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多省高校学费涨价,部分大学涨幅达54%,家长“鸭梨”山大

  你能想象吗?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每年要多花出近两千元的学费,而且这还只是平均水平。有些重点学校、重点专业的学费涨幅更高,甚至达到了50%以上。

  

  今年以来,高校迎来又一波“涨价”,包括上海、吉林、四川等多省高校纷纷上调大学新生学费。比如,上海拟从2023年秋季学年起,将公办高校本专科平均学费标准由5420元/生·学年调整至7215元/生·学年,调幅约33%。对于新生来说,每生每学年学费(两个学期)平均多支出约为1795元。

  

  那么,为什么高校要涨价呢?高校给出的理由是,随着物价上涨、教师工资支出增加、校园公共设施的改善以及科研设备的购置等,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成本必然有所增长。而目前财政支持已经很难覆盖培养成本,因此需要通过适当调整学费来弥补差额。

  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但是却没有让公众心服口服。很多人质疑高校的成本核算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有权威的第三方监审。很多人怀疑高校的收支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有浪费或挪用的现象。很多人担心高校的涨价是否会影响教育公平正义,是否会增加弱势群体的负担。

  

  为了让公众心服口服,高校不仅要涨价合理合法,还要涨价合情合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成本分担比例,绝对不突破规定上限。《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大学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2015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实施的《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各省(市、区)要对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全面监审,高校学费标准应严格按照不高于生均培养成本25%的比例确定。这就意味着,如果高校要涨价,就必须公开自己的培养成本,以及涨价后的收费比例,让公众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

  第二,要充分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尊重和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调整应当经过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社会代表等各方面的广泛征求意见,并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这就意味着,如果高校要涨价,就必须听取各方的建议和反馈,以及及时公布涨价的依据和程序,让公众知道自己的声音被重视和尊重。

  第三,要完善和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确保不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和就读。《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资助困难学生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这就意味着,如果高校要涨价,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和渠道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公众知道自己的权益不会受到损害。

  总之,高校涨价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高校要想让公众心服口服,就必须做到合理合法、合情合理、公开透明、征求意见、保障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高校的发展需要,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我不知道你看完后有什么感想?你觉得高校涨价合理吗?你觉得高校涨价对你有什么影响?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