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研究生坠亡,父母在学校门口讨公道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郑州大学一位研三的研究生在毕业即将顺利完成的情况下突然坠楼身亡。如此美好的前景却突然化为泡影,该研究生的家人赶到学校门口讨公道,虽然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却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解决。这场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毕业卡卡提供了一个借此反思学术道德和教育体制的机会。

  

  据了解,该研究生在坠亡前一天还给家里弟弟打电话说回家的事,没想到第2天就坠楼了,死者手腕颈部都有伤。除此之外,该研究生曾帮导师做了许多科研项目,但由于没有发表SCI论文,导师卡了他的论文,毕不了业,学校也不给发学位证,因此心理压力过大才走上不归路。

  

  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前途压力是当代高校入学的学生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一个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常常需要在学业上付出巨大的劳动和心血。高校研究生压力会因科研、毕业和就业等方面的要求而加倍增强。就连睡眠和休息时间也会受到挤压,对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知识精英,其掌握的学术知识和专业能力,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思考过,高压的竞争和学业要求,是否会扼杀他们的初始梦想和追求,让他们开始不折不扣地追求分数和成绩,以期望在学业上获得过得去或者完美的成绩单,却放弃了真正的学习和追求。

  

  对于那些不拥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实验条件的学生来说,珍而重之的就是与导师的关系。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开展,学生通常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导师的态度和言论会被赋予空前重要的权力。导师的话语和建议不仅影响学生在课题上的思考和进展,更会对其人生道路产生直接影响。导师的个人因素、嗜好以及学术背景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权力过大引发的学术腐败往往会把研究生的未来置于危险之中。

  

  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问题不仅出现在研究员和教授层面上,也会发生在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中。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在各种竞赛或者论文写作中,由于许多种种原因,可能会有违规行为。例如:抄袭、剽窃、伪造调查结果等等,这些都会对于自己的学术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高等教育在国内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我们的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促进学校的建设。尽管如此,由于制度和管理的缺陷,高校在学术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高校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阵地,其教育管理制度是必须加以重视的。但在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高校管理良莠不齐,行为规范也乏善可陈。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一人多掌”、“腐败”、“知识产权转让”等不良状况。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科评比、排名等信息,已经成为许多高校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但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校,急于推进并且补贴旗舰课程却忽略了基础教育因素,导致肌体性也失衡、一些普遍意义的科目失去重要性,这种盲目追求排名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术研究是否符合学科规律、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能力,这些在排名上有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导致教育的质量不断被忽视和摆脱。

  

  如今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和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过了长时间的“炼成”后,很多研究生并没有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这就导致了不少实际应用价值较高的学术成果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故此,我们需要针对学术成果评价水平和人才评价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革新,以实现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为了防范高校管理和学术不端,应加强高等教育的监管和管理。政府机构、校政部门和学生组织都应该在相应的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论文检测软件以及考试作弊监测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审查,抵制校内违规行为的发生。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和教材出版机制大力推进微课程、慕课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先进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摸索一条科学有效的教育之路。此外,学术竞争,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项目,鼓励师生合作开展科研,逐步打造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术经验和技能的互相交流和沟通。

  

  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实践阅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术道德观,涵养师生的良好行为与习惯。希望学术界能够大力树立起一种“创新与求真”的学术路线,唤醒学术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术研究回归到本质上,克服科研数据的诱惑,在大学中发挥学术知识对于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促进关系达到自然平衡和合适的竞争体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