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教育观: 让直观走在概念前面

  先做一个思维游戏:

  在你脑海中想一个你很熟悉的“概念”,限定5-10分钟的时间段,然后集中精神,用你一切能与这个概念产生相关的直观知识去阐述这个概念,看看你在限定的时间段内可以借助多少直观知识与这个概念产生关联(你想到这个概念后,产生的直观印象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总之,只要你想到这个概念,你就能用这个直观性的印象去联系它)。

  如果你有足够的直观知识可以解释你所说的这个概念,那么,你的认知力就是成熟的;如果你很熟悉这个概念,但却无法用直观性的东西去阐述它,或者你完全想不到用任何一件直观东西去描述它,那么你的认识力即是匮乏的。

  叔本华说:“一个人认识力的成熟,就在于他所掌握的总体抽象概念与他的直观理解能够精确地联系起来,以致他的每一个概念都直接或非直接地有着某一直观知识的基础;同样,认识力的成熟也在于他能够把获得的直观知识纳入正确和适当的概念之下。”

  依此理论,如果一个人无法将一个他从外界所接收到的概念与他经由直观获得的真实知识结合起来,那么这个人便不会产生成熟的认识力。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概念是抽象性的,它来源于对直观的持续抽象的过程。

  现在回想一下我们在教育中接受的那些概念,是否是经过完整连贯的接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被教材上的一个抽象概念所困扰,并且这个概念一直缠绕在你的心头,直至你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年级时,也没有理解这个概念,如果有,那么就说你对于这件事物的理解,是概念走在了直观之前,对于这个抽象性的知识,你一直没能用直观性的知识去理解它。

  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加深,尤其是对于文科类的学科更是如此。对于理科类的科学,时隔多年,我们虽然还能回忆起某个晦涩的抽象概念,但我们已经无法理解它了。因为它在我们的知识架构中已经无法与前后的概念相互贯连了,因此,这种概念会随着时间渐渐模糊。但对于文科性的学科,大概率会固定下来,而这些会一直影响并塑造我们的世界观。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学子,他们刚毕业就试着将学校书上那一套学来的概念套在工作中,他们给出的理由非常充分且明确,并坚信自己所践行的理念是正确的,然而,他们在现实中却不断碰壁。我在这并不是说这些概念是错误的,只是这些学生要经过多次直观认识的过程后,才能将直观认识与这个概念结合起来。因为根据传授知识的自然程序,若是对每一件事情,直观走在概念之前,然后是狭隘概念在广泛概念之前。这样,传授知识的程序,就犹如概念、然后是以这些概念为前提的新概念。但是一旦在这程序中跳过了某些环节,那就会出现残缺不全的概念;由此又会产生出错误的概念;最终就形成了有个体特色的乖戾的世界观。

  这是某些执拗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世界观的源头。可是“这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从直观和经验中总结出基本概念,他们只是把一切都现成地接受过来。”

  因此,叔本华提倡自然的教育,他说:“依据我们智力的特质,概念应该来自我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所以,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认识步骤,那我们就会知道得很清楚,哪些直观认识隶属于某一个概念,并被这个概念所代表。我们就会精确了解这两者,并据此正确地处理我们所面对的事情。

  而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对这一直观世界还没有某种广泛的认识之前,就通过提示、指点、阅读等手段,让脑袋塞满了概念。但问题在于,在经验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之前,人们会错误运用这些概念。这时,人和事就会被错误判断、错误理解和错误处理。这样,教育也就制造出了偏差、扭曲的头脑。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对于很多接受这样教育的人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要经过长时间的亲身经验去纠正所有的那些由于概念运用错误所导致的判断。这便是认知差异导致了人与人在人类社会中逐渐拉开差距,由此形成不同的命运。

  注:黑体字选自于(叔本华《附录与补遗 第2卷》韦启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