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语文简析:区分度在作文上,这样学语文尤为重要

  考试是学习的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

  通观202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卷,命题形式上有一些创新,但整体难度不大,题目的信度和效度都很不错,语言基础运用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点都比较基础,主要区分度通过作文来体现。如果觉得这张卷子的阅读和分析有难度,那大概率是平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学语文,如果追求阅读分析的套路化与模式化,追求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那才会觉得这样的卷子难度大。

  平时没下到相应的功夫,就觉得卷子难

  在没有看到完整试卷前,看到网上有人写文批评安徽中考语文的“名著导读”内容考得太偏太细,因为没有看到原题,所以我没有做任何评论。等看到原题以后才发现,命题其实不偏也不细,考的关于《西游记》内容的8分,是关于“天竺收玉兔”、“流沙河收沙僧”、“三打白骨精”三个情节的排序,以及用仿写句子的方式对猪八戒或沙僧进行人物形象分析,虽然命题形式上比较新颖,但只要认真读过这本名著,并且有最基础的语文能力,这个8分就能得全分了。对这个题目的批评,看起来不像批评,更像是为了喷而喷。

  语言综合运用题“文化遗产进校园”,与去年的同类题相比,题型上也有创新,但考察的能力点没有变,标点、改病句、语言表达的得体和完整,都是常规考法,有一题考“太阳神鸟”图片上用楷书好还是用篆书好,属于创新题,考的是常规的基础常识,并不偏怪。最后一题要求就“青少年与文物保护”这一话题向博物馆王馆长提一个采访问题,因为并没有要求结合这个综合题中某个具体材料来提问,所以只需要围绕“青少年与文物保护”来提问就可以了,这个题目考的就是最基础的审题能力。

  

  文学文本今年继续考微型小说,选用了微型小说《中国地图》,讲了一个地图绘制工程师的故事,表现了这位老工程师对职业的热爱与追求,也表现了他对中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与骄傲,故事的两层立意比较明显。命题也中规中矩,符合一贯的命题规律,看起来几乎没有难度。但如果读不懂这两层立意,那么这些命题就显得有难度了,因为所有的阅读分析题都必须基于小说立意、结合题目元素和相关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没法靠套路得分。

  我们平时上课时,就特别强调阅读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思维,并通过一篇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训练这样的阅读分析思维,并且考前集训中,还连续进行了五篇微型小说的阅读分析训练,看来,坚持这样进行阅读分析训练的同学,这次的文学文本阅读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吧。

  

  非连续性文本选择“湿地”话题,属于生态环境的内容,符合中考命题趋势。题目选编了四则材料,分别是湿地的颜色、湿地的功能、重庆梁平区湿地保护与利用、河北衡水市湿地保护与利用,每则材料篇幅都不长,逻辑清晰,表意浅显易懂,信息提取渠道比较明显,考的就是基础的逻辑能力。

  创新题是将古诗融入,设计了一个选择题,相当于古诗内容加了3分。题目要求从四句古诗中找出没有写到湿地的句子,这显然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需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才能做出准确判断。这四句诗分别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看起来四句都是写景的感觉,但其中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选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不能看到这个“河汉清且浅”就以为这是写湿地,这里写的这条河,是指天上的银河,所以这一句当然不是在写湿地了,你选对了吗?

  

  文言文选用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这也算是中考的高频考点,难度不大。对比文言文节选了王拯的《《媭砧课诵序图》,作者不熟悉,文章不熟悉,但因为这篇清代人写的作品,表达上已经接近古白话,所以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能读懂文本的意思,如果连这篇文言文也读不懂,那可能就是语文基本功过于薄弱了,可能平时从来没在语文上下过功夫。

  解释加点的字中,四个字有三个选自陌生文本,但这三个字要么在课本里出现过,要不根据上下文简单分析就能推断出来。比如其中有一句“嘉树荫之”,要求解释这个“嘉”字,这是根据上下文语境不太好推断的一个字,但如果对课本文言文基本熟悉,就会想起“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句子,“虽有嘉肴”四个字,还是那篇课文的标题,那是一篇要求要求必背的文言文。如果平时是按着王老师讲的正确方法在学习文言文,那么这样的题目的确没有难度。

  

  对于语文基本功扎实的同学来说,阅读难度不大,区分度只有在作文上有所表现了。

  这一次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执笔沙沙作声;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和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这个作文题虽然给了丰富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并不是构成严谨逻辑的一个整体,而是关于生活现象的一些例举,并且这些例举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学校的,有家庭的,有自然的,所以作文时只要把握住两个点:一是要写初中生活,二是要表现生活中的美好,写成记叙文,这就不会偏题。如果能从中提炼出一点成长力量,那就完全切题了。

  如果在完全切题的基础上,还能通过一些象征手段来表现,那就是将“真实的点点滴滴”写出丰富意蕴的文采展现了。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对“成长力量”进行一点深刻而独到的解读,那就是针对题目中的“心灵滋润”和“前行力量”进行深刻立意了。

  这样的作文,得分层次是很容易拉开的。情感真挚动人,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象征手法的合理运用,等等,都会成为加分点。

  发现生活的美,是审美的基础能力

  但这样的作文题,对很多平时语文成绩看起来还不错的同学,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在作文这一块,很多同学还是习惯于写那些套路化、模式化的作文,看起来形式上非常漂亮,但内容上往往脱离生活,大话连篇,空洞无物,没有真情。那样形式漂亮的作文,在平时也常常被某些语文老师评为好作文,让少年们深陷误区无法自拔。如果习惯于把模式化当作技术框架,习惯于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强行拔高,那就越来越不可能在现在的中考作文得高分了。

  写作文最忌讳无病呻吟假大空

  纵观整张试卷,整体在难度值上区分不大,主要是因为阅读文本的选择上,不管是文本篇幅,还是内容的复杂性或者主旨的丰富性上,都是一般难度。但这个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如果平时是死记硬背死刷题的学习方式,语文试卷只要是考能力的题,都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