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应选择沟通作为突破口,提升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发展面临着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目标偏离价值本真诉求、话语失衡干扰沟通信息传递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对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优化,深化具体的实践策略研究,从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

  一、实现回归价值本真诉求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新时代下,要回归价值本真诉求目标,正确把握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之间的联系,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实施以人为本的情感沟通。

  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应明确树立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第一,要培养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沟通中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则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应该围绕人的情感进行展开,教育过程也应当投入情感,实现情感教育。

  另一方面,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情感体验。教育付诸于情感才能感化人心。

  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当在沟通中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与情感体验。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要加强政治理论宣传,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远大目标和方向,将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与集体理想信念相统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既要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机制,又要满足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做到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沟通交流中把握青年学子的思想脉动,着眼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课堂,学会释放压力,敢于宣泄情绪,勇于向人倾诉当下的烦闷与疑虑。

  第三,要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立足点,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升大学生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

  同时,通过沟通实践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理论传达给大学生,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实施以人为本的情感沟通

  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形成理解、认同的状态,实施以人为本的情感沟通十分必要。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时代的接班人。

  时代的发展促就了个性多样的时代新人,这也就意味着以人为本的情感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实施以人为本的情感沟通需要提高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其一,要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的情感素养。

  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于学生的专业和学术研究,忽视了学生思想上、情感上的需求,从而导致大学生情感性缺失。

  

  长期下来,不利于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真情实感是教育双方情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为此,高校教师要多从学生利益出发,以人为本,将心比心,用真情去教育学生而不是敷衍塞责。

  若想以教育打动学生,单靠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是徒劳的,“以情感之”才能感染学生的态度。

  同时,高校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此倾注情感。

  高校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教育者、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情感色彩。

  

  其二,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的道德素养。高校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以自身高尚的行为规范、人格魅力以及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良好品格感染学生。

  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高校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教师爱岗敬业的教育者形象,用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不断感染学生。

  其三,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的能力。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提升主动沟通的能力。

  教师可以定期去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情感状况,高校教师在获取相关的信息时要及时与大学生沟通谈话。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情感诉求。

  

  二、优化沟通话语呈现人文魅力

  沟通话语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强教育的亲和力。

  同时,在教育中注重话语逻辑的推导,避免用生硬的、直接形式的命令告知对方,及时打破沟通主体话语障碍以及学会使用“默会知识”将信息与生活联系起来。

  注重话语逻辑避免直接告知

  命令式口吻传达话语指令容易造成严肃的氛围,不利于思想道德的生成。

  其一,大学生有强烈的思想道德需求,在长期的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对社会的认识。

  若教育者将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等直接告知受教育者并以命令的口吻实施,则受教育者难以从内心形成真正的认同,这种教育方式无非是一种形式上的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命令指示能够让人感到畏惧,但要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服从需要靠理解与科学引导。

  其二,直接告知缺乏一个讲道理的过程,容易造成信息的短暂接收与存储。传播思想应当以理服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之间的教育更应当是一种理性教育。

  高校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告知受教育者里面蕴含的道理,能够减少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让沟通话语变得更加顺畅。

  当高校教师期望给大学生树立一种价值理念时,除了情感渲染外,还应当通过话语逻辑进行推导,推导出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

  逻辑推倒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缺少了逻辑推倒,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生硬的条条框框,难以具有说服性与可接受性。

  

  一方面,高校教师在传递价值观的同时要有亲和力,语言表达应有内在的理性逻辑。

  在提出要求时,尤其是需要大学生接受和服从时勿使用命令式口吻,用柔性的语言传达价值观更能体现教师的亲和力。

  高校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特别是传播一种思想认识或是让大学生难以用过去经验进行判断时,应该给予大学生简易明了的理性引导,让学生明白教师这样做的缘由。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大学生明白其中体现的道理,只有进行了充分的解释说明才能够唤醒大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概而言之,高校教师在教育沟通中应避免用命令式的语言直接告知,应当通过话语逻辑进行分析,将主旨以理性的情感沟通方式传达。

  

  打破沟通主体话语障碍

  话语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话语在教育活动中也是一种重要工具。中国历代政治家、教育学家都强调“以言育人”。可见,话语优化的重要性。

  因此,要重视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打破沟通主体的话语障碍,有利于双方实现信息共享,达成理解与认同。

  打破沟通主体话语障碍要充分认识话语的重要性。一是要优化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教师应当根据教育内容进行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善于发现、发展大学生的“默会知识”。

  针对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建立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话语体系,从而拉近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展现沟通话语的亲和力。

  

  二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艺术。语言沟通的艺术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

  语言表达直接决定沟通的效果。在交谈时,沟通内容要有科学性,符合客观实际,做到准确规范、朴实简练。

  因此,沟通的语言要富有时代性,新鲜感,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教师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沟通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培养沟通艺术素养。

  特别是掌握思想信息的技巧,以及表达信息的艺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