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县城:为何公务员成为香饽饽,体制内闭环让流动性越来越低

  在北方许多小县城,成为公务员是最让人风光无限的职业选择。因为在这里,只有与体制高度对接的人才能获得社会上的认可和尊重。除此之外,教师、医生和垄断行业也备受崇尚。北方人常常自嘲,不孝有三:不考公、不考教资、不考事业编。在他们看来,只有“公务员”是一种正经的工作形式,其他职业则不被视作正经职业。即便在北上广,月入两三万的个人也不如县城的小科长前途光明。

  

  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北方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要好好读书,以期未来成为官员、出人头地。极少能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要培养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在北方小县城中,全部覆盖着一张庞大的人情网络,各大官衙、小官吏均为此网络的节点,大家千丝万缕、紧密联系。在这张人情网络中,只要拥有一个官能或人脉资源,任何事就事半功倍了。若无任何官场关系,那么你将面临处处阻碍、寸步难行的情况。

  

  此外,体制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环境,很难有外部人员加入。很多县城甚至被几十个大家族垄断,他们相互扶持,推荐自己的亲友加入体制,形成了一种闭环,令外部人力难以打破局面。更不用说,结婚、生子、上大学等方面也是体制内人士繁殖自身的重要手段。 这种现象已经导致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流动性越来越低。只要听到领导提拔了某人时,往往就是领导的儿子或近亲。这样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县城就被那些家族所掌控。他提拔提拔你孩子,你提拔提拔他孩子,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再优秀也根本就不可能走进这个圈子内。

  另外,体制内的人寻找对象也十分奇特。公务员找老师,老师找医生,医生找电力公司的,电力公司找烟草公司……。通过这种闭环方式,他们的后代也可以进入体制内,并继续在局限的圈子里寻找对象、结婚生子。这种闭环导致社会阶层越来越难以流动,寒门子弟的不满情绪在网络上得到充分的宣泄。这也引发了对“好好干,明天会更好”这种口号的集体嘲讽,孔乙己的长衫也成为人们爆笑的焦点。

  

  学界常常认为,影响人的地位变迁的先天性因素占到了70%,后天性因素仅占30%。这说明,尽管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但人脉和背景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体制内的封闭环境让社会阶层越来越难以流动,导致了很多寒门子弟的愤慨和不满。

  所以,如何打破这种阶层固化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教育上下一番功夫,注重后代的综合素质,强化体制外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机制,推行多元化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令寒门子弟不再受到人脉资源的限制,有机会向更高的阶层攀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