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前,邓小平删掉一项要求,为百万学子敞开大门

  1977年11月21日,无数操着不同口音、穿着不同衣服的人齐刷刷地聚集到了各地的学校外面。而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参加当年刚刚恢复的高考。

  由于准备时间非常匆忙,1977年的高考无疑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届高考。在决定恢复高考之前,中央的同志们还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论。

  在中南海的内部会议上,许多人对于恢复高考有着不一样的意见。毕竟,恢复高考是一件事关全国的大事,怎么组织高考、高考又要考些什么……这些都是问题。

  

  最终,在纷乱不休地争论声中邓小平力排众议做出了决定:高考不仅要在1977年就恢复,而且今后的高考报名制度还要删掉一项要求!

  邓小平的这一决定不仅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无数出身底层家庭的孩子打开了希望之门。

  那么,邓小平在决定恢复高考的时候到底删掉了什么要求?在恢复高考的过程当中,大家还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阻力呢?

  这一切,还要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开始讲起。

  

  一 尴尬的高等教育

  1977年,全国的教育正在慢慢地恢复,各地的知识青年也开始捧起了书本。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北京,观察着中央的决策。

  自从邓小平在叶剑英等人的邀请下重新出来主持工作之后,他便主动请缨挑起了“教育改革”的重担。邓小平的心里非常明白,中国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份调查报告被交到了邓小平的手中。这份调查报告详细地阐述了当时全国各地教育的情况。为了能够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意见,邓小平还特意将几位大学教授请到了会议现场。

  

  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非常感慨地说道:“我们的数学教育实在是太落后了,就连我们清华大学的学生都不会解最基础的方程式。想必其他各个地方的情况也不会太好吧。”

  邓小平听到这个情况以后不由得紧锁起了眉头。随后,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对众人说道:“目前的这个情况必须要得到改变。否则,清华大学就改名为清华小学吧。”

  此时,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尽快地恢复我国的高考制度。但当时会场上的气氛非常紧张,几乎没有人敢直接跟邓小平提出这个意见。

  

  只见,邓小平用余光扫视了一眼人群中的各位教授,而后若有所思地说道:“你们有什么意见就尽管说,我这里没有什么禁忌,大家都是为国效力嘛。”

  听到邓小平的话,来自武汉大学的查全性教授率先举起了手。只见,他站起身来,看了一眼周围的其他人,而后用掷地有声的语气说道:“我认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恢复高考制度。这是为国选才的大事,我们的国家等不起啊!”

  邓小平听到查全性的话,眼神立马变得明亮了起来。原来查全性的这番话正好与邓小平心里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听完了查全性的意见之后,邓小平立刻请他谈谈详细的建议。

  

  查全性教授

  查全性告诉邓小平自己仔细观察过身边的知识青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学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是,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实在有限,根本没有机会好好地静下心来学习。

  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里可供学生挑选的书籍也十分有限。书店里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宣传小册子。就算普通的知识青年想要学习,也找不到参考书。

  随后,邓小平将目光看向了坐在一旁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刘西尧看懂了邓小平的眼神立刻向大家作了解释。

  

  其实,早在1972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就曾经考虑过要恢复高考招生的事情。为此,周总理还特意找到了毛主席,希望各大印刷厂和出版社能够做出一些有利于高校招生的措施。

  但当时的环境非常复杂,在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这个意见之后,立刻就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站出来表示了反对的态度。最终,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了。

  听到这里,邓小平感到非常心痛。如果能够早一些恢复高考,如今的局面应该就不会这么窘迫了。既然这个问题被提了出来,那就不能让它再继续遗留下去了。

  

  邓小平当即拍板,对刘西尧说道:“我看我们今年就可以恢复高考的招生工作。恢复高考的事情已经不能再等了。”

  但这个时候刘西尧的脸上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因为此时已经是盛夏时节了。一年当中一大半的时间都已经过去了。如果这个时候马上开始筹备高考,多少会显得有些仓促。

  邓小平挥了挥手,对刘西尧说道:“能早一年开始准备,我们的国家就会少很多损失。就算有再多的困难我们也要把这个考试办起来!”

  

  邓小平的这番话一出口,场内立刻爆发了热烈的掌声。这既彰显了中央对于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的重视,也意味着一个崭新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可是,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还仅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大家又会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种种难题呢?

  二 全力以赴 恢复高考

  在相关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查全性教授就在会场外遇到了一群新华社的记者。查全性非常高兴地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并赞扬的中央的政策。

  随后,“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的消息就随着新华社的报道传遍了全国。当年那些因故没能考上大学的人们纷纷都开始准备起了高考。一时之间,新华书店里的各类辅导书籍都被高考复习的人群给买空了。

  而此时的中南海内,人们也在为恢复高考做着紧张的准备。中央要恢复高考,首先就需要一大笔举办考试的经费。但当年的国家财政也极度贫乏,大家连最基本的经济建设都拿不出多少钱,又怎么有钱支持高考呢?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向邓小平建议让参加高考的考生缴纳报考费用,这样一来,教育部门肩上的担子就轻多了。

  但邓小平在听了这个建议之后连连摇头。当时的国民经济也正处在关键的恢复阶段。绝大多数的考生家庭条件也只能维持普通的温饱水平。这个时候再让他们交一大笔钱来参加高考,这难道不会将那些有志参加高考的贫困学子挡在考场之外吗?

  邓小平觉得,我们既然已经决定了恢复高考,就要重视考试的公平公正。我们绝不能因为考生的经济问题就让他们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否则,这既会给考生个人留下遗憾,更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刘西尧点了点头,只好退一步对邓小平说道:“我看,要不就这样吧,让每一个学生缴纳五毛钱的报名费。这笔钱就用在组织考试上。将来如果再有需要,我们再从财政收入里拨一部分给教育部门也不迟。”

  邓小平点了点头,对刘西尧的这个建议表示赞同。突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对一旁的秘书问道:“这次考试是在冬天举办的,各地的保障工作做得还好吧?”

  听到这个问题,大家都开始忧虑了起来。因为当时全国的情况非常复杂,想要保证大家都考试条件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刘西尧告诉邓小平,南方地区的保障总体上做得要比东北地区更好一些。因为东北一些地区九月份就已经开始降雪了。到了十一月份考试的时候,相关的保障难度只会变得越来越大。

  邓小平叹了一口气,接着对刘西尧问道:“那能不能让学生们在考试的那两天住到考场的附近呢?这样也可以省去很多在路上的时间啊!”

  刘西尧摇了摇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大家不是没有想过这个解决办法。但是每一个考场周围的环境都不太一样,要保障学生们在考场周围的生活又需要一大笔钱。

  

  邓小平感叹道:“我们的国家还是太穷了,我们这些人必须要把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起来啊!否则,我们的学生、孩子连读书都不能安心呐。”

  紧接着,大家又提出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恢复高考的决定是突然做出的,许多地方甚至都没有专门的纸张来印刷考试所需的试卷。不过,人民出版社倒是剩了一些稿纸没有用完,这些纸原本是用来印刷第五卷《毛选》的。

  邓小平听完这些情况后,立刻决定将这批纸张用于高考试卷的印刷。看着一些同志犹疑地眼神看着自己,邓小平也立马解释道:“现在是特殊时期,当然也需要特殊应对。什么事情是最要紧的,什么事可以缓一缓,大家应该明白呀!”

  

  最后,大家开始就报考的流程和标准展开讨论。教育部的同志立刻将事先拟订好的文件交给邓小平审阅。

  参照之前老高考的报名和录取模式,一个考生要参加高考必须要经历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单位审批和学校复审这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相关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录取情况。

  只见,邓小平思索了一阵拿出一支铅笔在文件上划了几下。然后用严肃的语气说道:“单位审批这一项我看可以去掉,万一单位不同意,我们不是白白损失了很多人才嘛。”

  

  “那我们又怎么能够确定这个考生人品和能力是不是可靠呢?”在邓小平提出这个意见之后,立马就有人提出了疑问。

  “我们考察一个人的人品,也不能光看单位的一份报告嘛。如果他能够考上大学,证明他的能力也是足够出色的。”邓小平不假思索地向众人解释道。

  听了邓小平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将报考条件中的“单位审批”一项去掉。从此以后,个人参加高考就不会再受到单位的限制了。百万学子因此而打开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之门。

  

  1977年11月,新时期的第一届高考便在冬日里拉开了序幕。但是这一届高考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其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更是让后来的人们觉得有些忍俊不禁。

  那么,新时期的第一届高考到底举办得如何呢?它又会给往后的高考组织工作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经验呢?

  三 新的开始 永恒的纪念

  由于1977年的高考从备考到开考的时间差不多只有一个月。所以,许多人根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就要直接参加考试了。

  虽然考卷上的题目都出得非常简单,但当时考生们所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由于当时考生的整体水平良莠不齐。这一届高考的录取率只有不到4%。

  而且在这次高考当中,考生的年龄跨度也是一个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发现在前来考试的人群中既有十几岁的孩子,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其中的一些考生甚至还是差着辈分的亲戚。

  

  在1977年的高考结束之后,邓小平还特意接见了几个考生代表。在谈到当年的高考时,邓小平非常感慨地说道:“你们都是从几十万人里考出来的优秀人才,希望你们以后都能够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说着说着,邓小平又回忆起了从前自己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在那段时间里,邓小平和其他的同学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内心却充满了乐观和积极的情绪。那正是一种青年人身上所独有的气息。看着面前的这些考生,邓小平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几十年前。

  虽然当时的国家财政还十分困难,但邓小平还是要求有关部门为这些考上了大学的同学尽可能多地提供保障。对于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同学,由国家补助生活费。对于将来立志要出国深造的同学,国家也可以为他们创造留学的机会。

  

  后来,这些在新时期之初考上大学的人也的确如邓小平所说,成为了我们国家各个领域的人才。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的祖国贡献着力量。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高考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制度。也许,这项制度并不是那么完美,但它给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提供了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青年人而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可能性。高考只不过是这些青年人生路上的一道关口,越过了这道关口,他们的前方将是更加广阔与平坦的康庄大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