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借土生金让地尽其值 “三类地”开发催生乡村发展新“生机”

  海报新闻记者 祁小丽 通讯员 田楠楠

  4月7日至8日,德州市召开了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暨深化“三类地”开发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其间,与会同志观摩了临邑县、陵城区、宁津县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工作现场。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德州市存在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德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广峰说:“作为传统农区,既要守牢粮食安全责任,又要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就必须向土地要效益、向存量要空间。”

  2022年以来,德州市针对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农村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缺乏有效抓手和纽带等问题,创新开展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即农用地规模经营、闲散地盘活利用和“飞地”抱团发展),充分激发农村党组织活力,深挖土地资源,促进强村共富。截至2022年底,全市集体收入超10万元的村比去年增加了1013个、达99.9%;超50万元的村由612个增长至1240个,较2021年实现翻番,达到24.3%;集体经济总量增长了31%。

  联农带农实现农民集体双增收

  

  在德州市孔镇镇滕家村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中,连片的小麦苗青青壮壮,长达600余米的平移式喷灌机正在自动浇灌农田,地块中央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风速、湿度等数据。

  作为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30个重点乡镇之一、乐陵市“吨半粮”创建的核心区,孔镇镇以国企为依托,探索土地规模经营全生命周期运转模式,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单位统一将耕地流转到国企,建设200至300亩的标准方田,再对接专业种植合作社进行合作经营,实现“普通农户→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国有企业→党支部领办专业种植合作社”的闭环运转,在实践中探索出“1+4321+X”利益联结机制,即为村民设置每亩1000元的“保底”资金,按照农户40%、村集体30%、国企20%、专业种植合作社人员10%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村民还可获得小麦补贴、合作社和周边企业务工等“X”种多元收入。2022年,已拨付土地流转费500万元,规模化流转农用地1.5万亩。

  

  德州市着力构建“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规模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按照支部引领、群众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组织村党支部领办4810个合作社,集中经营161万亩耕地。合作社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承包关系前提下,组织农民以土地折股入社,享受“保底收入+分红收益”,实现“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村集体以土地等资产入股,通过规模经营降本增利,实现农民集体双增收。针对“一村一社”经营规模偏小问题,德州市在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424家联合社,开展农资统购、农机作业、晾晒收储等服务,承担对接项目、联通市场等职能,在更高层次整合资源、推动发展。联合社与352家涉农企业建立土地托管、订单种植、劳务输出等利益联结关系,吸引1.2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引进农技人才184名,培育新优粮食品种31个,有力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质化。

  闲置地改造让“闲资源”成“活资产”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在陵城区宋家镇老年公寓(周转房)里,老人们正聚在一起下象棋、聊家常,大院里充满欢声笑语。“以前住的老旧平房,冬冷夏热不说,一下雨就漏,周边的路更是坑坑洼洼,现在免费住进了楼房,屋子干净亮堂,上街买个东西也方便。”73岁的宋家村村民宋传广脸上笑开了花。

  今年以来,宋家镇抢抓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契机,开展实施了宋家村增减挂钩项目,涉及132户的146处房屋,腾空土地76.4亩,不仅解决了糜镇经济发展用地指标的燃眉之急,更是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大大改善了辖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一方面落实好政府补贴,对在镇外其他地方居住或买房的一次性给予补助,对有社区居住意愿的群众,在执行商品房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每平方米补贴400元,让拆迁群众更多地获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落实周转用房,利用原宋家镇闲置敬老院,由宋家镇政府出资进行水电、供暖综合维修,对老年人提供周转用房免费居住,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

  

  德州市着力做好“清、用、管”三篇文章,开展农村“三资”和闲置废弃宅基地清理攻坚行动,对挤占抢占、一户多宅等14种类型进行重点清理,累计回收各类闲散土地7万余亩。对清理出的土地,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经营,发展绿化苗木、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兴建光伏项目,村集体与农户按照合同约定比例享受分红收益,实现群众和集体“双增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提升”。常态化开展“三资”核查,彻底清理不规范合同,及时回收集体资源。建立完善村级“阳光报告会”制度,每季度将土地开发使用情况和其他党务、村务、财务事项向群众面对面公开,接受群众现场质询,确保土地整理合法合规,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飞地”产业园“飞”出共富新天地

  

  眼下,陵城区糜镇“飞地”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工地上一派紧锣密鼓的繁忙景象,园区目前已落地双泰清真食品、隆纳管业、乘威斯鞋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4家企业。村庄复垦后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由陵城区政府按45万元/亩的价格统一收储,由建设公司根据建设需求,向陵城区政府申请购买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飞地”产业园项目建设。糜镇“飞地”产业园项目不仅接受糜镇村庄土地入股,其他乡镇的村庄也可参股分红。“以小官寨村为例,土地增减挂钩腾空建设指标被区政府统一收储后,每亩指标获得45万元的收益,经过我们的实施和测算,村庄拆迁、安置成本每亩为37万元,剩余8万元/亩由村集体自主支配。我们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将土地增减挂钩结余资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入股德州慧达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按照入股占比分红。”糜镇党委书记张振凯介绍,糜镇坚持党建引领、抱团发展、拓宽路径,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选取糜镇街、栾王、前赵等7个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拿出集体资金260万元入股德州慧达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按照10.8%的收益率,年可实现分红28万元。

  

  德州市引导村集体整合分散的资金、土地指标折价入股,集中到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区域建设23处“飞地”产业园,解决单村发展效益低、风险大、难持续问题。将村庄内闲置低效的宅基地、集体建设土地腾空复垦,申报增减挂钩项目,产生建设用地指标。对村级产生的指标,坚持“让利于民”,由县级人民政府参照市场交易价格全部收储,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再给予每亩5—10万元的奖补,收益全部返还到村,杜绝各级挪用挤占。县级人民政府将指标集中投放到开发园区,兴建标准化厂房或产业项目。村庄以土地指标收益入股项目,同时吸收集体积累资金较多、有投资意向的村参与,形成“土地+资金”“强村+弱村”的联合模式。每个“飞地”项目都单独成立国有股份制公司,实行“委托经营+股金收益”模式,每年按村实际投资额支付不低于8%的股金分红。

  德州市通过实施“三类地”开发利用,进一步明确了“区域统筹、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的工作思路,通过整村整乡规模经营、国企打包运营闲散土地、县级统筹兴建“飞地”园区等手段,最大限度整合各类资金、资源、政策,有力推动了抱团发展、连片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