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先行者——张伯简

  源:云南学习平台作者:王东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不懈奋斗,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历史,实现新的深化和拓展,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篇章作出了重大贡献。时值张伯简诞辰12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以示纪念。

  探寻挽救祖国危亡之道

  1917年,白族青年才俊张伯简从大理二中毕业,虽然学业颇优,但身处军阀割据、遍地疮痍、民不聊生的时代,对于自己的未来,张伯简一直处于沉思和寻求状态。他想从军,打算去四川参加云南起义的护国军,而父亲张鹤裳则以“非其所能”极力反对。1919年3月,张伯简不顾父亲再次反对,毅然登上火车前往风云际会的南方革命中心广州。4月28日,张伯简进入一所滇军医院做军需工作。

  在广州,张伯简一边工作,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博览书刊,从《孙文学说》《爱国报》《新潮》等进步书刊中吸收精神营养,短短数月,便读了《曾胡治兵语录》《讲武分校格言选》《庄子》《砚史》等30多部书籍。21岁的他会因“复看《鲁滨逊漂流记》而叹余生安乐”,他在日记中写道:不与富贵交,非我贫贱,也非简傲,只虑为纷华靡丽所伤。

  五四运动爆发后,广州各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一时间风潮迭起,群情激愤。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英勇斗争,激发了这个少数民族热血青年,他把思考写进日记“今晨见报纸载:风潮甚烈,广东学界又因青岛问题全体罢课,军政府亦表同情。然皆纸上谈兵,未见实际,殊可叹矣!”“日来广东以政党意见不调,各方戒严。吁!和会失败,犹尚内争不已,中国前途,可堪问耶?”在举步维艰的现实面前,他深感“将来中国尚多有事,锻炼自身亦有受用”,他在醒悟中发出自问:“试问自生来二十年,日见马齿加长,而一切社会学问一无所识,志不立,过不改……根基未固,当此二十世纪中尚有我立脚否乎!”此时的张伯简,对探寻挽救祖国危亡道路有了清醒的认识。

  在国外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正当张伯简为中国命运堪忧之时,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峰期。1919年12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的张伯简,以“理财本非所能”为由,辞去军需职务离开广州,远渡重洋前往巴黎,成为第一个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云南少数民族青年。

  在巴黎,张伯简先入圣坚门中学,后于1920年10月入博利午工业实习学校,既要学习,又要做工,繁重的工作得不到应有回报,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还备受异邦歧视。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张伯简广泛接触了具有巴黎公社光荣革命传统的法国无产阶级,切身体会到压迫和被压迫阶级矛盾的本质,从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1921年,巴黎“二二八”运动前后,赵世炎、李立三、刘伯坚等提出了“互助、劳动、改革社会”的口号,相继成立了“劳动协会”“勤工俭学学会”,张伯简是学会的中坚分子。8月14日,他以“留法工人张伯简”署名在《时事新报》发表《勤工俭学变迁略史》文章,文章提出:“勤工俭学是应世界潮流而产生,为中国数千年文化运动激荡而成,是一种最光明显著的社会运动。”“勤工俭学会的宗旨,是本工学主义及互助精神,实行勤工俭学以谋社会之改造,而劳动与互助为勤工俭学会会员共同的信条。”文尾附“留法勤工俭学者现状”,对12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工作、学习、思想和生活等状况进行反映,呼吁各国留学生对留法勤工俭学会予精神上之匡扶,以更好地得到帮助。

  1921年下半年,身体透支的张伯简在同志们关心帮助下,到德、奥两国旅游休息。张伯简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不愿以此时间金钱花之于风月。拟乘此机会,旅行德奥两国,一观战后军国主义之消长与国际和平会议后所造出强权跋扈之各国对于战败国家所留之罪恶,及战败国民负担加重以来之反声,顺便参观两国科学界之真精神与德国革命后劳动运动之趋势,籍以略抒胸襟。”

  回到巴黎,正赶上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开展进占里昂大学的斗争,张伯简在斗争中受到了革命洗礼。

  在与欧洲无产阶级的接触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中,张伯简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1921年冬,张伯简转赴德国,在柏林继续勤工俭学,并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在复杂激烈的斗争环境中,张伯简积极参加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与赵世炎、张申府等交往甚密。

  张伯简忘我的投入无产阶级革命浪潮中,不仅在舆论上,而且用实际行动支持德国少年共产党和少共国际工作。1922年6月3日,张伯简从柏林到衣纳(耶拿)参加德国少年共产党大会,还参加了约万人的“遍处红旗”“遍声革命”“向敌人(资本家现政府、社会党的缓进派)示威”游行队伍。5日上午,在衣纳大市场国际宣讲大会上,张伯简和法、瑞、捷、奥等国少共代表一起发表演说,“报告中国少年对于共产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和近况。当德共代表保勃甫六利士发表演说高呼:“有了你们,然后我们才有将来……使共产主义实现!”“全世界的无产者团结起来啊!”张伯简激动异常,他看到了演说宣传的效果是如此振奋人心,看到了各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渴求及了解中国实践情况的迫切心情,由此立刻想到了如何开展中国的劳动运动、从事政治争斗、促使革命成功等问题。

  6月3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正式成立。张伯简被选为组织委员(因他仍在德国,后赴苏联学习没有到职)。

  8月,张伯简在赵世炎编辑的《少年》杂志第二期发表了《少年国际纪念日——本年九月三日——少共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一个通告》译文,文章按语扼要介绍了少共国际历史,热情赞扬它领导世界各国工农少年与帝国主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斗争的功绩。

  张伯简在德国的革命活动,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赵世炎称赞张伯简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力荐他随谢寿康到苏联出席共产国际会议。

  1922年秋,张伯简从柏林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成为第一个从欧洲到苏联学习的旅欧党组织成员。在苏联,张伯简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

  较早用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1924年8月,张伯简回到离别五年的祖国。受党指派,他先在上海和京汉铁路从事革命活动。9月,团中央局决定任弼时为江浙皖区委正式委员,张伯简、俞秀松为候补委员。11月,张伯简任中共中央出版部首任书记。1925年1月,张伯简出席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举为中央候补委员(曾代理农工部主任)。同年秋张伯简奉调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等职。回国后的张伯简肩上担子更重了,工作繁重而又紧张。

  在致力于革命工作的同时,张伯简从不放松理论学习研究,他根据莫斯科东方大学教材和自己的学习心得,译制了一万多字的《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从原始共产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结构。

  不久,张伯简撰写了两万多字的《社会进化简史》。该书分为八章,依序为:原始共产社会、族长的血族公社、封建社会、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城市手工业制度、商业资本社会——手工工厂制度、工业资本社会、共产社会。第一章开篇写道,我们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应当先知道生物学,而辨别人类与生物的学理,多半是从经济着眼。该书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社会进化简史》一经出版发行,就以其独有魅力,吸引着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发挥了重要作用。1925年,《社会进化简史》在上海、广州出版都很畅销。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曾将此书列为“授课以外之理论”的十种读物之一发给学生学习,聘请张伯简为教员,但因他患肺病体力不支未能授课。1927年恽代英在所撰《计划一九二七年的工作》一文中,要青年“明了从古以来社会经济进化的原理事实”,掌握“必要的时代知识”,也向青年推荐这本书学习。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的中央出版局重印了这本书。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时任毛泽东秘书)收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的译著时,也在信中提到这本书。毛泽东在信中说:“我曾看过的一本赖也夫的社会学,张伯简也翻过(或是他写的)一本《社会进化简史》,诸如此类,均请收集”。

  不幸的是,1926年8月,这个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的青年,却因积劳成疾肺病大发,倒在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战斗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共产主义事业,时年28岁。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共产党员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使命,更加坚定用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历史,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