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0岁女知青嫁农村教师,6年离婚,30年后,她说多亏丈夫

  1973年,20岁知青探亲告诉母亲,她要嫁给农村小伙,母亲气得抓起扫把打她。不料,6年后,她独自带4岁女儿投靠娘家,母女俩相拥而泣。然而,不到2个月,她又背起行囊,回丈夫家。30年后,她感叹:“这一切都是丈夫的功劳!”

  1969年3月,16岁刘秋月和15名济南知青一起到日照陈家沟,开始他们的知青生活。

  到了之后,李队长安排刘秋月和几个女知青被住到一个新盖好的房子里。接下来,知青们紧随社员们的步伐,一同投身于田间地头的农活之中。

  没过多久,一天早上,李队长找到刘秋月,笑着对她说:“村里小学缺个数学老师,我看了一下,咱这里就你一个高中生,明天我带你过去学校一趟!”刘秋月惊喜的点一点头。

  就这样,刘秋月顺利当上了小学老师。但是,没有教学经验的她,刚开始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一个阳光、朴实的男老师热情地伸出援手,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她。很快,她教学游刃有余,得到学校与学生的认可。

  这个男老师叫陈书升,长得一脸书生气,一米八的大高个,比刘秋月大4岁。

  慢慢地,两人有了好感,随着感情升温,坠入了爱河。

  1973年,24岁大龄的陈书升家里人开始急着催着他结婚。放寒假了,刘秋月回家探亲,陈书升的母亲特意提前摊了许多煎饼,让她带回家给父母尝尝。

  不料,当母亲听到刘秋月说要嫁给农村的教书匠,气得直跺脚,拿起扫把要打她。她倔强地说:“我嫁定了!”

  过完年,刘秋月回到知青点,告诉陈书升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很快,两个办了婚礼,可是,刘秋月的父母没有到场,后来,才托人将200百块钱和一床被子送到学校给她。

  两年后,刘秋月生下女生陈晓芳。

  1977年,知青们纷纷进城打工,她成了家回不了城,倍感失落。然而,就在这时新的希望出现了,同年恢复高 考,刘秋月与陈书升一同备考,不料,连考3年都落榜了,她心灰意冷。

  1979年,她眼看考回城的机会渺茫。跑去向知青办咨询,结果被告之已婚的不能回城,除非婚离了,她一心想要回城,想着凭借高中学历到城里打工,工资怎么都比在农村教书一个月5元强。

  她想了一路,到家把想法告诉陈书升,放下一句话:“我不管,反正这婚离定了,我一定要回城!”之后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陈书升心疼她,做好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很快两人结束了关系。刘秋月独自带着4岁多的女儿陈晓芳来到济南娘家。

  转眼已是十月下旬,刘秋月已经失业快两个月了。她焦急万分,但却找不到工作。就在她为工作的事情忧心忡忡时,她的宝贝女儿陈晓芳不见了。她四处寻找,没有结果,刘秋月瘫软在地,哭着大喊:“芳芳,你去哪里了呀?”女儿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丢了,她如何向陈书升交代呢?

  直到天黑了,两位公 安把女儿送回来,在汽车站找到了她,孩子哭着要去找爸爸。看见女儿脸上还挂着泪珠,刘秋月心如刀割。

  夜里辗转难眠,眼下,工作难找,加上女儿天天闹要找爸爸,刘秋月决定再次背起行囊带着女儿回到了陈家沟。

  回到陈家沟后,陈书升二话不说主动放弃自己的民办教师职位,将这个机会让给了刘秋月。他则加入了队里的生产劳动队伍,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社员。

  两年后,刘秋月她被招工到公社邮电所工作,陈书升则又回到学校继续当老师。随后,通两年进修,陈书升进修转正,成了公办教师。

  1995年的夏天,刘秋月的女儿陈晓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东大学,是公社里第 一个考入重 点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陈晓芳进入了府政机关工作,没多久,结婚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后来,刘秋月夫妻双双退休了,一起来到了济南,并在他们女儿居住的小区购买了一套房子,可以随时见到女儿,还能帮忙带带孩子。

  陈书升自豪地说,自己把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将来还要把孙女也培养成名 牌大学生。

  每当回想往事,刘秋月感慨万千:“这一切都是丈夫的功劳!”

  如果,不是陈书升包容和支持她,一次又一次当他的后盾,恐怕仅凭她倔强的性格,后悔都来不及。女儿有如今幸福的生活,离不开陈书升一直以来的谆谆教导,在女儿的学业上自己没有过多关注,别说考大学,可能连上高中都有问题。

  刘秋月也庆幸自己迷途知返,及时回到了丈夫身边。否则,她不仅会失去一个完整的家庭,还可能让孩子错过美好的前程。她感谢自己的丈夫,如今拥有的一切,他功不可没。

  刘秋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选择,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面对并从中吸取教训。同时,要珍惜身边的人,更要学会感恩,感谢默默付出、支持、包容和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