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中考一样吗?

  6月是考试的季节,高考和中考接踵而至。每年这个时候,考场作文都会从原本只有师生家长关心的语文题,变为全社会共同讨论的网络热点。

  然而纵观近几年全国卷,优秀的考场作文仍然寥寥无几:尽管离题偏题的现象少了,但文章内容雷同,套路化、泛道德化,使得高考作文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网友将其称为“作文申论化”,知道的这是考场作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申论大题。

  近些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在作文上一般不设审题障碍,因此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离题偏题。如2020年“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21年“可为与有为”“关于理想”,2022年以《红楼梦》某一情节引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材料作文。这些命题淡化了审题趋向,考生非常容易就能理解到作文的主旨思想,进行流水线的材料堆砌向主题靠拢。

  以近些年比较著名的高考满分作文为例:2020年《携手同一世界》,2021年《欲有为》,2022年《善用“宝黛”思维,跳出“囚人”框架》,这几篇作文的语言模板化十分明显。以“主题正确”代替了独立思考,以道德评价代替对生活本质的概括,凌空蹈虚、矫揉造作代替了真实情感,无中生有、滥情夸张代替了真实体验。言必托尔斯泰、鲁迅等名人名言,素材的雷同、虚假,排比句的堆砌,或者胡编乱造,或者不断复制陈旧单一的材料。在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引议联结几乎一模一样。

  许多人把考生作文同质化问题,归因于当今命题的导向。有老师认为作文题主题先行限制了学生的思辨空间,导致作文同质化现象严重。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有人指出,如果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文章就有可能“千人一面,万人同腔”。这样的作文命题,确实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的时候有所顾虑,缩手缩脚。

  然而,把学生作文同质化的问题,完全归于命题方面,不免有失公允。全国卷作文命题虽然唱响主旋律,却并非主张一言堂。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并没有绝对限定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也与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关。在学习为第一要务的主旨下,他们参与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不足,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深度不够,逻辑能力缺乏。背诵材料,套用名人名言,是使文章看起来“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最便捷有效方式。哪怕不是特别出挑,但可以在高考作文上得一个较为“体面”的得分,这是学生环境和考场应试的产物。

  高考作文的分值设置,对考场作文变成“新八股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150的满分,作文占60分,是整个卷面的40%。但考官每篇作文的平均阅卷时间为40秒左右,在高考这种“一分定生死”的环境下,用40秒看800字决定60分的体制,几乎做不到通读全文,只能通过卷面字迹、亮眼语句的套用等等进行评价,必然会导致公式化和模式化。

  而且考场作文基本上禁止涂改时间要求严格,所以也很难说能考察文笔和才华。因为优秀的文章,几乎必然经过反复修改和时间打磨。在应试考试这个条件下,作文占比过多,学生和老师对其重视程度远超一般题型,很难有修改和打磨的空间。在求高不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通用的作文模板,进行材料的堆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高考作文套路就成为最稳妥的选择。

  考场作文的套路化,确实有很多无奈,也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然而我们今天日常的作文教育,也鼓励将诸多议论文的套路,生硬复制以突出主题,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作文教育吗?归根结底,我们不应忘记,作文教育的初衷是什么。

  作文这一题目的设置,最基础的是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是语法、用词和行文是否通顺。进一步的,应该是对思维能力、审题和谋篇布局能力的考察,这也是重中之重。更高的则有文笔、文采的检验,属于锦上添花。

  不管怎么说,作文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检验模板套用的熟练度。既然是要考察思维和语言,就并不需要特别硬性的字数限制,作文评分标准应该更加灵活。而在高考这一紧张严肃的国家级考试中,作文这一题型的占比使得标准必须清晰严格。清晰严格一定程度上与灵活给分互为矛盾,想必这也是高考和中考语文命题组与阅卷组的难题。

  鉴于高考和中考的重要性,作文的过高占比,一定程度上其实降低了这一题型的灵活性。而阅卷时间太短,又限制了阅卷老师的发挥。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封闭的校园环境,进一步导致了他们生活能力与社会的脱节,缺乏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与观点输出。

  所谓“我手写我心”的前提,是对外界有感知。在三年高强度的学习下,考生对社会新闻乃至周围见闻是不敏感甚至趋于麻木的。这样的状态很难在面对高考时,有个人情绪与看法的良好表达。

  毫无疑问,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考察内容,高考和中考设置作文题,这是没有异议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在这一基础上,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维逻辑。

  因此,应当培养学生认知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进而进一步去唤醒学生的自我个性,实现个性化的写作。作文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字句篇章,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蕴藏的理趣,无论是日常细节,还是国家大事,“事事在意皆文章”,从而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

  此外,高考语文或可适当降低作文占比,鼓励学生观点输出与逻辑表达,培养思维能力与判读能力,回归写作初衷,让学生勇于并善于表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