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腿女孩”蒋张子怡:那不是软肋,是我的铠甲

  

  聊及喜欢的配音,明媚的笑容从子怡的嘴角溢出,漾至全脸,极具感染力。图为子怡与妈妈(裘莎莎摄)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郑周贇、陈春伟、裘莎莎摄影报道:她双腿截肢,坐着滑板车参加高考……今年夏天,这个坚强的身影感动了许多人,她是来自江西上饶的考生蒋张子怡。因为媒体报道,她被外界所熟知,关注像潮水般涌来。

  7月5日,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驱车来到蒋张子怡的家中,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见到她时,她扎着马尾,总是笑意盈盈,充满青春活力,极具感染力。关注背后,她的生活有何变化?那些艰难的时光,她是如何度过的?对于未来,她有何规划?

  厄运降临

  2010年,子怡年仅5岁,在那个蹦蹦跳跳、无忧无虑的年纪,厄运降临,一场车祸让她失去了双腿。年幼的她,尚不明白截肢的意义,只觉得每天照常的痛。

  关于车祸的往事,更多地留在了妈妈张水香的记忆深处。

  2010年10月28日,读学前班的子怡兴奋地告诉妈妈,学校要开运动会,她要去当啦啦队队员。“当时我们在经营着一家饭店,由于运动会,下午放学时间提前了,还没来得及去接女儿。突然有个司机冲进店里,告诉我子怡出车祸了,腿被轧断了。”

  张水香心里轰的一声,她早已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到现场的。看到女儿痛苦地趴在地上,那是她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画面。

  这时,子怡微弱地唤了声“妈妈”,这声“妈妈”喊得让张水香心碎,“那一刻我感觉天都要塌了。”

  那段时间的煎熬与痛苦是不堪回首的。女儿高位截肢后,张水香的内心因痛苦而变得封闭,每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丈夫蒋宗生也看得内心焦急,“如果你走不出来,女儿可能永远把自己关在小黑屋。”

  为了女儿,张水香擦干眼泪、推开房门,决心带女儿走出黑暗。她让子怡陪自己听音乐、跳广场舞,融入人群。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女儿从拒绝眼神接触,到愿意跟村民打招呼、聊天。

  张水香并未满足,她还想让女儿回归课堂、融入学校,她四处奔波:找老师、学校、教育局……最终,在休学半年后,子怡重新回到学校上学。

  “回到学校后,第一件事就是面对同学异样的眼光,我很怕,心里打了很多次退堂鼓。”子怡回忆道,“妈妈于是鼓励我,告诉我其实我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美丽一样可爱。我将信将疑,勉强点头。”

  

  7月5日,子怡再次回到母校上饶中学的播音室,进行最后一次播音。(裘莎莎摄)

  光照进来

  回归校园第二年,子怡爱上了诗朗诵,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为让女儿长些见识,蒋宗生替女儿报名了当地电视台少儿才艺大赛。

  顺利通过比赛前两关的子怡,第一次向张水香提出:“妈妈,我很喜欢跳舞,想学跳舞。”蒋宗生很是开心,他知道女儿有了目标。

  学舞无疑是艰难的:远离家乡、垫子磨得脚痛、呕吐。经过长时间反复练习,让她的断肢处磨出厚厚的老茧。尽管艰难,但子怡回忆那段时光是“辣椒炒肉的味道”。所有的汗水有了回报,她在那次少儿才艺比赛中夺得冠军。

  这次获奖经历,为处于至暗时刻的家庭照进了一束光。张水香感觉“千斤重担卸下来一半。”

  不仅如此,9岁时,子怡开始学习播音主持,她经常为全校师生广播节目,还结交了许多朋友。

  通过舞蹈和主持,她亲眼见证了女儿的变化。“之前她不愿说话,总是躲在我身后,慢慢地越来越开朗,笑容逐渐多了,也越来越自信了。”她记得,主持人在台上与观众互动:“子怡跳得棒不棒?”子怡会接话:“跳得棒!”

  

  子怡与妈妈在教学楼内等候电梯,准备从无障碍通道回家。(裘莎莎摄)

  “我的铠甲”

  6月23日,高考分数公布。当得知女儿超一本线,张水香激动地“哇”一声叫了出来,这一刻,一家人都为子怡感到自豪。“我感觉,担子好像全部卸了下来。”张水香说。

  这段时间,外界的关注像潮水般涌来,有人由衷地为她高兴,有人泼冷水:“就算考上了又怎么样呢?”“以后做什么工作?”

  张水香莞尔一笑,她表示完全不担心,她有着自己一套朴素的哲学观:“只要不断提升自己,丰富学识,以后的路绝对是很宽阔的,总有几扇门为你而开,还怕会没有你的饭碗吗?”

  回顾成长的点点滴滴,子怡也有过许多脆弱的时刻:成绩下滑、朋友误会等。面对挫折,子怡也常用哭来宣泄情绪,张水香总是耐心开导。她们的关系,除了母女,也是朋友。子怡说,“在我心里,论美丽可爱,还是我妈最美丽、最可爱。”

  在父母的帮助下,如今,18岁的子怡,有了更加坚强的内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这就是我不同于其他人的一段经历。失去双腿不是我的软肋,而是我的铠甲。”

  面向未来,她也十分坚定。填报大学志愿时,她选择了江浙、山东、江西等地的师范院校,以及法学、中文、新闻等相关专业,她希望能够去到理想的学校,未来能从事喜欢的工作。对于大学生活,她已经满是憧憬,“在大学中,希望自己能进一步拓宽知识面,锻炼技能,兴趣更加多样化。”

  “希望工程·壹元捐”奖励性资助子怡4万元(分四次),帮助她大学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陈春伟摄)

  迎接未来

  7月5日,子怡回到母校上饶中学,高一学生正在军训,子怡的原教室也有了新的学生。人群熙攘的校园,子怡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她像往常一样,坐在滑板上,依靠双手前行,遇见熟悉的老师,会开心地打着招呼。

  校园内,处处可见的无障碍通道标识十分醒目。考虑到子怡的情况,多次调整班级,她的教室始终在一楼。疫情期间,为方便上下学,学校特意为她留出一间值班房。平时,老师与同学总是在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她用努力回馈善意。班主任席志群记得,高中三年,她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对待老师很有礼貌,与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给人的感觉很阳光,很懂事,有时候懂事到让人觉得心疼。”

  受访的多位老师评价子怡“活泼开朗、善良乐观、意志坚定、非常勤奋,对学习充满热忱,并且兴趣广泛。”

  7月5日,“希望工程·壹元捐”奖励性资助子怡4万元(分四次),帮助她大学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共青团上饶市委学少部副部长雷天慧告诉记者,该项目由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通过一个月捐赠1元钱,小小的爱心汇聚成大大的能量,从而帮助更多人。

  张水香说,在子怡成长过程中,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未来,希望女儿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努力回馈社会。

  不久后,子怡将进入大学,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她希望,能在大学的学习之余,参加志愿活动和服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是她喜欢的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时常用来勉励自己。

  

  我们采访结束的第二天,子怡开启了暑期实习生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访后记: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子怡将自己的暑期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社会实践、旅游、看书、写作、配音。我们采访结束的第二天,她便前往上饶市广播电视台,开启了暑期实习生活。

  子怡的乐观、坚强、进取、热忱,感动了许多人。也希望她的经历,能给那些遇到挫折的人们,带去希望与力量。

  正如她所说,直面人生的苦难,是一堂必修课。“人生不是爽文,失去双腿是正北,但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东南西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