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兴奋得疯了,那他到底当了多大的官?说出来你难以置信

  每到高考刚结束的时候,老师们便都忐忑不安,倒不是因为孩子们离校舍不得,而是因为高考结束之后,原本乖巧听话的学生们,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要多疯狂有多疯狂。这样的情景不禁让人想起了中学时学到的一篇课文《范进中举》。

  实际上相比于高考而言,古代的科举制度要难得多。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一共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用于皇帝选拔人才。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主要所采用的是“世袭”的制度,几乎是垄断性的。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穷人家的孩子也有了翻身的机会,可以通过科考从乡试、会试到殿试一步步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科举考试不像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会举行。科考一般来说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人数大概便是呈金字塔形的,殿试是最顶端的人数最少,第二层是会试,而人最多的是乡试。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但是如果你觉得乡试那么好考的话就错了,全国考生不知道千千万万,但是能中举的却只有那么几个。因为中举之后,便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历史上很多考生毕生奋斗的目标便是考中举人,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范进了。

  范进原来就是一个穷书生,穷的连维持温饱都难。但是他却有一个当官的理想,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出去挣钱,就在家里读书。为了考取功名他甚至不惜让妻子和老母亲饿肚子,街坊邻居都笑他是一个没用的男人。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甚至连他的老丈人都时不时的来他家嘲讽他:“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范进只能听在耳中,也无法反驳。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范进通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在54岁的年龄,考中了举人。

  范进考中举人之后太激动了,神经都遭到了刺激变的疯疯癫癫,最后还晕了过去。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及时的一巴掌把范进给扇醒了,并逐渐恢复了理智。从此之后街坊邻居和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都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见面都要鞠身行礼,生怕怠慢了。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范进中举”确实十分的具有讽刺的意味,不过作者写到这里之后也没有再提了。那你知道后来范进怎么样了吗?其实范进在中举后并没有马上当官,因为母亲去世,范进守孝了三年,并在此期间继续苦读,三年后他继续进京城参加会试。

  不知道是不是上次遭受到刺激所以激活了大脑,反正说出来你不一定敢信。范进先是被授予部属职位,后来又被选为御史,官职一点点变高,在数年后被钦点为山东学道(正三品),掌管一省教育。

  《儒林外史》的范进为何叫范进?

  据推测,“范”字字面意思为“模子”,而“进”则译为“进士”

  作者本意则大概是:想得到“进士”身份的“模子”了。

  管范进花费了大半辈子时光在科举考试上,在后来还发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但范进后来能够平步青云显然说明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迂腐读书人,他的心智、坚持令人钦佩。

  现在人们看到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多都是一笑了之,嘲讽范进是一名迂腐的读书人,这显然是片面的。

  起码范进拥有强烈的积极进取之心,否则也不会在邻居们看不起、老丈人白眼、家中贫困的情况下坚持了几十年,他虽固执,但这种固执也让他成功了。

  如今,范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固化,认为他只是一个对功名有着极强渴望的迂腐书生,甚至还有一点点玻璃心。

  不过,看事情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维度、多角度去思考得失,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被他人的看法影响到自己的判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