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也慷慨倚剑了,这种气象,就是盛唐的自信

  这一支威武之师,就是奔着胜利而去的,这种气象,就是盛唐的自信。

  738年,王维37岁。

  开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

  738年,可以想见,正是开元盛世,整个诗坛,也是非常乐观进取的。

  三月,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拔之,以其地为威戎军,置兵一千戍之。

  ——虽然是盛世,但是边疆也不太平。

  这一年,王维写下了《送张判官赴河西》: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可惜的是,这位张判官,我没查到是哪位。

  你看,读一首诗,要了解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一般咱们就不求甚解,大致能把一些重要信息对应上就好吧。真想精读,那就只能看鉴赏类书籍了。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这两句如果要翻译出来,就比较纠结了,主语是谁?有的说是“你”,有的说第一句是“我”。

  那位说是“我”的,怕是读了“单车欲问边”吧?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本段引自网络)

  《使至塞上》确实在这首之前,这样讲也通得很:

  好比两人在交谈一般,兄弟,你要去报国邀勋了啊,那地方我去过……

  这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不是,认同感就出来了,好比老兵要跟新兵讲点什么似的。当然,这位张判官也不一定是新兵就是了。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古人有个很有趣的现象,送人的诗,如果有引用典故,经常刻意找一个跟对方同姓的。

  张征虏是三国猛将张飞,而且征虏这二字就特别贴切,张判官是要去跟外族人打仗的;

  霍去病就更不用讲了,冠军之名,甚至不仅冠了汉朝,就中国历朝历代,能跟他相提并论的,也有数得很。而他最让人敬佩的,也是对外族的战争。

  见逐张征虏,这个逐字,有追随的意思,也体现了幕僚身份。所以诗要写得妥帖,细节还是挺重要的。

  张征虏,霍冠军,这也隐喻着,张判官追随的是一支威武之师,就奔着胜利而去的,这种气象,就是盛唐的自信。

  

  中国的军功制度,秦国应该算是有首创之功,军功,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是改变身份地位的敲门砖。

  到了汉朝,马上封侯也成为一种风尚,其实,封侯这概率,比起高考状元还难呀,但是哪怕不封侯,往下还是有阶位的,是确确实实的激励机制,哪怕用命去换。

  但是,中国人向来是集体主义在前的。

  哪怕是为了封侯,前提你要爱国报国,这话倒过来看也没毛病,你不爱国报国,功劳越大,就越危险。

  所以你看,第二句就先压住了,报国敢邀勋。

  这起四句,看似套话,如果把你放在国家有对外战争的时期,你还会觉得是套话吗?

  热血报国,也是我们的传承密码。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这联当然是很漂亮的了,而且前天还在孟浩然那篇里面讲到11音步开头的句式,这也是一个。

  可惜,王维自个儿把更好的一联先写了,导致这联反而流传没那么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比“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你品,你细品,哪一个更气象阔大?

  我就不跟你说哪个字哪个字好了,这样死扣读书就无味。

  他这,属于是先给张判官打个预防针,边塞的气候、环境,可不是很舒适啊,你要有心理准备。

  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报国取勋就在前面,打起精神来!

  于是“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就喷薄而来了。

  前面就是热血沙场,我且倚长剑,放高歌来送你,祝你早日建功立业!

  

  这首诗,在王维的作品里面,也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人称诗佛,也有这么热血的时候。

  其实王维写起这类主题,也有不少出彩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一剑曾当百万师”等等,都有飒气。

  不过这都是安史之乱以前的作品了,安史之乱中王维被迫接受伪职,不论名誉还是精神,都受到严重的创伤。

  关于王维,以后肯定还有很多作品和话题介绍,今天就先到这吧。

  #王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