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阅读时,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及阅读效率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任何获得信息的过程都与阅读这一高级认知活动紧密相连。

  

  阅读几乎贯穿着人们所有的发展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高级认知活动之一。

  阅读是通过词汇的识别活动和语义的整合活动对材料内容进行理解、分析进而获得材料所传达的信息。

  但是阅读并不总是在安静环境下进行的,大多数的阅读活动都避免不了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尤其是声音刺激。

  为了更高效的进行阅读活动,就需要我们对背景音乐与阅读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提高阅读效果提出更好的建议。

  音乐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学生更是听音乐的主流人群。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均有边听音乐边学习的习惯,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边听音乐边学习可以让注意力更加集中,有效的促进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

  对背景音乐对高级认知活动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中西方学者对其的研究由来已久。

  研究发现,有背景音乐条件下的学生的学习效率较无背景音乐条件下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一时间,超级学习法在西方备受欢迎。

  其他研究者也做了相似的实验支持了Lozanov的研究结果。

  如1993年Rauscher的研究发现在智力测验之前听了莫扎特音乐的被试测验成绩高于没有听音乐被试的成绩,这种现象被称为“莫扎特效应”。

  

  Rauscher的研究使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这一话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逐渐得到了阅读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们的共同关注。

  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应用性议题。

  一、背景音乐与文章阅读

  无论是在长篇文章还是在短篇文章中,与欢快音乐相比悲伤音乐对文章的阅读效率具有提高作用。

  在悲伤背景音乐条件下被试对文章的认知加工时间更短,阅读速度更快,认知负荷更小,一次注视的阅读所获得的信息更多。

  Eerola,Vuoskoski和Kautiainen提出,被外界刺激诱发出的悲伤情绪并不全是负面的悲伤情绪,其中令人感动的悲伤情绪唤起了被试的正向积极情绪。

  

  听悲伤音乐的个体虽然被诱发了悲伤情绪,但在当人们感受到外在世界是安静且安全的情况下,聆听悲伤音乐这一行为会被人们认为是艺术欣赏行为,是令人愉快的体验。

  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了阅读效率。

  背景音乐一般是节奏平和的音乐,Lozanov提出平和节奏的悲伤音乐个体的血压、心跳频率等生理指标趋于平和状态,有效的在生理水平上降低个体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这个时候的个体认知的唤醒水平趋于适中水平,认知系统的工作效率更高,导致了个体阅读效率的提高。

  欢快音乐在文章阅读中起到了阻碍作用,一般认为欢快音乐的节奏是明快、快速的。

  欢快情绪的音乐在进行情绪唤醒的过程中,可以对欢快情绪唤醒进行较快的唤醒,个体的情绪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唤醒,并且唤醒程度较高。

  

  根据认知唤醒理论,唤醒程度过高会影响个体认知加工的效率。即欢快歌曲使被试的认知系统处于较高的唤醒度,降低了个体的阅读效率。

  二、情绪一致性与阅读

  欢快背景音乐

  在欢快的背景音乐条件下,背景音乐与文章情绪一致时,可促进阅读短篇文章的效率。

  这支持了Bower等人的研究结果,当个体经历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后,他们选择联系,阐述和学习具有相似情绪价的材料时,他们倾向于以相同的情绪来解释这种经历。

  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下,背景音乐和文章在情绪上的一致性会干扰长篇文章的阅读。这种情况可以用情绪的累积效应来解释。

  

  情感累积效应是指通过将图片用作情感诱导材料来增加图片数量或延迟演示时间,从而累积情感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

  继续观看相同类型的情感图片的人将因所呈现图片的情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

  随着正面图片的不断呈现,个人的眼电活动和反射将呈现下降趋势。

  由于受到持续的情绪内容的影响,情绪记忆的相关脑区域的活动成为习惯。

  并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积极情绪小组的有意识的提取表现要比没有其他情绪的小组的有意识的提取表现差。

  在长篇阅读中,随着接触情感材料的时间增加,出现积极情绪的累积效应,而积极情绪对文章阅读的干扰作用更大。

  

  悲伤背景音乐条件

  在悲伤的背景音乐条件下,背景音乐和文章情绪一致性会干扰短篇文章的阅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优于短篇文章太短,并且参与者在听音乐时由于没有意识到背景音乐和文章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使其对阅读产生了干扰效果。

  Ucros等人要求受试者通过语言教学后表现出沮丧和幸福的情绪情感,然后要求他们学习正面,负面和中性的单词。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意识到情绪一致性影响的受试者表现出情绪一致性记忆。

  没有意识到情绪一致性的被试在单词的学习与记忆并没有受到情绪一致性效应的促进作用的影响。

  

  直到1992年,Bower提出了因果归因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

  即该假设认为,只有当学习者认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是由材料诱发出来的时,情绪才会影响认知活动。

  由于文章篇幅较短,文章学习者可能无法将歌曲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相关联,并没有构成情感一致性的关系,这导致学习者在阅读时直接将背景音乐视为噪音。

  背景音乐会分散个人在认知活动时的注意力,增加个人的认知负担,并大量消耗认知资源,从而降低个人的阅读效率。

  所以在悲伤的背景音乐的情况下,背景音乐和文章情绪的一致性对阅读有干扰作用。

  在悲伤的背景音乐的情况下,背景音乐和文章的情绪一致性促进了长篇文章的阅读效率。

  

  悲伤的背景音乐大多是节奏轻柔的音乐。悲伤的音乐无法迅速达到理想的情感诱导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诱导是有效的,但具有时效性。

  在阅读长篇文章时,由于听背景音乐的时间更长,因此诱导情绪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时,背景音乐文章的情绪一致性将提高阅读效率。

  三、文章长度与阅读

  背景音乐

  在欢快和悲伤背景音乐条件下,长篇与短篇文章的阅读效率有显著差异,且长篇阅读效率明显由于短篇文章阅读效率。

  这和以往学者们在研究中提出观点不同,MichelHester提出短篇文章的阅读效果优于长篇文章。

  

  而Mehipour和Riazi不认同他的观点,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文章阅读的效果不受文本长度的影响。

  以上的均是文章长度对英语文章的阅读影响的研究,由于汉语与英语的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

  这些结论并不能作为文章长度对汉语阅读产生影响的直接依据。

  欢快音乐对个体的认知唤醒程度较高,但适中水平的刺激才是促进认知活动进行的理想唤醒程度。

  在短篇阅读中,由于欢快音乐的唤醒度过高,对阅读理解的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阅读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

  而悲伤背景音乐对个体的认知唤醒程度过低,也对阅读理解活动产生了阻碍作用。

  

  在长篇文章阅读中,由于阅读总时间要长于短篇文章,所以个体对具有高唤醒作用的欢快音乐产生了“适应”。

  认知适应的产生是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种唤醒程度,此时高唤醒状态可能被阅读者转化为了适中的唤醒状态,从而促进长篇文章的阅读效率。

  但在悲伤文章中,悲伤音乐对个体认知活动的唤醒程度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情绪一致性

  背景音乐与文章情绪一致性影响了不同长度文章的阅读,当情绪一致时,长篇文章阅读与短篇文章阅读具有差异性,且长篇文章的阅读效率更好。

  当情绪不一致时,长篇文章和短篇文章的阅读效率并无显著差异。

  

  这样我们可以认为。背景音乐与文章情绪一致性促进了长篇文章的阅读效率。

  Ucros等人的实验提出只有被试认识到外界刺激与学习材料之间具有情绪一致性时,情绪一致性才对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产生影响。

  在长篇文章的阅读中,长篇文章篇幅较长,使被试可以清晰的意识到背景音乐的情绪性与文章的情绪性之间的联系。

  只有当意识到文章与北京音乐之间的情绪关联时,阅读者的认知加工系统会对一致性的信息优先加工,进而促进了文章的阅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