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专业毕业生:多数同学都转行,曾因专业不符被取消博物馆面试资格

  “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更难,人类的文明在指缝中流沙坠简。”敲下这句话,黄莺吟的毕业论文画上了句号。

  今年24岁的她在文物修复领域学习了7年,从本科的书画装裱修复(苏裱)专业,到硕士的瓷器修复。对她来说,这既是在实现童年的梦想,也是每天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徜徉。

  毕业展上,她穿着一身旗袍,站在展柜的玻璃窗外,注目凝视着展柜中自己的作品。这张图被同学拍下,有网友评论“好像在与历史长河对话”。

  然而,作为同级学生中的佼佼者,她想找到一份对口工作仍然不容易。焦虑和迷茫时,她会拿起一个文物开始修,看着它一点点变得完整起来。“世界上很多事都是努力但没结果的,但修复不一样。只要你努力,它就会立刻展示给你看。”

  

  黄莺吟与自己修复的文物合影。图/受访者提供

  【1】灵性

  本科时黄莺吟学装裱修复。学技术很苦,一周七天要去六天,从上午8点干到晚上8点,不容许一丝懈怠。

  最初的一个学期,什么都不做,就学托纸。一张薄薄的宣纸湿透了,平贴在桌上,不能有褶皱。在桌上刷平,在上面刷一层浆水,然后把第二张纸刷在第一张纸上,要对齐,直到两张纸中间没有气泡,没有褶皱,没有缝。把两张托成一张纸,叫托一次。她的第一个任务是把六张纸托成一张。

  第一天她一次都没有成功。第一张纸没刷平、没控制好湿度、上浆没有对齐、湿透的纸断开裂开……失败的理由千奇百怪,而这只是装裱修复的基本功。

  一个学期过去,她从一张都托不成功,到10分钟能托完6张,这期间,她和同学们都经历了几千次的重复,形成了肌肉记忆。期末作业是托纸做成册页,6张托成1张四尺三开的纸,黄莺吟做的册页,有3厘米的厚度,垒在桌上像一块厚厚的砖头。

  托纸枯燥,但能磨性子。前一天好不容易托了十张纸,第二天去看时发现被别人不小心轻轻划到烂了,全部重来。阴天镶料镶的非常的平整,结果第二天出太阳极速脱水,又前功尽弃。在一次次失败、崩溃与重建中,黄莺吟整个人变得沉稳,能坐住冷板凳,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一切突发情况。

  而意外总是无时无刻存在于这个行业中。黄莺吟的本科毕业作品《牡丹图》,已经装框放在展览馆里展览了。可到了六月份,梅雨季来了,展览的作品全部发霉了。在装裱修复这一行,裂开可能还有办法,而发霉则意味着“没救了”。毕业作品,就这么没了。

  到了研究生,黄莺吟转向了陶瓷修复的方向。陶瓷是她在本科阶段唯一没有接触过的文物类型,她本来想着,只会做装裱修复局限性太大了,学会陶瓷,以后出去到哪里,都能靠自己的手艺“混口饭吃”。

  那时的她没有想到,这个选择让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陶器就像是和她有着某种感应。后来她想,这可能是一种“灵性”。

  一次,她修复一件吉州窑,鳝鱼黄的底色上面有个黑色的剪纸贴花,修的时候要先画出贴花,可黄莺吟怎么画都觉得不像。直到一个晚上,她半梦半醒间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记忆中没有过的画面。一个工匠手捧瓷器,先上了黑色的釉,把剪好的窗花贴在上面,又在上面撒了一层鳝鱼黄的窑变釉,放到炉子里烧。

  那一刻她突然惊醒,原来,贴花根本不是被画上去的。修旧如旧,修复就是要还原工匠当年的创作。于是,黄莺吟在黑色的底上剪了一个剪纸贴上去,再去做上面的那一层窑变釉,然后把那一层贴纸揭掉,花样跃然纸上。困扰她几天的难题,只用了两个半小时就修复成功了。

  

  黄莺吟修复的陶瓷。图/受访者提供

  这次经历让黄莺吟大感奇妙,她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恍然大悟中与陶瓷的距离变得更近。她开始找到修复的诀窍——尊重工匠的创意,同时,还原工匠的手艺。

  【2】治愈

  修复与学业两手抓让黄莺吟忙得像个陀螺。她的毕业论文是修复实践相关,需要很强的修复量做支撑,她为此修了二十多件陶瓷,周末也泡在修复室,最紧张时,她三个小时画出了四个半的盏。

  朋友听说她的生活节奏后讶异问她:“你们学校管得这么严吗?”实际上,都是黄莺吟给自己的“加课”。同学们也常常不无羡慕地和她说:你活得这么有目标,我一直很努力,但都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

  “文物是不会骗人的,修一件就是一件。”黄莺吟坚信这一点。她有着和同龄人同样的焦虑与迷茫,担心毕业后路在何方。每当情绪沸反盈天时,她都会拿起一个文物开始修,看着它一点点变得完整起来。“世界上很多事都是努力但没结果的,但修复不一样。只要你努力,它就会立刻展示给你看。”

  她时常觉得感激,在自己修破损的瓷器时,文物也在治愈着破碎的自己。

  黄莺吟是本专业的佼佼者,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作品,修复作品同年级学生中最多。毕业展筹备时,导师直接问她:“给你一个柜子,能不能塞满?”

  

  黄莺吟的展柜。图/受访者提供

  而这样的她,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忧虑。文物修复专业的出路大多是考博物馆,少数在修复公司,其他的学生只能转行。

  由于文物修复没有一级学科,黄莺吟虽然学的是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但研究生毕业证书上的一级学科是美术,这让她在报考的时候面临重重阻碍。

  很多的博物馆,黄莺吟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学习文物修复出路是什么?想继续留在这个圈子里,修复公司也提供了一条就业路径。本就小众的修复市场,激烈竞争下,只有技术最好的那一批人才能“活下来”。大部分人,只有转业这一条路。

  事实也是如此,黄莺吟身边的大多数同学毕业后转了行,留在文物修复行业的寥寥无几。有位老师安慰她:每年也就能出一两个学生,其余的几十人全都转行。

  她现在还没有“上岸”。她打算,再试试各地的博物馆和修复公司,她相信,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3】热爱

  黄莺吟对文物的兴趣是从童年开始的。

  小时候,她最痴迷的是一本民国的古籍,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柜子里。黄莺吟看到它,就感觉眼前出现了它曾被捧在手里读时的样子。心中升腾起一种冲动,想要翻看它,抚摸它,想亲手触到历史的痕迹。

  到了小学,她翻阅外公收藏的一本《文化苦旅》,里面写到,敦煌的文物被盗走,大漠残阳,一个古老文明的伤口在滴血。又看到一位中国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诗句: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决胜负于城下。

  幼小的黄莺吟在书架边号啕大哭,她恨自己只是一个无力的小学生,拦不住盗走中华文明瑰宝的车。她心里升起一个模糊的念头,想要为了文物做点什么。

  高中时,一门心思想学习文物修复专业的她,为此学习美术,走了艺考的路。她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专业,报考指南上写着,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

  分专业那天,本应选择设计方向的她,意外得知装裱修复专业因为招不到人,对这批学生开放。微凉的理想因此而沸腾,她没有犹豫,志愿表上,只填上了这一个专业。

  黄莺吟还记得当年给母亲打电话,在电话放声大哭:我这辈子可能就这么一个机会,离我的梦想那么近,如果选了设计,我可能再也不能修文物了。可她同时知道,如果选了装裱修复,不考上研究生可能很难找到工作,考上,可能也找不到。

  令她意外的是,妈妈只是微笑着告诉她,喜欢的话就去吧,妈妈永远会支持你的。

  毕业展时,她发了一条小红书,用千字长文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晚上一打开手机,鲜红的“99+”吓了她一大跳,还以为自己被网暴了。直到她打开评论,500多条,都是认认真真的评论,有向往,也有好奇。

  有人问她专业要学什么,有人称赞她展现出了历史的气韵,还有初中生的家长留言,问想让孩子学文物修复,要报考什么专业。对这个冷门小众的专业,大家展露出的都是茫然。

  黄莺吟没有美化自己的专业,劝退了很多网友。每个学校文物修复专业的招生都不一样。有的只招理科生,有的只招传媒方向的艺术生,有的必须得走单招。学了美术的黄莺吟也是到了报考时才发现,自己能报的文物修复相关专业寥寥无几。

  也有很多人关心,学这个有什么出路?黄莺吟诚实地告诉他们,要么考研,要么考博物馆。如果觉得自己非要修文物不可,就去报专门教修复的专业,进修复公司。最怕的就是手艺没学精,报的专业博物馆又不招,除了转行,基本没有别的出路。

  有些网友袒露自己文物修复的热爱,黄莺吟则在评论区和私信里不厌其烦地劝他们考虑好。“大多数热爱文物的人真的开始学修复,都会觉得枯燥。”黄莺吟说道,文物会不断用单调乏味的过程和一次次意想不到的失败考验你的热爱。

  而因热爱走上这条路的自己呢?

  “当大家都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不再是那个号啕大哭的小孩。我可以沉默地拿起马蹄刀,坚定地告诉自己:我知道自己可以为此做什么,我可以拯救这一切,就从这幅画开始。”黄莺吟说道。

  (文中黄莺吟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 王怡然

  编辑 任卓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