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两次入选高考卷!这位宝藏作者的散文究竟有什么魅力?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除了作文,每年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也备受关注。今年北京卷的《黄姚酿》在酷暑之中带来南方古镇淳厚而清凉的氛围,作者周晓枫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祠堂、石板路、酱菜与陈酿,看得人情不自禁想要踏上旅途,去呼吸黄姚古镇的清新空气
细心的同学或许已经发现,这是周晓枫老师的作品在近三年里第二次进入高考卷了,2021年的浙江卷,周老师就曾与我们一起解读“散文的时态”。
北师大张莉教授评价周晓枫的散文是“妙语连珠又内敛沉静,犀利尖锐又谦逊诚恳”,周老师独创了“周氏”散文风格,她的散文不仅金句迭出,更兼具叙事性,借鉴小说的节奏、戏剧的框架和诗歌的语言,不但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更是极大地拓展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有许多同学都表示,周老师已经是自己“好词佳句”积累本里的常客啦!
《巨鲸歌唱》《幻兽之吻》和《有如候鸟》共同组成“它们三部曲”,是周晓枫的散文代表作。周老师自述自己创作时有个特点,打字很重,声音很大,这似乎也暗示了她的文风。文字有轻重,有的轻盈如精灵抚慰人心,有的则狂暴似疾风骤雨捶打灵魂,周晓枫显然是后者,她总是将炽烈的情感浓缩于最简约的词汇之间,高密度地释放文字的力量。怒涛般的情绪洪流瞬间倾泻而下淹没读者,甚至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与那些质朴、克制的散文名家不同,周晓枫的文字高举着华丽狂放的旗帜,形成异色魅力。
周晓枫作品(套装3册)(有如候鸟 幻兽之吻 巨鲸歌唱)周晓枫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京东好评率100%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114.2购买
(周晓枫“它们”三部曲,中信出版社出版)
一
扩宽边界的散文,米诺陶斯的迷宫
不论诗歌、小说还是散文,不同文体的本质都是用语言构建一座建筑,外观或宏大或精致,但终究还是有其固有结构的。
传统意义的文学作品结构往往是线性的,局部组成也是均质的,对应的自然是普通建筑。但随着文学改革的潮流席卷全球,各种特立独行,狂气四溢的新兴作家打碎了传统的结构,以至于塑造出空中花园等奇迹般的建筑也不在话下。
周晓枫在《有如候鸟》的自序中也感慨了这个现象,自谦自己跟不上时代,但事实上她本人也在挑战打破文体的结构与边界。周晓枫尝试在散文中不时插入小说和诗歌的元素,吸纳三个文体彼此不同的优点来增强表现力。同时,她的文字本身也兼具了诗歌的浓烈和小说的严谨。拆开来一字一句似诗歌般情感奔放,连缀在一起又似小说草伏千里,这种收放自如的状态,超越了诗歌和小说的表达极限,也许正是周晓枫所定义的散文的未来形式。周晓枫自称自己是“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投机商”,她感恩于散文的宽容自由,也回报以新的可能性。
散文常常给人以散漫、零散的印象,而周晓枫的散文甚至比寻常的散文还要散。以《布偶猫》一篇为例,开篇说布偶猫,话锋一转去到被男友伤害的小怜,随后引入了毕加索的风流韵事,一跃又开始科普猫科动物的习性。乍看之下,拐弯抹角、百转千回,若要用建筑物来比喻,恐怕难以预测前路的迷宫是最佳的选择。但这迷宫并非寻常的迷宫,而是希腊神话中米诺斯的迷宫。周晓枫的散文在松散之中自有一条若隐若现的逻辑线,串起全篇的主题,恰似帮助英雄忒休斯穿越迷宫的毛线。《布偶猫》一篇紧扣着情感讨好之殇,上天入地、博古通今,不断扩展着写作维度,让读者从自然、从历史、从现实、从无数的灵魂碎片中汲取智慧,这便是散文的精髓“形散神不散”。
周晓枫给读者们提供了一面棱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读者在收获不可预测的乐趣的同时,亦能品尝到那束光本身的魅力。
二
作为人性镜像的动物
深沉透辟的思考
周晓枫爱写动物,这三本散文集中有二分之一的篇目主角都是动物,甚至连散文集的标题和封面的图像也是动物。动物之于周晓枫的文字,如同天空之于飞鸟,它们在周晓枫的散文中扮演了几重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动物是周晓枫思绪与情感的直接映射。每当她试图呈现心中难以名状的想法时,文字几乎是自然而然地以动物的形态涌现。当她感到悲伤时,会形容自己的内心“像掉了毛的小兽在哭泣”,当她想要表达谦卑的状态时,会以“食肉动物的狩猎过程”作比。在周晓枫的身上似乎有种天然的通感能力,能在动物的形象和自己的情绪之间搭起桥梁。每种情绪总能被她找到最恰如其分的譬喻,以至于动物早已成为了她向读者传递情感时不可或缺的媒介,甚至有时连情感微妙的变奏也能通过动物的形象过渡实现。”灾难太强大了,令人无法对视,如何不敢对视老虎巫术般的眼神,匕首般的锐齿,转而赞颂它华丽似锦的皮毛。”这个例子中,周晓枫借老虎的形象暗度陈仓,生动地传递了人面对灾难时既惶恐,又试图掩饰和逃避的矛盾态度。
其次,动物是周晓枫进行人性速写的必备工具。人类本身也是动物,但却是太过于复杂的动物。动物保持着最原始而又最纯粹的状态,是对于复杂人性的高度精炼和浓缩。在动物的身上可以找到每种人格纯度最高的样本,是简化复杂人性模型的一把钥匙。猫的顺从,鲨的麻木,蛇的冷酷,周晓枫并没有生硬刻意地借物喻人,一切都基于她对于动物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有时候她也会自我剖析,而动物们正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城市中的野猫和她心中的伤痛与孤独互相应和,日夜兼程的候鸟让她产生了渺小无力的共鸣。对生活的疲惫,对痛苦的隐忍,对自由的向往,名为周晓枫的心灵碎片皆蕴于这群生灵之中。
第三,动物承载着周晓枫对于自然伟力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慰藉。周晓枫不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者,虽然她的作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文字拥有着超越了人类社会的对于广义生命的共情和宏观世界的思考。她的文字常常着眼于万物之间潜在的联系,寄宿于我们的血脉中的基因穿越了亿年的岁月将人类和其他万千生灵勾连在一起。周晓枫会对鲨鱼被夺鱼翅感到愤懑,会对燕子被采摘燕窝者夺舍感到悲悯。但这份情感不止于对动物的同情,其中还蕴含着对人类主动割裂了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担忧与无奈。周晓枫在写自己坐飞机的体验时写到“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就会在巨大的无力感。宇宙浩瀚,尘世渺小”,然后话锋一转,“人间的一切苦难都是虚惊一场……美且忧伤,生生不息。”周晓枫感受到身为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但宏大的自然界生命循环本身带来了安心感,得以暂时忘却死亡的恐惧。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终将在死后融入到永无止境的循环中去,成为自然界永恒的美丽的一部分。
三
浅入深出的编织,尽情释放的文字
作家的两大武器是敏锐细腻的洞察力和精确有力的文字,在周晓枫的身上二者兼而有之。她的作品切入点往往是日常生活的片段,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一带而过的情绪都被她瞬间抓拍下来,而后调动分析仪器从底片中解读出生命的奥义。
周晓枫深知身为一名散文家,持续地自我挖掘终有枯竭的一天。而唯有不断地联想、织网、外拓,与世间万物建立联系才能让文字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她的散文带着跳跃的律动感,在不同时空坐标海量的写作素材间闪转腾挪,时而带有几分意识流的风格,阅读她的作品就如同在她的梦境之海中潜泳。不论是自然的切入还是网状的展开,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主题表达。
生命、时间、死亡乃是文学作品经典的母题,也是周晓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周晓枫的取材往往残酷而真实,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被家暴的少女,天生的残缺者,过早的死亡……这些沉重的题材紧紧地压住了读者的胸膛。周晓枫的散文就像一个三层的套娃,外表是日常生活的片段,中间夹层是无边际的梦呓,内里则是悲伤的现实。
寻常的散文往往文字轻盈,注重留白,给读者以思考空间,适合茶余饭后阅读。而周晓枫的散文恰好相反,阅读她的散文绝不是轻松的体验,不论是密集地修辞还是浓郁到极点的情感亦或是隐于其中的深沉主题都让人产生密不透风之感。且她试图传递的情感愈是炽烈,表达的主题就愈是冷彻,冰与火交织在一起像极了一把淬火的利刃。周晓枫酷爱奇峻句式和巴洛克的修辞,常有浮靡的色调。浓墨重彩的修辞,细致绵密的辞藻几乎要从纸张表面满溢而出 这过于奢侈繁复的运用疯狂地强调着一种饱和感。周晓枫绝不会错失任何一点表达的机会,几乎每句话都把表达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一个事物可以切换三四个视角进行比喻,努力将不同的观感一并灌注给观众,有种舞者无比用力地舞动之感。
表达乃是任何作者的天性,然而在强调克制的今天,却少有作者再密集狂放地传递情绪。言而无物地操纵辞藻固然矫揉造作,但冷静质朴的文字是否又太过单调?周晓枫似一个浪漫的文字骑士,将语言最初的魅力尽情释放。而文字和氛围互相服务,同频共振,让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周晓枫老师的散文以动物与人性为切口,通过对自然生命精妙入微、出神入化的描写,阐发着哲学性的生命沉思。她的文字兼具不同体裁之美,既有温情的叙述,也有冷酷的剖析,成年人的深刻犀利与孩童般的天真赤诚皆融汇其中,奔涌的情感与深刻的洞见同在,构建起别样的文学秘境。
作者伊库塔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