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污名化”不能止于道德谴责

  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

  通讯员 黄华斌

  近日,《半月谈》一篇《网络“教师失德”失实言论调查》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针对当下网络出现的关于教师的不实举报和污名化现象在引起教师群体的“不安”时,也引发人们对“污名化教师当休矣”的强烈呼吁。

  吸引眼球的标题,配上类似校园场景、学生背景的视频和照片,一起起“教师失德”事件瞬间被引爆……这种“新闻”频频在各类网络平台“蹭流”,于是,“评论区”开始一片倒,对教师群体的公然指责、批评、调侃和污蔑开始泛滥。

  为何涉教师不实舆情一再“高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群体大,与社会关联度高,几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都可以与教师群体建立联系;二是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高于普通人,“聚光灯”下,他们不是“完人”就是“圣人”,社会关注度极高;三是教师也是社会普通人,极易成为人们的“宣泄口”,“师德失范”如同“官员违纪”一样,最易触发人们对社会公信和价值崩塌的怨气;四是个别自媒体的借机炒作,正是利用群众的上述心理,捕风捉影,恶意炒作,或推波助澜,或颠倒是非,破坏家长对教师和教育的信任。近几年,有统计数据表明,师德师风等教育话题备受关注的同时,一些涉及教师的不实举报、污名化、刻意炒作更有增加趋势。

  如此网络环境,将学校管理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如履薄冰”。一方面,警醒教师“身正”亦要防止“影子斜”,另一方面,也会因“职业焦虑”而催生出教师群体的“躺平”心态,这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且事关教育进步和国家未来。

  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国家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日益完善和“优师强师计划”的深入推进,师德师风的整体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个案不能代表群体。师德师风需要加强监督和持续治理,但也绝不容许对教师群体的无端诋毁、污蔑和肆意抹黑。

  要像呵护眼睛一样守护教师形象和声誉。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证明,教师是道德的化身,师德文化承载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核心价值文化。在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的今天,教师依然担当着价值观念“守门员”的重要角色。我们既要一如既往地建设高水平的师德,也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教师尊严和教育形象。

  网络抹黑教师的现象泛滥,还因为不实举报、污名化的“无成本”和“零代价”。因此,对“污名化教师”的行径,不能止于道德谴责,更要强化法律规范和法治手段。国家《警察法》对公然辱骂警察的行为明确惩处条款,给予人民警察以保护和维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未尝不可。同时,在互联网管理上,从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立场出发,师生同位,从严建立关涉教师的信息审核机制、违规问责机制、谣言澄清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综合施策,才能不再让教师卷入舆论旋涡。

  网间的“污名化教师”现象,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不能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对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生态将带来深远影响,真正“受伤”的是一个个孩子和家庭以及社会,甚至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