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学生,都是差生?

  职校的学生,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上几乎销声匿迹的群体,就算偶尔浮出互联网的深海,也尽是负面的形象。

  比如去年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张学姐”,以及今年三月份云南省一护理专业职校的学生在江西南昌一工厂实习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职高学生的身上贴满了“不学无术”、“小混混”“脑子笨”的标签。

  但是拨开这些污名化的标签,或许我们得以窥见这个隐秘而脆弱群体的真实模样。

  截然不同的人生

  分流,从中考就开始了。

  从四六分到五五分流,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不成熟的年级被推入了职高的大门,不知人情冷暖,却饱尝人生辛酸。

  同样的的年纪,一群人穿着校服坐在教室里,梦想有朝一日进入高校的大门;而另一群孩子在车间里、厨房中在学习技术,希望这些能成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一群人被看作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另一群人却被看作是社会的累赘。

  谁想过,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未来。他们就像是时代大浪里的沙砾,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

  前段时间武汉一高中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学校的天文馆的设备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且得到了它的命名权。

  

  这条新闻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迅速占据头条,人们感慨现在的高中生多么的厉害,学校师资力量如何雄厚。

  而另一群和他们同龄的孩子却鲜少有人问津,2020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互联网上甚至没有泛起水花。

  人们心中的偏见与傲慢自顾自地为这些孩子们贴上了“笨”“不用功”的标签。

  成见的力量如此强大,强大到一个让群体缄默。

  谁在他们的命运里推波助澜

  都说高考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却不知在高考之前还有一道槛,绊倒了一群追梦的人。

  在我上初中时,中考还是六四分,也就是会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会在中考的这场竞争中被淘汰,等待他们的是职高。

  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品,是社会主流所认为的“残次品”。

  

  极低的社会认同感,师资力量的缺乏,加之刚刚被舍弃的自我厌恶感,让职高的学生在绝望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大部分家长认为职高的学生都是不学无术的,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无法接受自己孩子的普通,无法接受自己费尽心思培养的孩子是泯然众人的“仲永”。

  老师更愿意去教那些被选拔出来的好学生,那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声誉,更高的成就感。

  这无可厚非,人总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工作。

  大多数职校的老师,或许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多的是无奈的选择,他们一开始也会对这群学生抱有偏见。

  等到他们真正放下偏见时,有些孩子的梦想已经熄灭在漫漫的长夜里。

  

  他们真的是坏孩子吗

  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的杀马特,爆炸式的头发,夸张的妆容,常人不能理解的“前卫”的打扮。

  杀马特乘上了中国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东风,在QQ、百度贴吧、论坛上如野草般疯狂蔓延,鼎盛时期杀马特的“教父”罗福兴可以号召20万左右的杀马特。

  但不过十年左右,“杀马特”这个名字已淹没在时代的浪潮里。

  在不曾仔细了解这个群体之前,我认为他们是一群不努力读书的小混混,但当我真正的去了解这个群体时,才发现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是多么的愚昧与无知。

  他们不是不努力读书,他们是被贫穷的处境、偏见的目光、原生家庭的不幸折断了追求梦想的翅膀。

  而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多数人,站在一个他们道德的制高点,对这些不幸的孩子施以语言的暴力,偏见的目光。

  应试教育只是一种方式,一个模板,它是固定的,固定的方式,固定的考试。

  可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无法通过这个模板,所以他们在应试教育里失败了。

  但仅仅是应试教育,他们的人生没有一败涂地。

  

  让每个孩子都长成应试教育所欢迎的样子是苛求,是荒谬。

  人不应当是一种模样,应当是千千万万种模样。

  他们不是坏孩子,不是小混混,不是差生,他们只是不适合应试教育的孩子罢了。

  数据来源于百度

  END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