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西安摘获全国头名之后……

  西安摘获全国头名。

  最新公布的全国城市 2023 年一季度 GDP20 强城市中,西安以 7.6% 的增速,排名第一。GDP 总量反超济南与合肥,排名上升两位。

  7.6% 是个什么概念?

  西安 2023 年的 GDP 增速目标是 7% 左右,考虑到全国一众万亿之城“目标值”普遍在 5% 到 6% 左右,相比而言,西安的增速目标并不低。

  在此基础上,西安一季度增速超出目标值 0.6 个百分点,可谓“开门红”。

  也难怪国内各大媒体惊叹:作为深处内陆的非一线城市,西安是如何实现“逆袭”第一的?

  先从大势来说。

  本轮城市洗牌,凸显一个时代大势:“内循环”正逐步接替“外循环”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循环模式是以外贸为主。一方面,快速打开对外贸易的窗口;另一方面,打造“全球加工厂”。简单说,就是进口原材料,国内加工,然后对外出口成品。

  其底层逻辑在于:当时的中国拥有人口红利,生产成本远低于西方国家。

  但随着时代发展,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在变化。在国内,我们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这必然伴随生产成本上浮;国际上,欧美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叠加地缘冲突、全球产业大转移、贸易保护主义频现等多重因素,让外贸经济出现很多变量。

  这种情况下,我国果断启动了经济“内循环”的道路。

  ▲图源:西安高新

  在“外循环”经济中,沿海沿边意味着最佳区位;而在“内循环”下,情况则反转过来,“内陆”反成区位优势。

  在 2022 年重庆 GDP 反超广州,将持续多年的“北上广深”格局变更为“北上深渝”,便被视为“内循环”发力的关键事件。

  2023 年一季度全国城市经济数据再度印证这一点。

  苏州、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GDP 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特别是,苏州被成都超越,最大拖累正是外贸。与之相对应的是,重庆、成都、武汉、西安、济南等内陆城市,爆发出经济韧性,呈现出更昂扬的经济活力。

  显然,“内循环”正成为推动经济的核心要素。

  经济新常态将要改变的,不止是城市排名,也为产业布局、企业发展提供风口。一个小案例可以说明问题:出口量不及国内销量 1/20 的比亚迪,依然斩获全球新能源汽车排行榜第一,它抓住的,正是我国汽车经济的“内循环”红利。

  每次技术革命、产业更迭,都会带动城市命运的起落。今天也不例外,“新能源”成为推动本轮“城市洗牌”的关键引擎。

  比如,深圳一季度 GDP 名义增速达到 10%,增速 6.5%,GDP 增量排名第一,增速排名第二。在苏州等城市外贸负增长背景下,深圳创造出口额猛增 23.8% 的传奇,让诸多沿海城市成为它“一骑绝尘”的背景板,关键便在于新能源的发力。

  而在广义的新能源产业序列中,最强拉动力,正是新能源汽车。

  ▲图源:西安发布

  再以深圳为例,其新能源车、太阳能电池、动力电池等新产品分别同比增长 13.8 倍、85.9% 和 75.3%,极大对冲了传统出口不及预期的消极影响。

  名义增长率达到 8.4% 的重庆也是例证,近年来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其既有传统的长安燃油汽车制造,更有赛力斯、深蓝、阿维塔等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崛起。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西安。通过 20 年的积累和创新突破,西安已打造出以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制造产业链,近年来更是持续加力,意在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高地”。

  2021 年 11 月,西安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壮大整车规模、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强化突破关键领域、突出产业市场拓展 4 个方面 13 项主要任务。

  截至目前,西安拥有陕汽、比亚迪、吉利等 3 家整车企业,法士特、众迪电池、三星环新等零部件企业,正全力推进陕汽扩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比亚迪汽车生产线 图源:西安高新

  2022 年,借力比亚迪 100 万辆的总产量,西安超越上海,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第一城”。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56.72 万辆,同比增长 97%,销量达到 55.2 万辆,同比增长 9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最大生产基地西安和大本营所在地深圳,经济增速亮眼的关键助力。

  反映到数据上,西安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高达 62.8%,领跑全国,动能十分强劲。

  可以说,西安一季度 GDP 的“惊艳亮相”,是新能源产业勃兴与“内循环”走强双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产业。

  正如手机产业成就了东莞,笔记本电脑成就了昆山,鞋服产业成就了泉州,烧烤带红淄博。

  有了产业,才能有经济支撑,由此带动大量的就业岗位,滋生出欣欣向荣的烟火气。而在诸多产业之中,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尤为关键。

  有句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西安之所以能“踩”中新能源汽车风口,正与近年来“工业强市”战略的持续推进分不开。

  “工业强市”,并不是简单做强工业,而是结合西安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的优势,发力“创新驱动”,推动先进制造业聚集。

  ▲眼得乐全新一代可折叠人工晶体 图源:西安高新

  从产业端看,2022 年西安第二产业增速达 10.7%,而在 2023 年一季度,西安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22.2%,高于一产、三产投资增速。

  而西安着力打造的六大支柱产业 —— 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作为“西安智造”,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81.1%,同比增长 19.8%。

  在这种战略布局下,三星、陕汽、比亚迪、隆基、华为、法士特、西部超导等大批龙头企业的聚集,已成西安“工业强市”的定海神针。

  产业走强的同时,西安“人气”也持续增长。2022 年,在全国总人口负增长、主要城市常住人口增量下滑的背景下,西安实现了 12.29 万人的人口增量,全国位列第四,并成为西部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

  这种强劲的“西引力”,继而成为西安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关键依托。

  ▲图源:西安发布

  时代在轮转,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明天的产业风口在哪里,但显然,它必跃现于“创新驱动”的逻辑之上。沿着这条路径看,今年以来,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又全面推进“北跨”发展,将为西安打造“中国制造之城”带来哪些嬗变,值得期待。

  而今年一季度 GDP 数据揭示的“城市洗牌”,或许也能为一些企业,乃至身处时代的每个人提供镜鉴。未来,内陆省会城市或许能成为企业、资金、人才青睐的优先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生产要素在此聚合,随着更多比亚迪、隆基等企业从内陆城市扶摇而起,西部崛起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快地实现,将助力我国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来源:网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