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霸王行动之争议,死亡人数有多少,英美是否窃取苏联胜利果实?

  原标题:霸王行动之争议,死亡人数有多少,英美是否窃取苏联胜利果实?

  1944年6月6日,早上6点半,代号为“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拉开帷幕。17.6万盟军从英国出发,冒着枪林弹雨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西部诺曼底。

  288万名盟军士兵从这里登陆法国,这是二战史上最大规模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宣告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二战结束。

  作为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受到众多影视导演和游戏公司的青睐,被改编成各种影视剧和游戏,其中,最著名就是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使命召唤》。《拯救大兵瑞恩》电影里,诺曼底登陆被刻画得非常惨烈。

  事实上,真实的诺曼底登陆比电影更加惨烈,诺曼底登陆持续两个多月,双方伤亡人数保守估计达到近51万,其中美军伤亡13万,是美军参战以来单场战役伤亡最多一战。

  打开地图我们发现,早在1943年,盟军已经从南线攻入欧洲大陆,意大利甚至因此投降,墨索里尼被意大利人囚禁,盟军为何不选择从意大利北上,经过瑞士直接进攻德国本土,而是非要在诺曼底开辟战场,这样做行吗?

  还真的行。意大利投降后,英美盟军攻势越来越猛,瑞士虽然在二战中一直采取中立态度,但当时瑞士更加同情同盟国,在德国已日落西山的情况下,瑞士很可能愿意让同盟军借道攻打德国。

  一开始,丘吉尔也极力主张这个作战方案。二战初期,英军吃够德军的苦头,不太愿意在法国和德军硬碰硬,丘吉尔将南欧视为欧洲柔软下腹部,极力说服罗斯福先攻打意大利,这才有1943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战。

  英美盟军攻占意大利后,并没有解决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因为有一座阿尔卑斯山横亘在意大利北部,刚好把意大利和德国所处的中欧平原分割开,是英美盟军难以逾越的天然堡垒。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大山脉,长1200千米,宽130~260千米,平均海拔约3000米,总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有许多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均发源于此。

  除欧亚间的高加索山,阿尔卑斯山就是海拔最高地。阿尔卑斯山脉从东西方向横穿瑞士、奥地利,刚好把德国所处的中欧平原和意大利半岛隔开,这样的地形十分利于防守,但对盟军的机械化部队来说是噩梦般的存在,更别说德军在意大利中部修建一条坚固无比的古斯塔夫防线。

  古斯塔夫防线横贯意大利中部,依托卡西诺山为中枢制高点,全长有100多公里,德国将领最后欢迎的阿尔贝特·凯塞林率领C集团军群防守于古斯塔夫防线。如果英美盟军要往北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必须突破古斯塔夫防线。

  为了突破古斯塔夫防线,英美盟军和自由法国部队于1944年1月17日发起第一次卡西诺战役,尽管盟军拥有强大舰炮火力和空军掩护,让德军吃尽苦头,但德军凭借山势构筑防线坚不可摧,将盟军牢牢阻隔在外。盟军先后发动四次强攻古斯塔夫防线,全部以失败告终。

  接二连三的失利,使英美不得不考虑向北攻击德国,这只是阿尔卑斯山以南防御体系,如果进入阿尔卑斯山区,结果将更加难以预料。

  让盟军头疼的是,假如盟军真的从意大利进攻德国,将是一场旷日持久战,盟军或许能容忍人员战略物资消耗,却绝不能忍受时间消耗。时间不等人,当盟军挣扎于阿尔卑斯山的冰天雪地时,苏军会从东线发起攻势,通过波兰进入德国。

  1944年中期,英美担心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攻入德国腹地,苏军将从东线平推至德国,如此一来,英美将丧失战后欧洲话语权,苏联很可能称霸欧洲。

  英国最不能接受的是苏联在战后成为欧洲绝对主角,美国同样也不希望看到苏联在欧洲一家独大。为了抢在苏联攻入德国前,英美只能放弃从意大利北上的打算,转而选择更具风险性的诺曼底登陆计划。

  诺曼底登陆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前线士兵浴血奋战外,这个庞大工程的实现离不开背后的精心算计。

  这次登陆战从开始策划到最终实施,前后一共经历了两年多时间,无论是海军的海王行动,还是总体作战方案霸王行动,相关决策者都必须将天气、水文、月照等细节因素考虑进去,因为待到第一艘舰艇从英国起航时。

  如此大规的作战计划会承担被德军飞机或水面监测舰艇发现的风险。在德军行动前,他们要确保将更多有利因素尽可能留在自己这边。

  我们一起看一张当时绘制的作战地图,它展现了决策者们何以了解在登陆作战期间,登陆部队在每一个滩头将面对怎样猛烈火力压制,那些密密麻麻的重叠弧线,可以看出为何盟军一开始登陆作战,能够对德军进行压制性袭击。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诺曼底登陆作战方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从英国南部到奥马哈和黄金海滩南部的一座名为巴约法国小城,密密麻麻部署着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这些战斗机中队负责掩护轰炸机和低空扫射德军地面目标,责任重大,而巴约镇可以作为距离测量原点,基本上所有伞兵部队都要降落于围绕该镇方圆30英里区域内。

  在攻击日到来前的几个月,盟军轰炸行动已经开始,这些大规模轰炸削弱了工业产能,牵制住德军注意力,使德军对大西洋防线修筑进度延缓。

  话虽如此,德军先锋主力此时仍枕戈待旦,幸运的是,盟军这边还有一个好因素,天气。

  由于6月多暴风雨,盟军抓住天气变化空档,决定实施登陆计划时,德军却因疏忽大意减少巡逻次数,放松警惕,直到伞兵将他们包围时,很多德军士兵还坚信,因恶劣天气因素使盟军在6月初肯定不会发起进攻。

  雨水、风向、潮汐、云层变化,都会间接或直接影响战役进行,登陆舰、战斗机、轰炸机等载具效能也会受到影响,还有登陆部队作战能力。

  由于天气原因,整个登陆作战被推迟,最终在气象学家詹姆斯.斯塔格准确预测下,使盟军大部队抓住恶劣天气间的档口,给了德军出其不意的一击。

  各种综合因素下,当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时,完全出乎德国人意料,使德军行动和指挥陷入混乱。

  关于这场登陆作战,伤亡人数一直有争议,在英国诺曼底登陆历史博物馆网站上记录了这样一句话:据估计,共有2500名英军士兵死亡。

  美国战争历史中心记录却是6063名美国士兵丧生,其中包括失踪、受伤士兵。

  华盛顿遗产基金会数据却是5000人死亡,不管是哪种数据来源,诺曼底登陆具体死亡人数依然是个谜(实际伤亡人数肯定比统计的多)。

  在当时战争和技术条件下,想要做到精确统计很难。从双方伤亡数据可以看出,德军还是非常强悍,288万盟军对战138万德军,盟军伤亡却多于德军,虽然盟军取得胜利,与此同时,他们也遭受重大损失。

  诺曼底登陆还有一个争议,英美是窃取苏联胜利果实,还是扭转二战颓势?

  有人质疑,1944年德国已是困兽之斗,1943年苏联先后获得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尤其是后者,更是成为苏德战争分水岭。苏联从此以后开始进行战略反攻,收复失地,德国也从战略进攻转变成战略防御。

  笔者开头说到,英美之所以急着发起诺曼底登陆,就是担心苏联抢先一步攻下德国,可能称霸欧洲。

  要真正判断诺曼底登陆是否有剽窃胜利果实企图,有一个关键点,苏联在东线到底有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苏联要取得决定性胜利,必须歼灭或者重创德军一个集团军群,只有这样苏联才能打通通向柏林战线。

  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完后,德军整个南方集团军群一度存在崩溃的危险,但希特勒及时把原来部署在西线德军调往东线作战。

  德军在1944年6月前,一直保持对苏军的优势,客观说,苏德也是在进行消耗战,苏联一直没有取得明显优势。相反,苏联军队真正开始取得优势是诺曼底登陆后,盟军在法国重创德军,导致德军东西两线作战。

  诺曼底登陆后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德军东线中央集团军群被苏军全歼,两翼德军集团军群首尾不能相接,相继被分割包围,而两线作战的德军根本没有兵力堵住这一巨大缺口,最终导致东线全线崩溃,诺曼底登陆确实是让战略态势发生根本性转变。

  客观上说,英美等国此前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确实有消耗苏德两国的企图,然后坐收渔翁之利,诺曼底登陆对二战局势扭转的确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结束,谢谢观看

  往期文章链接:

  列宁格勒保卫战有多惨?900天死伤400万人,城内老鼠全被吃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