、跨学科跨学段整合,给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在综合学习中更完整地认识世界。

  同学科跨学段整合是通过挖掘同一学科不同学段之间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形成贯穿6 个年级的系统化、梯度化课程序列。同学段跨学科整合的目的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探讨不同学科的着力点,将相关联的教材内容统一到同一个专题下进行。跨学科跨学段整合是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结构化重组,构建专题课程体系。例如,跨学科跨学段整合方面,经过对校园及周边有效资源的深入分析,学校将校园及周边常见的中草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融合多个学科建构了指向学生发展的“魅力本草”专题课程,在全校进行系统的梯度教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 4月 5日第 4版

  

  专家观点

  1.林紫:看见孩子内心对 “好”的渴望

  我有一个信条:“我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说他们都是好学生,不是因为他们符合其他人眼中“成绩优异、顺从乖巧、名校精英”的标准,而是因为我看见每个孩子纯净的内心,在那里都曾有一颗想要向上、渴望开花的种子,正等待被“爱的教育”浇灌,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只是在经年累月的成长历程中,太多的评判、打击、忽视和诱惑,一步步将其中一部分种子碾轧、破坏和扭曲,让他们忘了自己也曾渴望被人喜爱、渴望被人看见、渴望做个“好孩子”—— 虽然他们心中的“好”常常与大人期望的“好”不一样。

  生命教育不是将孩子锁进大人编织好的知识牢笼里以求安全,而是大人放下身段,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样子,与孩子一起向内探索,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相互陪伴,共历冷暖,家庭成员一起活出真实的生命力。(作者系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

  来源:学习强国—教育 4月 4日

  2.卢臻: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单元教学的目的和归宿。价值性可谓单元目标的第一属性。单元目标的价值性也可以说是实用性,学的东西有用,用得上,且用得有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构性应是单元目标的第二属性。从教育目的到课时目标是一揽子系统工程,其中单元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具体性则是单元目标的第三属性。单元目标做到可操作、可测评,才能真正回答“带学生到哪里去”的问题。(作者系特级教师、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来源:《中国教师报》 4月 5日第 7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