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中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有一部分源于教师的情感支持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许多学者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坚韧性进行研究时也涉及了学业成绩、学业压力、学习投入、学业焦虑等不同维度方面的内容。

  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心理韧性能够对其延迟满足产生直接的作用,由此来对其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其学业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心理韧性越强,对待学习的消极情绪控制得就越好,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可以促进学生自强个性的形成、危机意识的觉醒、挑战学习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综上所述,支持系统对心理韧性虽有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关于高中学生心理韧性在学习效果等方面研究,多集中在学习成绩等结果性因素或学习态度等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师生关系与心理韧性等。

  

  所以,对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心理韧性和学习投入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心理韧性和师生关系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师生关系、心理韧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师生关系对高中生的学习投入一定会产生影响。

  根据依恋教育理论中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扮演着学生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师生关系中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有一部分是源于教师的情感支持。

  在心理韧性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中,当代中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形成过程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心理因素。

  

  即学生个人能力、社会人格特质以及家庭因素。其中,社会人格特质中也包含了多方因素,如自尊、幽默、自我等,其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系统都是影响学生心理韧性的形成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以推断出,学生的心理韧性会因为师生之间关系产生相应的影响。过往也有研究显示,师生关系能通过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从而对学习投入产生相应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又是学生心理韧性形成的重要因素,那师生关系是如何通过心理韧性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影响呢?

  根据以上理论,可以假设心理韧性在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投入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以往更多倾向于单独地将师生和心理韧性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做探究,将师生关系和心理韧性两者相结合研究得较少。在此基础上将心理韧性作为师生关系对学习投入的中介变量,探究其作用机制。

  

  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一年级的学生感知到和老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显著高于其他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对一切事物保持着新奇,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老师同学,与老师和同学间保持着良好的初印象。

  

  且高一年级学习任务并没有高二和高三年级那么繁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暂时还没有那么高,因此彼此之间相处都是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

  学校对高一年级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高一环境和生活,相比较高二和高三年级的学业要求较为轻松,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处于友好,彼此了解的阶段。

  此外,在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上的数据显示,师生关系的状态、师生之间接近难易程度以及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在年级上都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都是高一显著高于高二和高三。

  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都想要和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加上高一阶段学业相比于高二和高三任务较轻,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老师交流和沟通,老师这时候也并没有对每位同学完全了解,大都处于和睦相处的状态。

  

  因此师生状态友好,师生接近较为容易。此外因为大多数高一年级新生刚踏入新的学校,会对每一位老师保持崇敬感。

  加上相互之间并不是特别熟悉,这时候多数的高一新生还是比较听话和服从教师要求与学校规章制度。

  因此高一年级学生感知到师生群体间存在的师生地位差异普遍要高于整个高二年级和整体高三,值得特别讨论一点的事情是。

  女生所感知到的师生间地位差异会明显高于同龄男生,女生与男生相比较之下,心思会细腻很多,她们会对新事物也更加敏感和细心,对于陌生的环境还不能很快的放开自我适应环境。

  

  因此在感知师生间地位差异维度方面,相比之下就更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特征。

  高中生的心理韧性的部分维度在学生年级上和居住所在地区方面,存在了显著差异。高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心理韧性会显著高于高中二年级,高三年级。

  心理韧性是应对挫折的一种调节能力,高一新生刚进入学校,学习压力相比于高二和高三的同学较轻,所经历的大小考试也还不算多。

  在班级中对自己的排名并没有准确的定位,整个状态还处于交朋友,适应环境当中,父母老师对高一新生的期望也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出来。

  

  另外,居住在乡村地区的高中学生其心理韧性的部分维度水平显著高于居住在城镇地区中的高中学生,居住在乡村的学生从小独自面对挫折事件较多。

  有充分多的自由时间去处理挫折事件,居住在城镇的学生受家庭关注度较高,生活时间易被父母安排。

  缺乏一定的挫折教育,两相比较之下,居住在乡村的学生相对来说,能够掌握更多的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节方法,拥有更丰富的处理挫折事件的经验和能力。

  

  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维度发现,男生的目标专注度要明显高于女生,似乎和传统的想法有一定的差异。

  

  传统想法认为,女生的更偏向于安静和沉着,那么学习的目标专注度应该更高些,实际不然,女生容易心思敏感,对很多小问题会反复细想,容易陷入“伪学习”状态,看着好像花费了很多时间,实际上并没有专注的投入在。

  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维度上,女生的情绪的控制力要显著优于男生,原因在于高中生本就是处于青春期末段。

  杏仁核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男生发育本来就晚于女生,性格相对来说更易冲动易怒,在情绪控制上就更低于女生的情绪控制。

  

  在中学阶段,由于大多数女生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早于男生,因此其掌控情绪的杏仁核发育时间也更早,但就掌控理智的额叶系统来看,女生的发育时间要相对较为滞后。

  因此,进入青春期的女生明显存在着情绪波动大、性格敏感、以及内心孤僻等问题。在进入高中后,女生额叶系统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情绪稳定方面要更优于男生。

  因此,和男生相比,女生控制情绪的能力更为突出,在遭遇困难或挫折的情况下,女生更容易保持平和的情绪,同时对于评价的态度也更为积极和豁达。

  在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维度指标分布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一年级的积极认知要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

  

  面对漫长的三年时光,还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学业上的任务还没有很繁重,还处于享受人际交往和学校活动当中,乐于去接受和处理生活学习中发生的事件。

  值得提一提的看法是,男生的正面积极认知要优于女生,其中主要部分是由男女生各自的生理性格差异而造成。

  男生普遍性格处于大大咧咧的状态,对生活中的事在意的并不是很多,女生性格相对细腻一些,对生活中的事情觉察思考得更为丰富。

  

  在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维度上,男孩需要的家庭支持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传统养育模式出现了区别,传统认为女生更需要家庭的关系与支持。

  往往认为男生需要独立与打击,男生遇到挫折情况下,家庭的支持会更多地帮助到男生心理韧性的建立,甚至比女生需要的更多些。

  人员指出,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沟通能力更强,人际关系更好,因此更容易获得人际协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