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新高一,议论文如何入门(附上中范文)

  原标题:深耕:新高一,议论文如何入门(附上中范文)

  新高一

  语文一下子要写议论文

  写了9年的记叙文

  有点懵

  

  如何入门?

  先从基本概念说起

  1

  什么是议论文

  

  作者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某个人或某种现象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帮助他人解决疑惑、澄清是非或说服他人的一种文体。

  2

  议论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记人记事, 以情感人。

  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介绍事物和事理, 以知授人。

  议论文的特点:论述道理, 以理服人。

  3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多个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对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的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观点。论点最好在文章的开头,最好用一个判断句来表达。如:节俭是一种美德。

  如??:

  

  《劝学》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师说》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论点的要求:明确、清晰

  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如??:

  

  《师说》论述“圣人无常师”时,举孔子向郯子等人学习的例子,就是事实论据;

  论述要广泛从师学习时,用“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就是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大家都认可的事件、数据)

  ??理论论据(大家都认可的公理、俗语、名人名言)

  ?? 要求:可信,有用,要有分析

  3.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如??:

  

  《劝学》围绕中心论点是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所以“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的作用,学习的作用能够弥补不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

  ③方法和态度。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 论证的特点及要求:

  用论据论证论点正确性的过程,即分析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要借助一定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推理。

  严密性——论证过程中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条理性——论证过程中思路明晰,层次清楚。

  逻辑性——论证过程逻辑要严密,没有漏洞。

  ??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也称为“事实论证”,用“摆事实”来证明论点。

  ?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是“讲道理”中最重要的一种。

  ?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作用:更鲜明地突出论点,使是非曲直更明了,给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 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如《拿来主义》。“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等。

  ?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先从一篇比较简单的现象类入手

  看具体实操

  

  下笔之前

  用"4抓法"审题

  例1

  材料

  这些年小区流浪猫的喂养经常会引起各种争议,有人认为喂养流浪猫会使流量猫数量增多而影响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喂猫人士却认为这是对流浪小生命的关爱。

  审题

  1.抓类型:现象类 矛盾类

  2.抓对象:小区流浪猫的喂养引争议

  3.抓关系:有人同意 有人反对

  4.抓背景:这些年(当下)

  5.亮观点:《生命诚可贵》《理智的爱》

  

  论点的要求:明确、清晰

  你可以同意喂养

  也可以不同意喂养

  

  

  还可以客观陈述利弊

  初学者, 先学站一边

  以不同意喂养为例

  那么标题和论点就是《理智的爱》

  审好题之后, 要谋篇布局

  清晰的结构是高分作文的保证

  理清思路,合理布局至关重要

  一般采用

  ??

  三段论式

  基本思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重要性、意义、作用))——解决问题(结论)。

  因果纵式分析式

  基本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性、意义、作用)怎么样。

  思路梳理

  1.引材料:现象引

  2.析材料:

  3.为何有人认为喂养流浪猫会使流量猫数量增多而影响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1)发春噪音影响居民生活

  (2)可能挠人、攻击人,尤其小孩

  (3) 携带病菌,容易引起疾病

  (4)卫生隐患(扒垃圾、粪便)

  (5)公共区域喂养,容易引发邻里冲突

  由于中心论点是不同意喂养,所以归因部分陈述比较充分

  ?注意:流浪猫捕鸟,破坏生态平衡不直接影响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这个归因不出现

  4.为何喂猫人士认为这是对流浪小生命的关爱 ?(思辨一 另一边的观点也要顾及)

  (1)流浪猫萌宠,容易引发人的恻隐之心

  (2)确实需要对每一个生命有敬畏之心

  5.思辨二:

  (1) 个别极端支持或极端反对流浪猫的做法都不可取

  (2) 同情者大多只愿简单喂狗猫,并不对流浪狗猫的卫生、发情、伤人等情况负责

  (3)很多人把猫当做玩物,并不是真正爱猫

  (4)真正理智的爱,是想得更长远,而不是囿于眼前;是着眼于一个种群,而不是一两只具体的猫;是把眼前的猫和居民生活、和生态平衡结合起来考量,而不是只强调关爱生命

  6.流浪猫从哪里来,怎么办 ?

  (1)走失---看管好

  (2)不要遗弃---养之前想好

  (3)流浪猫繁殖迅速----控制数量—做绝育

  7 .深层思考:

  人和动物如何和谐共生

  

  这样逐层推进

  一层一层剖析

  文章的骨架就立起来了

  再来看一个例子

  深入体会一下

  例2

  材料

  在分析一个事件成功的原因时,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描述会有所不同:在公共场合会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而在私下场合,则对他人的帮助提及较少。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

  审题

  1.抓类型:现象型 矛盾型

  2.抓对象:公共/私下场合、提及他人的帮助

  3.抓关系:公共/私下场合、提及他人的帮助多/少

  4.抓背景:在分析一个事件成功的原因时

  5.亮观点:《社交场合的自由和真实》、《外化的感恩》

  

  思路梳理

  1.引材料:现象引、理论引(荣格:人格面具;戈夫曼 拟剧论理论)

  2.析材料:

  (1)谦虚和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基本素养,多提及他人帮助,是合理的

  (2)一个事件的成功原因包含哪些 ?

  外因:时代创造的机遇、他人的帮助指导等

  内因:个体自身的努力与坚持等(通常起到决定性作用)

  3.为何公共场合会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 ?

  (1)公共场合下,个体处于“被看”的地位,出于形象管理的需求,提及他人的帮助,塑造自我谦虚、感恩的积极形象,容易博取大众好感。

  (2)公共场合下,个体说的话需要接受大众舆论的考验,会因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发言更“官方”更客套

  为何私人场合会更少提及他人的帮助 ?

  (1)私人场合下,个体心理压力小,舆论压力小,更容易关注到自我而非他人的评价与感受,表达更趋真实

  (2)私人场合下,分析成功原因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免除客套直指决定性要素更合乎对话的目的

  (3)私人场合下,分析成功的原因更多来自自我努力,获得心理满足,进而获得自我肯定

  4.不这么做的弊端

  (1)个人形象受到影响,不易获得群体认同,容易受到别人攻击,安全感受到挑战

  (2)在以后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会缺少外援

  5.思辨:

  (1)在公共场合,也可以适当提及自己的努力,但要避免滑向个人英雄主义

  (2)在私人场合,也要适当提及他人的帮助,如果没有提及,就要反思,在内心深处是否真的感恩别人的帮助

  6.概念辨析:在公共场合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不是捧臭脚,不是彩虹屁,不是讨好和谄媚

  7.怎么做

  (1)不同场合下,懂得说话的艺术

  (2)感恩和谦虚,并不只是公共场合才有的套路

  (3)保持舆论理性,让公共场合有更大限度的自由与真实

  

  上中范文

  例1.因均合束缚真心

  颁奖典礼上,诸如“感谢CCTV,感谢父母,感谢导演及各位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的致谢词早已司空见惯。细心观察生活,便会发现面对成功,不同场合下人们的描述会有所不同:公共场后下,人们普遍提及他人的帮助;而在私下场合,则对他人的帮助提及较少。

  这一有趣现象不禁令人想起自幼时人人都被教导的行动准则:分清场合,明白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事实确也如此,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扮演着不同。

  公共场合无疑是正式的,此场景情感的表达却因“正式”二字变得深刻,感激也不例外。然深究情感表达的背后,弱化自我而更多言及他人的帮助更有社会功能存在。通过突出他人帮助自我,塑造出谦逊、感恩的美好形象。相较一味强调自我的自高自大,“谦逊”维护、美化了自我形象,满足个体于群体之中被尊重的基本需求。

  再者,正式地感激他人不仅于自身有益,更满足了对方希望被尊重的需求。这一双赢的举动不仅提升了双方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加强了两人之间的纽带,使后续更多合作成为可能。

  而者,回到私下,维系社会交往的必要随之减弱,内心便是个人言行的主要来源。早有学者指出,人们习惯于将失败归咎于外界,而将成功与自我付出相联系。每一个人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因而倾向认为因自我努力获得成功是基本人性。更何况,私下场合,是人们终于可以摘下层层面具,脱去种种束缚的喘息时刻。人们得以回归自我,回想成功路上付出的血汗。他者的帮助不过起着锦上添花之效,“成事仍旧在人”,是自我的坚守才等到成功之花盛开。诚然,对麦哲伦而言,国王的资金、船队支持格外重要,但若非对于环球旅行的执着与对世界的好奇的个人热爱,成功所处可寻?

  然而,尽管公共场合与私人场合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交与个人价值,这并不意味公共场后下便定要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曾经一度奥运会上健儿们只会“感时祖国”引发热议。诚然祖国的强大与发展设训练条件日益提高,支持着他们梦想的追守,但因此忽给他们日夜的付出是对自我的轻貌。今天,当我们听到运动员们在镜头前感谢自己时,我们也无不为其同信而钦佩。面对外界压力,人类不可避免日益成熟,学会“识时务者为俊杰”。然既已受外界的约束,切其让“分清场合”四字成为唯一原则束缚内心,以真心感谢他人的帮助,铭记自我的付出。

  

  例2.处事圆融之道

  “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系环扬地球的一条灿烂光带,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才被指定为建筑那座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原因一定是多元的,是外界带来帮助,认可的幸运,当然也与个人的坚持,无畏的努力不可分割,然而似乎在公共场合,人们偏向于提到前者,反之,私下里侧重于后者。

  自然,面对公共场合带来的审判性目光,不可避免地套上了“客套”的帽子。个体的发言在众人的审视下趋向于“不会出错”的圆滑表达,此时,突出自己是幸运的,受他人惠及时往往更易被群众接受。竞争激烈的时代下,人人将自己的努力视作与他人抗衡的筹码,在公众面前单以个体努力粉饰自己的成功,难免遭受浩大的质疑,还易被贴上“盲目自信”“格局太小”的标签。

  再者,在公众场合提及他人的帮助更能表达自身的感谢之情,肯定他人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在公众场合表达更为严肃真诚,也能为支持者带来一定的关注和名声。同时,这一举措也能为己带来谦和,感恩的形象,展现这一形象无疑对之后的发展,更有帮助。

  与之相对,私下,人们则较少提及他人的帮助,除与分场合之外。更多的,人们还是会在内心趋于将成功的原因归为自己。这并不是自私,不懂感恩,是对自我的合理肯定,肯定之后,更有信心,信心才可支持成功者们继续前行,同时也让旁观者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努力付出。

  成功的原因还是多元的,他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都很重要。在公共场合和私下不同的表现也不可谓虚假,皆是不同场合满足自身或他人期待的的不同做法。这并不是说在公众面前全然只陈述自身所受恩惠,或是在私下只着眼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那样,一方面表达感恩不再出于真心,另一方面也容易误入倚仗他人帮助的歧途。

  这样的差异,在所难免。恰恰是场合不同应变的圆融之道。但于心底,应时时清楚这份感谢的重量,也拥抱自己的才华和付出,坦然接受这份成功。

  

  例3.成功的背后

  华为全盛时期,任正非被问到成功的秘诀,他谦逊地说:“如果不能善待团体,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尽管他将成功归于人才的帮助,其本身之才也无疑不能忽略。

  不同场合对成功原因分析的差异,带给我们更多思考。

  人们在公共场合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他人,这本质上源于对谦逊的一种追求。戈夫曼曾说:“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他的表演总倾向于迎合并体现已在社会中得到正式认可的价值。”谦逊历来被看作是一种不言自明的美德,因而在公共场合,被社会性驱使的人们为展现谦逊的一面而提及他人帮助无疑是合理的。

  而回到私下场合,当脱离外界大众的压力后,我们往往会更关注自己对成功的贡献。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指出最大的追求莫过自我实现,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自我认同。而关注自己对成功的造就、找到自己取得成功的个人原因,这样的归因自然会便我们更加肯定自我,从而获取幸福与自我实现的饱满成就感。

  不仅如此,我们需意识到有些时候我们在外界归成功于他人亦是出于某种程度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成功必然蕴含着自我感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这宝贵的经验分享出来,毕竟这是个人的“底牌”,是他日后继续战胜竞争的重要武器。因此,他选择用“他人的帮助”来掩饰。

  当我们都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同时保护了自我形象与底牌时,社会也逐渐意识到相互扶持之于成功的重要性,这显然有助于推进社会中的合作进步、共同体形成。

  然而,随人们在不同场合愈发习惯于不同地归因“成功”时,我们已带上了两层面具:一层保护着底牌、一层维持着谦逊的社会形象。站在社会角度,在套话空话遮天蔽日时,带来的不仅是寒意与冷漠;更可怕的是会真的有人会全然相信仅靠他人的帮助,成功会信手拈来。倘若越来越多人只知依赖他人而不懂得成功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这样的误导,将产生可怕的后果。哥尔斯密亦曾警示我们:“不论在哪里,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去寻觅。”

  不得不承认,对成功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归因在当下相当普遍,这亦不是凭我们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认识到,他人的帮助与自我的长处、努力永远是组成成功的左膀右臂,对于成功而言,二者缺一两不可。作为旁观者,在看一个人成功时,既要重视帮助合作,亦要观察到他独特的优势与特质。

  例4.我们怎样讲述成功

  牛顿曾自明“站在巨人肩膀上”,平凡如我们,也不乏“是老师教得好”多亏贵人提携”一类谦敬之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恐怕是汗血宝马的“获奖感言”。但马儿的汗水,辛劳与坚持他就不在意了吗?恐怕,没有人比马儿自己更在意。

  公共场合,我们面对更多听众,更疏远的人群时,常将成功归因于他人助力;在私人场合,即面对更亲密的个体乃至独处时,“伯乐”却被一笔带过。

  这样的行为差异实为人性之必然。戈夫曼前后台理论即揭示人有“社会表演”的倾向,在前台展现更完美,更符合社会伦理纲常与价值认同的行为,在后台则暴露更多真实的“本我”。

  因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式的成功叙事在公共场合是极为自然的,它不仅是对他人的感谢,更是一种低调自谦式人格的“社会表演”。尤其是在重低调内敛、忌张扬外露中国文化土壤中,这样的叙述是得体的,不假思索的。

  相应地,当我们步入后台,对他人帮助的淡化才真正反映内心所想。对成功的真实反思是英雄主义的、是个人中心的。

  毋庸讳言,这种偏重是人性自我奖赏机制的产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潦倒的李白都已预设未来的成功是因才华而得。毕竟,谁不想看到努力与天分的回报,并用这种回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价值呢?

  在更理性的意义上,对主观因素的强调消弥“成功事件”中的偶然因素,而视其为可复制的经验规律。杜威曾言:“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需求。”而“成功”的确定性,岂不是更大的诱惑!我们挖掘“成功”中的“自我”因素,乃至集众人之智慧发展中声势浩大的“成功学”,竭力化偶然为必然,以期复制神迹,再造辉煌。

  由此观之,提炼成功中的个体贡献不失为合情合理的做法。但,有偏颇的认知总是危险的。当我们甘愿放弃客观与全面,过分放大自我,追逐成功学规律,或许才真正迷失了成功案例的全貌。当我们对“成功”中的关键因素一无所知,以偏概全,才是真正丧失了“复制”成功的机会,从过往经验中一无所得。

  更进一步,毕加索曾言:“成功是危险的,模仿自己比模仿他人更危险。”遗憾的是,“成功”的个例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同样的模式很难再次重演。机械化地复制只会因步自封,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造革新才是下一次成功的方向。

  我们怎样讲述成功其实更是我们怎样看待、利用成功经验。归根结底,“客观”方为正途。

  “

  链接

  更多进步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