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提升工程巡礼09丨重医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医患同频共振,迎来“心”动时刻

  开栏语:重医附一院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提出“九大工程”发展战略,不断引领和推动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大跨步向前发展,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新重庆奋进发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科技创新文化节”之际,特推出【学科提升工程巡礼】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重医附一院的这些优势学科,了解他们臻于至善,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无畏征程。

  生死时速,惊心动魄,每天与死神赛跑,在重医附一院心血管内科,紧张而有序的抢救每天都在上演。每当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医护人员都绷紧神经、高度专注、奋力救治。

  “早一分钟抢救,就可能多救一条生命。多一份坚持,就可能少一份遗憾。”在这个团队里,这样的信念驱动着他们,24小时×7天坚守与待命。“我们的使命,就是与患同频,用心护心!”

  微信图片_20230421111420 

   

  “哎哟喂,胸口痛!”如果你或家人朋友突发持续20-30分钟以上的胸部(包括上牙以下、肚脐以上的广泛范围)出现压榨性疼痛、憋闷感或任何不适,而之前没有任何征兆,你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可能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了,请一定第一时间拨打120,让患者安静休息,等待120医生的到来。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高危胸痛疾病,由于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梗来势汹汹,进展快,死亡率高。近来年,心梗年轻化,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轻人要高度警惕。

  拨打120后,救护车会在第一时间把患者送往就近医院的胸痛中心,医务人员将争分夺秒,赢得救治的黄金时间。

  重医附一院胸痛中心于2015年由心血管内科牵头建立,联合急诊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多学科组成,在最短时间内,最及时、专业地挽救心梗患者的生命。

  胸痛中心的急诊介入手术团队24小时×7天在心导管室待命,时刻准备着接诊心梗患者。介入团队训练有素、技术娴熟,从患者入门至导丝通过血管的时间,最快达18分钟,平均时间少于60分钟,比国际标准90分钟更快更短。

  _DSC3069“看到导丝缓缓通过血管的那一刻,血流恢复畅通,我们团队都由衷地为患者高兴。”胸痛中心主治医师沈健说。

  生活在大城市的患者,医疗资源相对更便捷。然而,如何使医疗条件差、位置偏远地区的心梗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这是国家关注的,也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心的。

  于是,重医附一院胸痛中心在2015年率先牵头创建了重庆市急性胸痛患者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覆盖超过150家市内外各级医院,搭建了全天候在线沟通平台,指导当地医院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保证了急性心梗患者转诊的高效畅通。

  2019年8月,一位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的患者被转运至重医附一院,这是两家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协作群以来,由昌都转诊而来的第三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我们发现患者的一支冠状动脉几乎完全闭塞,如果不能彻底开通狭窄血管,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因当时昌都市人民医院无法进行介入手术,重医附一院心血管内科罗素新主任建议尽快转诊。

  罗素新主任团队随即为患者进行了心脏血管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圆满完成。患者和家属都露出了感激的微笑,为医生的精湛医术竖起了大拇指,数天后,患者康复出院回到昌都。

  据介绍,重医附一院胸痛中心运行8年来,累计诊治胸痛患者近万例,完成急诊冠脉介入手术2400余例。救治患者数量和手术质量均位居重庆市首位,救治能力和效率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信任和肯定。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众多心血管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以活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心衰的病因诊断很重要,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在重医附一院,他们发现,一些罕见的心肌病,也是心衰的重要原因,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肌淀粉样变性(ATTR-CM)便是其中一种。

  患有ATTR-CM俗称“淀粉人”,是由于转甲状腺素蛋白四聚体解离成单体,错误折叠为淀粉样物质后沉积于心肌间质,最终导致心室肥厚,继而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种罕见心脏病,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的121种罕见病之一。

  2019年10月,中国报道了首个ATTR-CM病例,随着ATTR-CM逐渐被认识和重视,报道的病例逐年增多。ATTR-CM分两种亚型,一种是遗传突变型,另一种为野生型。目前全国诊断明确的遗传突变型ATTR-CM仅400例左右,野生型ATTR-CM不足50例。

  心血管内科主任罗素新教授介绍:“重医附一院确诊了重庆市第一例遗传突变型ATTR-CM和第一例野生型ATTR-CM,共诊断5个家系,累计12例ATTR-CM患者,数量位居国内医疗机构前列。”

  淀粉人如此精准而强大的诊断能力,源自于重医附一院早在2021年12月就建立了心肌淀粉样变多学科团队,由心血管内科牵头,联合核医学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等组成。心血管内科主任罗素新教授是“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即为ATTR-CM诊断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团队制定了ATTR-CM的筛查流程,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游离轻链、核素PYP显像等无创手段进行筛查。相比以往的心肌活检有创检查,现在的无创检查安全性高,越来越多的ATTR-CM患者通过无创检查就可得到确诊。

  “ATTR-CM的表现分为心脏受累和心脏外受累,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心衰、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等,心脏外受累可表现为出现周围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腕管综合征、肾脏受损等。”心肌淀粉样变多学科团队核心成员黄毕副教授介绍。

  罗素新教授表示:“由于ATTR-CM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且累及多脏器,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诊断后平均生存期不足3年,预后极差。早筛、早诊、早治,才能让患者尽早被救治。”

  让患者尽早被救治,提高医生的诊断和鉴别能力是首要。重医附一院心血管内科肩负起社会责任,于2022年牵头成立了重庆市心肌病医联体联盟,目前有55家医院加入联盟。通过学术交流,推广ATTR-CM知识,加强基层医院的辨识能力,并为ATTR-CM患者的双向转诊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小雷刚刚大学毕业,美好的青春刚刚开始,他却常常感到很累,呼吸困难,经推荐来到了重医附一院,医生为他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即肺动脉压异常升高,可表现为活动后气促、疲乏、心绞痛。多数患者确诊时间晚,死亡率高。临床上,超过75%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在确诊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心功能分级已为Ⅲ级或Ⅳ级,未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4%,被称为“心血管的癌症”。

  重医附一院率先组建了肺血管亚专业团队,为攻克这一疑难危重症,黄玮教授到美国哈佛医学院学习先进技术,回国后带领团队在西南地区率先开设“肺动脉高压专病门诊”,专门收治危重的肺动脉高压患者。

  肺动脉高压“我在门诊工作中发现,大多数患者来就诊时,已经平均发病超过2年,病情危重才想到来医院。”黄玮教授提醒大家,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小雷是幸运的,他较早发现症状就第一时间寻医就诊。经规范的抗凝治疗、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结合多次的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开通长期闭塞的血管,小雷的病治愈了,恢复了从前开朗快乐的生活和正常的工作。

  跟小雷一样幸运的还有88岁的胡婆婆,她也享受到了先进技术带来的重获新生。经过精心治疗,胡婆婆不但恢复了健康,她还高兴地说:“我现在可以爬上五层楼了。”

  经过不懈努力,黄玮教授已将肺动脉高压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34%提高到75%以上。她还带领团队在中国率先开展了侵入性心肺运动实验,早期诊断和治疗肺动脉高压,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开展。

  _DSC3042团队的向睿副主任医师也到日本学习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率先在西部开展和推广这一新技术,此类手术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很多病人能达到治愈,开启了肺动脉高压治疗的新篇章。

  目前,重医附一院的肺血管病的诊疗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吸引了周边省市的大量患者慕名而来,也吸引了全国多家医院前来学习,造福更多患者。

   

  (撰稿: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