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内蒙古人报志愿,心脏都给我吓停了

  

  

  “在内蒙古报志愿,我狂吞两片降压药。”

  每逢高考出分,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不管怎么说,多年努力有了结果,期待、兴奋之情总会溢于言表。

  图源:微博

  当然,这种情况往往有些例外,比如来自内蒙古的朋友们。

  每到高考志愿报考季,在内蒙古的朋友中间总会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

  他们有时神色凝重,紧盯电脑屏幕,手指狂敲不停;有时旁若无人演练动作,嘴里念念有词……

  千万不要害怕,他们不是在线吃鸡上头,更不是苦练QQ炫舞技术,而是在进行——

  高考报考演练。

  

  “动态排名、精准定位、透明、公开。”

  尽管每年6月底,高考话题都会登上热搜,但没有哪里的志愿填报流程,会像内蒙古一样,“只看着就让人虎躯一震”。

  仅报考前必做准备,就包括但不限于:

  打听好方圆十里网速最快的网吧,提前联络报考经验资深、心理素质过硬的操盘手,联系陪同好的参谋人员……

  

  每有闲暇时,报考人还要正襟危坐于键盘前,反复练习数字键和回车键互相转换的手速;

  并在砖头一样的《高考志愿报名指南》中,精心挑选N个不同档位的学校以备不时之需。

  图源:《功夫》

  真不是内蒙古考生卷,实在是这里的高考志愿填报过程,太刺激了。

  作为全国唯一实行“动态排名、精准定位”网报志愿模式的省份,内蒙古考生的经历鲜有外省人知晓,惊险也是独一份。

  所谓“动态排名”报考,就是——

  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时,可以实时看到自己在填报学校/专业中的排名、平行分的考生人数,并且可以随时更改志愿。

  而“随时”的意思是:报考时间段内,随时都有可能有分数高的人,将你挤出排名。

  外地朋友:至于吗? 内蒙古考生:你别说,你还真别说。/图源:《男亲女爱》

  录取规则也很简单直接,只要在填报时间截止时排名在学校的录取计划内,就代表被录取了。

  如某学校招收5人,那么截止时间前,卡在这个名次内就大功告成;

  反之,则滑档到下一批次。

  具体感受,有人形容为“像证券交易所大厅里的屏幕会显示股票涨跌”,也有人描述说“仿佛置身于什么苏富比拍卖现场”。

  场面可以参考/图源:《西虹市首富》

  一点不夸张,内蒙古的盛夏一向干燥炎热。

  而这种燥热难耐,往往会在报考志愿当天达到顶峰——

  随着早上8点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开启,考生登录系统,眼睛便得一刻不放松地紧盯显示屏。

  因为系统动态刷新——你现在报的,别人随时也能来报/图源:微博@星视频

  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增。

  头一个小时里,许多人还能新奇地往梦寐以求的名校里投档,赛博圆梦。

  “不吹牛,那一天我的成绩在北大是8:01时间段该专业的第一名。”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只不过,这样的放松时刻并不会持续多久。

  随着在线人数增加,考生们开始认真投进事先选定的院校,等待排名刷新。

  彼时,其他省陆续报完志愿的考生,可能已经打开了网页悠闲刷剧。

  而属于内蒙古考生的纷争才刚刚开始——名次的竞争,就是一场“如何将手上分数利用最大化”的考验。

  排名靠前浪费分数,太保守;排名靠后孤注一掷,又太激进。

  录取和滑档,往往就在一瞬间。

  

  当然,也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些运气的搏杀——

  一旦网线另一头的高分考生突然进入排名、占了坑位,几十分钟的蹲守便功亏一篑。

  

  有时候,入场前北大光华胜券在握,关网时北大青鸟的大门向你敞开。

  而那一瞬间,可能是喝了一口水,吃了一筷子饭,实在憋不住上了一趟厕所。

  

  明码标价,落子无悔。

  在不停地修改志愿、显示排名之间反复横跳,在保守和激进的抉择中艰难博弈。

  不到最后一秒钟,一切就都不算结束。

  “脑中不停计算招生计划和排名,手上反复输入密码、验证码。”

  是需要分秒必争的战斗

  直到“3、2、1,成功了!”的欢呼声响起,一场现实版“速度与激情”才终于落下帷幕。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卫星发射成功、或者申奥现场。”

  

  如果说外省考生填志愿就是选盲盒,那么内蒙古考生的体验无异于强制开盒:

  “清清楚楚报志愿、明明白白上大学。”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报考过程中,扛得住如此巨大的心率起伏。

  图源:好看视频

  需要常备速效救心丸

  最终更多人能做到的,大概是总结经验,并向后来人倾囊相授——

  “考9不考0。”

  末尾是9意味着同分段最高分

  “多备几台电脑……或者操盘手。”

  

  

  “多大点事儿啊。”

  问就也没什么特别的嘛

  一直以现实里,许多人有幸遇到“某专业录取排名里最后一名”的内蒙古人,都不禁送上一句瑞思拜。

  终于明白什么叫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什么叫坚刚不可夺其志。

  

  而对于经此一役的内蒙古考生来说,“那是人生大冒险的开始,比任何娱乐机械都让人心惊肉跳。”

  从此,生字典里又多了一个形容词,叫做“内蒙古报志愿”。

  

  

  到今年,据相关数据:内蒙古高考报名人数21.1672万人。

  这意味着,这种惊险刺激的报考场景将会反复上演21万余次……

  或者严谨点说,远远不止这么多。

  根据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显示:2013年本科一批网报中平均每个考生修改志愿104次,2015年平均每个考生修改志愿92次。

  “一考生修改2500多次”的新闻,更是在报考界流传多年。

  要知道,中国的本科院校也只有1270所,他相当于“在所有本科学校里蹿了两遍。”

  对于考生而言,一个数字的变动,会引发整个报考计划的调整。

  与之相对应,拥有一名考生的家庭,也会在报考志愿时不约而同地全员出动。

  图源:《三国演义》

  为了顺利报考,七大姑八大姨自带马扎提前去网吧“应援”的人海战,在这场“赌局”面前只能算初级。

  图源:北青深一度

  报考之前,还有人专门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请当地熟悉政策的报志愿机构出手。

  友情提示:花钱报考需谨慎,警惕各种骗局

  在不同的专业录取规则之下,相同的分数有可能奔向完全不同的前程。

  “不瞒你说,半分钟前去哪儿复读我都想好了。

  不能说逆天改命吧,但绝对算绝处逢生。”

  这也催生了“专业报考规划师”等工种。

  事实上,这种报考机构全国各地都有,只不过内蒙古独占224家,在数量上一骑绝尘。

  

  

  图源:企查查

  当然,实时排名风云诡谲,就算做了万全准备,最后也可能出现准备的学校都没录上的结果。

  为了报考理想的志愿,曾有人挖出了规则里的bug“占坑策略”。

  即提前上找好高分者占位,让别人望而却步,最后撤出,让低分者顺利进入排名。

  面对这种可能挤占名额的方法,怎么办呢?

  内蒙古也有对应操作,接着出台了“不同分数段分开时间报考”的政策。

  高分段先报考,最大可能避免占位情况。

  此外一旦出现网络或电脑故障等特殊情况,占位考生就会来不及修改自己的志愿,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

  动态报考,动态调整,再找不到哪里的报考方式内蒙古一样——

  如此险象环生,连张雪峰都数次公开直言:“内蒙的活我坚决不接,给我多少钱我都不接。”

  考735分的除外/图源:呼和浩特校园

  要说背后的具体原因,不止十分挑战心理承受能力。

  毕竟“你见过有哪个地方的报考新闻里,还带提示‘禁止外挂’的吗?”

  甚至一度还出现过外挂

  不过,意外情况也不是没出现过。

  2014年内蒙古就曾出现过志愿系统故障,考生经历二次填报的事件。

  图源:微博

  至于“咋么办”?

  可以说,除了挑战参与报考人员的心理素质,内蒙古的这套报考志愿,同时也考验着当地所有人的协作能力,后来——

  报考季之前,网吧往往会提前贴出公告 ,提示热衷打游戏的用户避开高峰;

  供电公司会提前巡检了辖区的线路,减少报考期间的突发检修事件;

  “交通警察、消防、医疗等人员提前模拟应急演练,为报考工作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考生规模更大的省份难以复制这套模式

  传闻中还有一个说法:因为内蒙古高考志愿是实时填报,倒逼内蒙古网速是全国最快的。

  闻讯赶来的内蒙古人:真不至于,别太夸张,怎么可能是第一,也就是区区第二。

  主打一个重视

  又是六月盛夏,刚高考完的内蒙古考生,在这样的严阵以待中,终于迎来报考日。

  实时滚动排名的电脑屏幕前,键盘声和人声搅在一起,构成了每个内蒙古考生关于大学最初的憧憬。

  

  不论是亲身经历,还是旁听描述,用“惊心动魄”形容内蒙古报考一点也不为过。

  明明涉世未深,却要直面如此挑战,有人不免为考生担忧:

  “拿十年寒窗苦读,赌一场网速游戏。”

  图源:微信视频号

  事实上,回望整个高考填报志愿发展史,会发现:

  与其说这是“与命运的博弈”,不如说是一场关乎公平的实验。

  经历过“盲报”阶段的人,或许还记得考试完凭记忆估分的忐忑。

  志愿表上白纸黑字的背后,是个人能力和信心甚至记忆力的博弈,充满未知。

  图源:《大考》

  而2005年,内蒙古在专科补录阶段开始实行网上填报,并支持修改志愿。

  2008年,内蒙古网上填报志愿的范围扩大,还全程提供实时排名,实现“从神秘走向透明”。

  之后,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多:院校的计划数、预计投档最低分、投档比例、应投档人数、已报考人数……

  如今网上的模拟报考系统中部分参考板块

  “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考生和家长靠估计、推测和经验填报志愿出现的‘高分低就’或‘低分高就’现象。”

  如今这套被称为以“动态排名,精准定位”的系统陪伴内蒙古考生走过了18个年头。

  图源:《天才枪手》

  这期间,最大化让信息对称、消除不公平事件、提高录取率上的效果颇为明显。

  2007年,内蒙古全区高考录取率只有57.9%,十年后的2017年,录取率达到了88.78%。

  这不仅是内蒙古高考录取率连续7年超过85%,往前追溯,2015年更达到了惊人的98.39%。

  图源:内蒙古招生考试网

  2021年,内蒙古上线志愿填报辅助系统访问量突破70万。

  这意味着,70万次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在这里留下痕迹,几乎每一次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而就在去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宣布从2025年起全区采取平行志愿模式。

  即考试的一个志愿中包含若干所平行的院校,可一次性投档,将进一步降低志愿填报风险,更适应变动后的高考模式。/图源:新华网

  之后,“动态排名,精准定位”这套让人惊心动魄的系统便宣告使命终结。

  对于每个使用过这套系统的考生来说,填报志愿的经历,大概会成为时隔多年依旧心头一紧的存在。

  

  而无论哪一种报考方式,一切就像那句话所说:

  “后来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遇到了未曾设想过的惊喜和失落。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后还是祝福所有的考生,都能奔赴理想的院校,一段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本文系授权发布,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