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马珂

  古韵今风醉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儿时起,就对苏州和杭州有了向往。参加工作后,两次去过浙江杭州。而去苏州,却是去年初夏的事情。

  苏州古称姑苏,典型的江南水乡,是江苏的一个地级城市,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城内水巷纵横,小桥跨水而过,好一幅立体的江南画卷。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对千年姑苏描摹得惟妙惟肖。在古往今来的历史演变中,温婉内敛的苏州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古典园林和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论语·雍也》记载,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作为东方水城的苏州,古往今来智者频出。史料显示,自隋朝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其间进行科举考试788次,产生数百万举人和进士,但有据可查的状元仅671名,苏州就有60名之多,约占全国百分之十。苏州土产是状元,成了当地广为传颂的佳话。

  去苏州状元博物馆的时候,是个朗晴的日子。博物馆坐落在姑苏区平江路钮家巷,是一座全面介绍苏州状元群体、展示状元文物及研究状元文化的博物馆。馆内“金榜题名”、“钦赐状元及第”、“状元府第”等牌匾琳琅满目。写在牌匾上的介绍文字表明,此处原为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状元潘世恩的府邸,2011年改建为“苏州状元博物馆”,2014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内陈列的近五百件珍贵文物中,既有叔侄状元翁同龢、翁曾源的物品,还有祖孙状元彭定求、彭启丰的遗物。“苏州状元甲天下”的盛况,在此一览无余。

  苏州自古人杰地灵。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唐寅(字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均为苏州人士。尤其是画虎画虾力透纸背、呼之欲出的唐伯虎,民间至今仍有“点秋香”的故事,跟随远古的传说。

  早在东晋,陶渊明就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被视为中国文人不事权贵、不屈人格的典范。

  文人智者云集的苏州,以陶渊明为榜样者也大有人在。各朝各代的隐士和告老还乡的先贤们,纷纷购置田地、大兴土木,圈地为府。一座座美观精致的花园式府邸先后拔地而起。《苏州园林志》记载,城内现存大小园林达六十余座,构成当今闻名于世的苏州园林群。

  在星罗棋布的园林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沧浪亭并称“苏州四大园林”。基于对园林的兴致,我对四大园林逐一作了造访。园内精美的房舍与秀丽的景色相映成趣,漫步在奇石丛生、古木参天、亭台水榭曲径通幽的环境里,一种乐而忘忧、怡然自得的美感油然而生,洋溢心间。

  拙政园是苏州现存的最大古典园林,原为唐代苏州籍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明朝正德年间,历尽宦海沉浮的王献臣辞官回乡,买下地盘改建宅园。借西晋美男文学家潘安《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起名“拙政园”自我解嘲。

  实质意义上说,苏州古典园林乃历朝历代士大夫失意后的精神寄托和告老还乡的官员安度晚年之处,蕴含着悠久深厚的隐逸文化。正是这种独特文化现象,催生了苏州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最早悉知寒山寺,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老师规定的必背课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曾勾起我对人间天堂苏州的无限遐想。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古镇,寺庙并没有想象中那般雄伟高大。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寒山寺因诗而名。

  寺院内最引人瞩目的,当数诗碑和佛钟。因唐代诗人张继那首代代相传的《枫桥夜泊》,引得无数古今名士到了寒山寺就纷纷留下自己手书《枫桥夜泊》的墨迹。革命先烈李大钊、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均在寺院中留有碑刻和墨宝。华夏诗碑堪称中华第一诗碑,碑高15.9米,正面镌刻着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所书《枫桥夜泊》,背面是乾隆皇帝手抄的一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寒山寺的镇寺之宝是重108吨,高8.58米的大佛钟。2008年底,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验证,被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铜佛钟。

  当地友人介绍说,寒山寺平日并不敲钟。张继听到的钟声,是在佛教极度兴盛的唐代。那个年代寺庙里佛事频繁,暮鼓晨钟常常敲响。而今,寒山寺只在每年除夕夜撞响大钟,频率为八秒钟一次,一共108声。最后一声正好是午夜十二点整。除夕守岁听钟声,成了苏州年俗。

  走进苏州,才发现它的格局是一处水都两座城。一座老城,一座新城。两者界限分明,被一条护城河一分为二。老城里水巷交错,房舍间石桥相连。城区内绝无高楼大厦和现代化建筑,一律白墙青瓦,古色古香,最高楼房仅有五层。观前街是老区最热闹的地方,街道两旁牌匾林立,各种店铺目不暇接。徜徉在老城区,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回到从前的慢时光。

  与老城区相比,苏州新城区则洋气十足。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湛蓝色的玻璃幕墙比比皆是。每到夜色降临,新城区便霓虹闪烁、灯火辉煌,宽敞的马路上车流不息,处处透露出时尚与现代气息。

  宛如法国巴黎,把老城区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开发与建设都在新城区进行。

  抑扬顿挫的吴侬软语是苏州方言。走在街上,清新柔美的声音不时入耳,让人觉得软糯温婉也是苏州的一种特色。

  宜居宜业是苏州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到新城区创业,回老城区休闲。劳逸结合,事半功倍。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苏州保护原有老城,另建新城的发展模式,在不毁坏历史遗迹的同时,避免了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值得城市规划者学习与借鉴。

  洛阳不仅是座城

  洛阳位于黄河南岸,是一座拥有四千年城市历史、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城。自夏朝起,十三个朝代曾在此建都。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过故洛阳城》中写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足见千年帝都洛阳在古代中国所处的重要地位。

  在北京做文化记者时,我曾多次造访洛阳,对这座古都怀有深厚情感。

  到了洛阳,必须要看现存的诸多古代建筑。仅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的龙门石窟、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隋代的丽景门和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天堂与明堂遗址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追溯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轨迹,河图洛书当属中国人文始祖。河图洛书以术数形式对宇宙万物进行图解,给人类哲学、政治、军事、文化、伦理等产生深远影响。相传伏羲氏根据黄河中浮现的龙马身上排列之图案画出“八卦”,形成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周易》;又传大禹治水时期依据一只神龟背上排列着纹、圈、点演绎成洛书。河图洛书在洛河流域的诞生,被视为中华文明之源。

  一位资深《易学》研究者在谈及河图洛书时说,河图洛书的问世,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给古老的东方文明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人们依据河图洛书制定了历法,确定了四时,规范了法制。

  河洛地区也是我国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的主要分布之地。自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夏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夏朝在河洛地区的建立,让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社会,华夏文明的大幕被逐渐拉开。

  人称“洛阳城市之父”的周公,在协助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营造洛邑后,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以“仁”“礼”为本的典籍制度,礼乐文明由此在洛城诞生。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写洛阳,不能不写牡丹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描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被誉为“牡丹王国”。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王昌龄、韦庄、刘禹锡等众多名家纷纷为洛城牡丹留下诸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流芳百世的诗句。

  《唐国史补》记载,牡丹在唐代受到广泛推崇。尤其在贞观之治后。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发达以及物质的丰裕,使牡丹花成为贵族生活的象征。

  牡丹具有端庄秀雅、富丽堂皇、仪态万千、国色天香等特质,被国人视为至荣至贵、尽善尽美、吉祥美好、兴旺发达的象征。每年四到五月,是牡丹花在洛阳开得最繁茂、最热烈的时节。

  我曾两次到洛阳观赏牡丹,隋唐遗址植物园、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等,均为赏花好景点。洛阳牡丹朵大瓣肥,清香扑鼻。红、黄、粉、白、绿、紫、黑,各色花朵连成一片,仿佛花的海洋。在洛阳赏花,会被一种乐而忘忧、怡然自得的感受包围,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1982年,洛阳市政府将牡丹正式定为市花,于同年举办了第一届牡丹花会。此后牡丹花会年年举办。2010年,洛阳牡丹花会得以升级,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政府联合主办、洛阳市政府承办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洛阳因牡丹而芳香,牡丹因洛阳而华贵。

  洛阳多水。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等五条河流在洛阳城里纵横交错,蜿蜒盘旋,演绎出许多独特的地方风俗和饮食习惯。水席就是流行在洛阳的一大特色。

  华灯初上,我们走进一家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字号饭店。店家称做水席是他们的看家本领。等待上菜的间隙,做东的当地友人介绍起水席的由来。

  水席有两层意思:一是所有热菜均为汤菜;二是吃完一道再上一道,不断更新、细水长流。水席由24道菜品组成: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和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酸甜咸辣兼而有之。其上菜顺序也有讲究,先冷后热,最后四道压桌。烹饪手法的精巧与独特,使之与牡丹、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

  牡丹燕菜是水席中的代表菜品,特点是“弄假成真”。将白萝卜切成菊花状裹面粉过油,再与肉丝一起慢火炖煮。食之口感鲜爽,如品燕窝。连汤肉片选用新鲜牛肉与蘑菇番茄精工烧制,肉质细嫩,味道酸甜。也是水席中的重头菜品。

  厨艺精细、口味清淡、荤素搭配、冷热兼备是洛阳水席的基本特点。当地友人说,洛阳水席源自唐代,有“千年古宴”美称。武则天迁都洛阳后,曾将洛阳水席列为贡品进贡皇宫,经御厨加入山珍海味做成宫廷御膳。

  洛阳当地还流传着一段周恩来总理给水席招牌名菜“牡丹燕菜”更名的佳话。1973年10月,周恩来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参观名胜古迹,受当地政府之邀品尝水席。当刻有牡丹花的头牌名菜“洛阳燕菜”上桌时,周总理问清菜名后说,洛阳牡丹甲天下,应该叫“牡丹燕菜”。周总理巧改菜名,让洛阳水席声名大震。

  前两天我致电洛阳友人,问及水席现状。友人称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水席已成游客到洛阳必品的美食。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水席推出高、中、低三档菜品,广受游客欢迎。

  悠久的人文历史给洛阳留下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勤劳的洛阳人民让古都焕发朝气蓬勃的发展生机。洛阳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半部华夏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