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01

  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隔代直系亲属或其他旁系亲属照料的未成年人。

  

  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中,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

  首先, 有关留守儿童家庭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情况。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一直以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亲子依恋正向预测情绪健康,对于学龄前的留守儿童儿童而言,亲子依恋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执行功能。

  此外亲子关系能够提高留守儿童幸福感,降低孤独感,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其亲子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现象导致父母关爱水平较低,增加儿童罹患抑郁的风险。

  不仅如此,这一现象更易使儿童身陷同伴侵害行为,进一步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另外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对其的影响同样不可或缺。

  

  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自尊,家庭处境不利在损害儿童心理适应能力的同时,也不断消耗着儿童的心理资本。

  学校是儿童所身处的又一个环境,有关的研究可分为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其中同伴关系是近年来受到广大研究者注意的重点。

  研究显示同伴友谊能促进留守儿童更好地进行的社会适应,较高的同伴依恋水平能够降低精神病性体验水平。

  02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

  另外,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也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自身的情况以及外界环境对其的影响。

  

  当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留守儿童的情绪体验,抑郁、焦虑和孤独感是目前研究中主要关注的对象。

  在有关于抑郁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提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更为消极,而正是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增大了个体罹患抑郁的可能性。

  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留守时间越长、留守经历的初始年龄越小的儿童相较于留守时间较短、留守初始年龄越大的儿童易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孤独感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归属感和情绪稳定性。

  

  而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周遭环境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负面评价易导致儿童产生歧视知觉,这一现象进一步促进了孤独感的产生,产生恶性循环。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的情绪体验。

  03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能够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水平。

  因此探究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机制至关重要,而基本心理需要就是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原因之一。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动因,Maslow认为其具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认为生理需要是实现更高层次需求的前提,唯有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其他需要才有机会成为驱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相对的,Murray强调需要是后天获得的一种驱动力,个体心理层面上的满足,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用身边可用的资源与手段改变令人不满的环境。

  两种观点就像纸张的两面,将需要的生理与心理层面割裂开来。

  再之后William 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提出需要——威胁的时间模型,认为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存在意义感、归属感、掌控感和自尊四个类型。

  

  不论哪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都会对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当个体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纽带时,缺乏归属感会对个体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幸福感造成破坏。

  同时自尊的缺失与抑郁以及抑郁相关的身体疾病息息相关。

  此观点将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层面与心理层面同时纳入基本心理需要的理论框架,但由于这一观点立足于社会排斥情境下,未必适用于其他情境。

  因此在当前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采用国外学者关于基本心理需要的定义。

  Deci和Ryan认为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是基本心理需要的三个层面。其中,自主需要意指个体能够自由地对自身的行动与抉择作出决定。

  

  胜任需要是为个体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与技能灵活应对周遭环境出现的各类事件,对其所身处的情况具有掌控感。

  关系需要则是个体对其所隶属的群体与关系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该观点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同时有研究指出,这三种需要与生俱来,作为一种重要营养物推动个体心理的成长与发展。

  04

  以上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基本心理需要的不同定义,尽管这几种观点同时强调了个体心理上的满足,后两位研究者的观点甚至存在概念上的重合。

  

  自尊分为易折易碎的高自尊与安全稳定的高自尊,安全稳定的高自尊是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结果,易折易碎的高自尊则是为了追求缺失的基本心理需要产生的一种补偿动机。

  至于意义感更像是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结果,而非其中的成分之一。再者,近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试图在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其它成分。

  线上基本心理需要最早由Shen etal.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提出,该研究将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应用于儿童互联网使用的评估。

  相较成年人而言,儿童通常使用互联网进行休闲娱乐,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如此。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对活动的兴趣程度取决于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对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

  故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助于调查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方式,阐明这种媒介如何激励儿童持续参与的过程。

  首先,互联网可以通过提供各种资源和选择来满足孩子们的自主需求。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新的网络技能、发现需要的信息和材料等满足胜任需要。

  再次,他们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或在线游戏与他人互动,从而为他/她提供了满足关系需要的机会。

  但目前关于线上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还较少,不时有研究混用线上基本心理需要与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

  

  因此研究人员就社交网站自我表露对基本心理需要以及线上基本心理需要的影响机制分别进行了探索,以期探讨二者的差异。

  近年来线上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工具较少,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最早的线上基本心理需要问卷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本框架。

  主要用于测量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所获取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分数越高,则被试在互联网上所获得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水平越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