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度时众将有分歧,刘伯承出面镇场子,告诫手下一句话影响至今

  

  鼎鼎有名的开国元帅刘伯承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曾经参加过知名的百团大战、淮海战役等,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而他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军事作用,致使我军短短11个小时内就消灭了2000多名敌人!

  刘伯承及这场胜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人们对中国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场战役极强地震撼到了印度。

  以致于对方长时间内不敢轻易挑衅我国,我国也以充分的实力向外界证明: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不过你知道吗?对印自卫战是我国继抗美援朝后的又一次大规模作战,毛主席对之格外重视而派出了能力卓越的刘伯承来镇场子,正由于后者提出了恰当的战略决策,才使得我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在作战过程中,面对众将的意见不一,刘伯承告诫了手下一句话,使之流传、影响至今。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呢?刘伯承元帅在反击印度时提出了何种正确的决策方针呢?

  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我们把目光先转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6年,有超过千名开国将军授衔,他们之中既有刘伯承等麾下的大将,亦有听刘伯承军事课成长起来的新兴年轻将领。

  

  是的,自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就从战斗一线上“退下来”,搞起自己心仪的教育来。至于缘由则是多方面的,首先,成为一名授课育人的老师是他此生的心愿,在西南局势稳定并被调至北京后,卸下统帅职务的刘伯承愈发觉得自己有时间来完成这个梦想了。

  当时重视刘伯承的中央欲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位授予他,可刘伯承不接受,他说:“我要办学校,想当个教书先生。”

  再者,经历抗美援朝后,中央已“前浪推后浪”般地涌现出诸多年轻的军区司令员、政委等,面对朝气蓬勃的年轻力量,刘伯承觉得自己是时候退下了,该由那些让人安心的新兴面孔来“发光发热”了。

  

  最后,毛主席对于刘伯承的请求考虑了许久,顾及到老伙伴曾经在战役中受过眼伤也需要休养,故尊重了其心愿,让他在军事教育领域发挥着余热。

  如果不是印度政府搞事情,或许刘伯承依旧能安稳地从事着教育事业并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要了解印度因为什么挑事,我们得从“麦克马洪线”说起。

  这是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在中印边境处划的一条“伪造边界线”,目的是维稳英国势力且更好地控制印度。

  

  这条不公平的界线将我国西藏的领土大面积地划分给了印度,是不被我国承认的“无理边境线”。

  然而印度彼时的尼赫鲁政府却心甘情愿地接受着英国的“施舍”,认定此边界有效,为此印度方搞出了不少麻烦事。

  首先就是1951年的“前进政策”,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步步紧逼而挑战着我们的底线。

  当时毛主席周总理为此都对之做过严重警告,然而印度变本加厉地在那里建造了不少的哨所。

  

  如此明目张胆的挑衅显然触怒了善忍耐的我国,毛主席更是直言“不打印度不行了”。

  经我国多次交涉无果且印度采取武力威胁后,我国政府为维护领土完整而只能进行自卫反击!

  我国瞬时进入备战状态,时任西藏军区司令的48岁悍将张国华临危受命,经由川藏线紧急调动备战物资;

  而曾是张国华上级的稳重老将刘伯承也在作战名单内,毛主席任命时年70岁的他为前线指挥。

  

  别看彼时的刘伯承已经70古来稀的年龄,但其体力甚至军事判断能力都要大大好过一些年轻人,这位名帅甚至早在反击战开始的半年前就精准预料到了中印冲突。

  究其缘由,一方面是他在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曾带领军队入藏过,熟悉那里的地理环境;

  另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和苏联成为支持印度的强而有力的后方,这两个国家在国际上都极富表现欲,刘伯承在空闲阶段就对他们做过一番深入研究,极有预判性地了解了印度的策略。

  中央领导对于刘伯承曾经提出的那些稳固西藏局势的建议极其重视,对西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而使当地人民生活得安稳和幸福。

  

  此外建国初期的我国还和周边的缅甸、巴基斯坦等国结交友谊,在努力维持和平的基础上亦获得了他国的尊重礼待。

  并且,为了应对随时可能起冲突的印度,在刘伯承提议下,我国西藏军区日夜不停地抢修拉萨至前线的公路,后方基地也总是在挖洞钻沟,竭尽所能地做足了战役准备。

  深知刘伯承“有如神助”般的判断能力,加上中央对这名老将的能力极度认可,故而让其“镇场子”来指挥军队。

  “刘伯承元帅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稳稳地奔赴在前线么?”

  

  人们自然对活跃在教育领域且已很少上战场的他充满了好心的担忧情绪,而刘伯承似乎也知晓大伙们的顾虑,谦虚的他自有合适的“定位打算”。

  刘伯承温和而坚定地说:

  “大家不要有负担,我老了,提出的那些意见仅供大家参考,任凭大家听与否,凡事按照实际来嘛!这次战事我就只当个编外参谋好了,主要还是咱们张国华同志挑重担。”

  纵使刘伯承不说上述这番话,他在军中的威信也丝毫不会受到影响,毕竟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的他,都是料事如神的实力“军神”;

  

  再者,统领全军的张国华是老首长刘伯承一手栽培的好部下,尚且英勇神武,更何况是作为师父的刘老元帅呢?

  作战之前,刘伯承还特地把昔日爱将张国华叫至身边,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诫了手下一句话,即:“我要你明白,咱们这次并非和印度的边防警察在打,而是和他们最好的正规军在打,这些人可是都参加过二战的,你要告诫部队,万不可轻敌!”

  “是,绝不轻敌!”

  张国华向令他尊重的刘伯承老元帅敬礼,大声重复着他的提醒,他深知师父的话既是他自己向来的谨慎风格,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贯的作风:他们从不轻易打无准备的仗!

  

  以“编外参谋”重上战场的刘伯承带着必胜的信念前往西藏军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英明的指挥手段令我军捷报频频。

  1962年10月20日,对印反击自卫战正式打响。

  因为有了刘伯承正确的猜想判断和前线战士的英勇抗敌,战争开始明显利于我方,而就在指挥办公室欢欣鼓舞之际,内心同样喜悦的刘伯承没有放松警惕。

  他谨慎地看着地图研究起战略布局来,提醒众人说:“敌人不可能就此认输,兴许还有大动作。”

  

  大家的情绪一下子又紧绷起来。

  看到刘伯承正往前线打电话通知,他示意前线要加快修理作战必经之路,同时要求部队注意高海拔作战时的后勤补给,要尽可能地使战士们吃饱穿暖有气力作战。

  张国华闻之连连称是,而得到肯定答复的刘伯承才稍许放松了片刻,这番稳重谨慎的作战指挥能力亦令之后的策略实施得顺畅不已。

  接下来果然如刘伯承所料,吃了亏的印度军运用了所谓的“长蛇阵形”来集中兵力向西藏东段发起进攻——他们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青藏高原上蜿蜒前行,致使我军难以找到突破点攻击。

  

  张国华及时向作战经验丰富的刘伯承汇报,面对印度军变幻莫测的火力配置。

  刘伯承仔细思索了一番后,决定运用我军擅长的“穿插迂回战术”,即“打头、击背、剖腹、切尾”。

  刘伯承对张国华说:“现在印度军的配置就是铜头锡尾,背紧肚松,我们可以将这条‘长蛇’剪成几段。”

  对于刘伯承这“八字策略”,张国华一下子领悟过来,他在仔细研究了敌军的阵形后断定应从“长蛇的肚子”上开刀!

  

  最终,在刘伯承元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指挥下,我军成功消灭印度第7旅这支精锐部队。

  当听闻敌军被歼灭八千余人且俘虏四千多人时,毛主席欣慰地表示中印边境这下至少可以维稳十年了!

  然而尼赫鲁政府不甘心就这样被打败,无视我国提出的和平解决方案,让前线士兵负隅顽抗,既然如此,我军自然就得全面反攻。

  刘伯承为此仍使用“八字战略决策”,让炮兵团全力攻打印度军的“头”,另一部队则悄悄绕到敌军后面来“切尾”,同时命四一九部队主打敌军腹部而山南军分区则剖开他们的“背”。

  

  四支队伍有条不紊地配合着战斗,终于瓦解了敌军阵营,打破了其贪婪之梦。

  在“军神”刘伯承运用丰富经验指导下,在张国华优秀的前线指挥及将士们奋起抵御下,印度不得不认输而开启了和平谈判的步伐。

  这场漂亮的自卫反击战极大程度地捍卫了我国领土的全面完整,亦大大提升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令更多好事之徒难以“蠢蠢欲动”。

  “他可以说是我们党内部有才的知识分子,论军事指挥能力,在国内可是一大翘楚!”

  

  “他是一条龙下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得了刘伯承。”

  以上两句话分别是邓小平和毛主席对这位元帅的高度评价,而作为一名自民主革命时期就参军入伍的老资格将领,他总能以独特而精准的战略眼光统领一切,是新中国时期极其伟大的军事家。

  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见证其实力的重要体现,他在此间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他对手下张国华攻打印度前的嘱咐,那句话中的“万不可轻敌”至今对我们也有着深刻影响。

  

  无论是运用于大的军事布局方面还是小到日常生活中,均教导着我们要像刘伯承元帅那样即便身居高位也万不可有小瞧别人之心,因为你永远无法精准揣摩出对方的心思。

  倘若不谦虚而为取得的一丁点儿成绩沾沾自喜,那么极有可能“转喜为悲”,源于你的自大会成为对方利用的把柄而反过来对付你,到时可就追悔莫及了。

  话说回来,我国如今的境地已属“今日不同往时”,成为了一个和平、民主、自强的繁盛国度,亦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切皆因为有像刘伯承元帅这样的革命勇士的无私奉献和英勇付出,我们在缅怀他们之际更应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