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回头看: 小学暑假抓这几项最容易出成绩...

  花友?@酥酥猫爱学习?是某985高校的文学教授,女儿已经是初中生了。她在女儿的学习规划方面十分有经验,在小花生社区分享过的各阶段学习重点和规划被五千多花友收藏。

  本文中,她总结了小学阶段暑假的关键:抓住数学计算,英语单词和语文的练字、文言文、阅读理解、朗读,这几个最易出成绩的点,分享小学中低阶段该如何做好暑期规划,可以说是干货满满,一起来看~

  

  本文由花友?@酥酥猫爱学习?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期末之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做好暑假规划。世上没有万能的学习方法,更没有适合所有人的学习方法,我的分享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具体怎么做,还需要您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VIP定制。

  从没听说哪个孩子不做规划,自由自在过了一个暑假后,开学后成绩不下滑的。事实上,由于不做规划,没有自觉学习,孩子会花费更多时间在手机和游戏上。

  以我的经验看,很多孩子暑假稀里糊涂的自由自在混过去了,好像是没学什么东西,也没完成什么任务,这都是表面现象。

  真正要命的,是背后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掉队和下滑,这三样,开学后你要想追回来,很费劲,很费劲。

  切忌认为“双减”后学习任务就轻松了,你所向往的学校依然需要绝对优势和绝对分数,少一分都不行。

  

  女儿的语文暑期计划

  所以,暑假,我们要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松弛有度,这需要家长的智慧和经验。

  暑期滑坡的三个原因

  一个暑假过后,有的孩子收获特别大,有的孩子一落千丈。为什么?我总结了一下,可能有3个原因:

  第一个:不会分析学情(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情况),不知道孩子的弱势在哪儿,就觉得哪儿都差哪儿都想补,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制定不出清晰有效的、目的明确的暑假计划。

  第二个:紧张过度,不会放松,过犹不及。这是另一个极端,给孩子安排的满满的,成天学啊背啊,机器都受不了,更何况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要给孩子自主时间,要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疯玩疯跑的乐趣,童年的乐趣。

  第三个:自律性不够,执行力太差。学习中最忌讳忽冷忽热,暑假刚开始的几天就热血沸腾,兴致来了就狠学一阵,兴致过了就干脆不学,彻底躺平。虎头蛇尾到头来就是啥也没学到。要细水长流、坚持到底。

  

  “极差的执行力”,在小学阶段,是针对家长而言的。到了初高中,才是针对学生自己而言。

  小学阶段,特别是中低年级,孩子的心智发育不完全、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引导和辅助。家长能坚持,孩子就能坚持。家长稀里糊涂不认真,孩子也就稀里糊涂,能糊弄就糊弄。

  暑假计划的核心:获得感和成就感

  说了暑假这么多问题,我们回归主题,如何度过一个高效有收获的暑假呢?我从整体和具体两方面来讲。

  从整体上来讲,暑假中,我们作为家长,要把握住一个核心:

  让孩子有获得感、有成就感。你的一切学习安排和学习计划,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为什么要让孩子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因为在教育中,生命教育一定是大于应试教育的。

  什么是生命教育?打个比方,我语文考了满分,其实这不是生命的需要。但是,因为语文考了满分,我赢得了同学的尊重、崇拜、羡慕,我有了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动力。

  换句话说,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暑假,找一个点,能让孩子在下学期有个“出风头”的机会,有个能嘚瑟、能显摆的机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我说的比较直白,都是大白话,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每个人都是“向好”的,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个核心。

  谁都希望自己好,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崇拜、羡慕,小孩子的心思,更是单纯明了。你潜移默化的不停的给孩子找激发“成就感”的点,哪怕很小的一个点。

  比如,开学后学校会有数学口算练习,孩子通过一个暑假的练习,口算第一;听写生字比赛,孩子全部写对;考试时候语文阅读理解全对,或者阅读又快又好,成绩有显著进步。

  

  小学数学口算练习题

  就是这些小小的“点”,可能在家长看来没什么,但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因为有老师的表扬,有同学羡慕的眼神和话语。

  我们常说的学习内驱力,也就来了。一旦孩子有了学习内驱力,你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了。

  这是教育中的“点燃”,孩子一旦被点燃,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向好”就会迸发出来。

  在暑假里,哪怕只做一件事,开学后让大家刮目相看,迎来老师的赞许,同学羡慕的目光。对小孩子来说,这就是学习上的获得感、成就感。

  我以小学阶段数学、英语、语文三科为例子,说说具体的,如何找到激发孩子的“点”。

  抓这三项最容易出成绩

  数学和英语我简单说,最重头的语文,放在最后。数学,练计算。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练计算的方法,我再讲一遍。

  数学:抓计算,用“7天训练法”

  数学计算“7天训练法”,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增强孩子对数学的自信。学数学,自信非常重要!有成绩才会自信,有自信才会有兴趣。

  具体做法:

  以7天为单位,每次连续练习7天,中间休息3天,再来1轮。

  打印题目。A4纸每张50道题,每天4张200题,打印出来。

  计时做题。记录每张纸的完成时间,同时记录孩子反应略慢的题目。

  分析整理。每张纸间隔10分钟,帮孩子分析慢的题目和错题原因,专门出点题再练,清理计算障碍。

  练一次,记录下孩子(哪些数字反应很慢,哪些数字加减有问题,哪些数字容易看错,哪些是进退位的问题),都勾出来,分类清楚,每张间隔10分钟,每天结束专门出点题练一练,清理计算障碍。

  

  女儿的错题整理

  微信小程序和APP中有很多数学计算自动出题的,大家搜一搜,找一个用着顺手的,带着孩子去练,开学后你看进步。

  英语:扩充词汇量

  扩充词汇量。再说直白点,就是背单词,这件事更适合5、6年级以上的孩子。

  

  女儿的英语默写

  无论你原版阅读有多牛,你要是走中高考路线,不好意思,先踏踏实实的把中高考词汇和语法搞定。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去背,背单词、背课文。

  你把英语当母语学,中高考可没把英语当母语考,请知悉。

  应试也是一种能力,英语要想140+,校内体系的单词和语法必须能做到100%准确。

  语文:计划四步走

  练字:每天20分钟

  写一手规范字,请注意,我强调的是写规范字,把汉字写规范、写工整即可,我没要求必须写得行云流水、让人眼前一亮。对小学生来说,写规范、写工整是第一步,其实,以后也够用了。

  买一本田英章课堂同步楷体字帖,先描红,再临摹。

  

  其实不用给孩子去报班,每天练一页,让手腕有劲儿,能掌控自己的书写,写出来的字自然横平竖直。

  B站上也有一些教写楷体字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但是我感觉,练字不能花费太多时间,每天20分钟就可以了,花费太多时间,孩子烦,也起不到太好的效果。

  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

  文言文基础不好的孩子,先回归课本。课本上的古诗词、文言文,要带着孩子进行一个重要动作:口头翻译,逐字逐句翻译。

  不会翻译的字词,用红笔圈出来,归纳整理到本子上,要抄下整个句子,划出不会翻译的字词,每周末一次复习。

  什么叫归纳?你把不会翻译的生字词都集中记录在本子上,这就叫归纳。

  什么叫复盘?每周一次,把本子拿出来,重新看、背不会翻译或者翻译错误的生字词,直至熟练掌握,这就叫复盘。

  这两个步骤有了,文言文还能不进步吗?

  阅读理解:集中做题,总结归纳

  语文的阅读理解是大项,难度大,占分高,但是,它有规律可循。

  我经常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阅读需要精读和泛读二八开。阅读理解和整本书都属于精读范畴,只不过,阅读理解是短篇精读,侧重应试;整本书是长篇精读,侧重素养。

  

  我们希望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其实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心思,一是希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二是希望孩子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有一个强大的思想世界或有趣的灵魂。

  特别看重分数的或者特别看不起分数的,我都不赞成。但是,我认为,会考试会得分,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理解为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并调动已有知识找出对策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

  刷题(比较容易执行,短期见效快)

  思考模式的贯通(也就是平常说的举一反三,这个比较难,但是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力)

  提高应试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

  但如果孩子读了很多书,语文成绩和阅读理解还是不大理想,或者作文写作并未受益,那可能问题出在下面几方面:

  书没有选好;

  阅读过于粗糙;

  没有结合考试需求,去做精读训练。我们的阅读理解和整本书精读,其实就是精读训练。

  

  女儿的主题阅读

  学习讲究细水长流,但也需要集中训练强化突击。

  短期集训,意味着同一时间段摄入的知识量更大,知识点之间更容易产生链接,学习过程中遗忘、复习的问题会比较少,效率也更高。

  我们说刷题,刷的是什么?本质上,刷的是思维、是模型、是熟练度,这才是有效刷题。如果只是为了刷题而刷题,刷了半天也不知道阅读理解的技巧、套路,不知道如何理解出题人思维,不知道答题术语和模型,那就是刷了个寂寞。

  阅读理解这个点,要重视起来,不能单纯的做题,一定要有做、有讲、有总结。

  我要提醒一句:不要自己在家买本教辅做题,没有老师的讲解和点拨,效率是非常低的,无用功,这是经验之谈。孩子得多有天赋,能凭感觉做题?能自己总结出答题模式,能理解出题人思维?

  孩子自己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家长如果不是专业出身,我建议您也别给孩子讲,一是讲不到点儿上,二是还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

  孩子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要有这样的过程:做题-对答案-听讲解—整理错题-总结归纳

  1-2年级,做阅读理解不要追求量,这时的主要任务让孩子熟悉题型、怎么考,知道阅读理解是怎么回事儿,俗称“引上道儿”。

  3-6年级,训练思维和文本解读,严控做题时间。随着中高考阅读文本来源的海量化,难度进一步增加,很多文本根本无法做到即看即懂,需要反复思考才能正确理解。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理解文本才叫出色的阅读能力。一般做一篇阅读理解不超过15分钟。

  任何学科都是需要不断地总结方法、理论,技巧与规律的,语文当然也不例外——阅读理解需要科学刷题、技巧性训练。毕竟,应试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

  做题不在多而在精,每做一道题都要把它弄懂、弄透,让每道题都有价值,做完每道题都有相应的收获。通过训练,让我们能够熟悉不同的考点与考法、不同的设问方式与考察形式。集中领域、集中做题、集中归纳,就会帮助你形成做题思维,是你自己的思维模型。

  这个知识点,你集中做了20到题,你知道了所有出题的可能性,这就叫集中,这就叫训练。

  朗读:每天20分钟

  每天20分钟,坚持下去,你会看到变化。

  每日朗读的目的:形成习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不是培养播音员、主持人、朗诵家。语感所包括的内容,要比朗诵包括的内容要多得多。

  

  央视节目:《朗读者》

  朗诵重在“音调”,语感重在“思维”。不是让孩子像朗诵家一样去进行呼吸、共鸣、表达等等属于“发音”技巧层面的训练。

  家长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要把握好,我们的目的是培养语感,不是让孩子摇头晃脑的去学发音、共鸣,去学技巧

  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孩子不愿意朗读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也没法回答。就跟孩子不爱吃青菜一样,家长想办法吧。学习中,哪儿有那么多资本去谈论“不愿意”?

  如果你真正了解的朗读的目的和意义,你就会发现,朗读,不是默读、不是听读、不是阅读,朗读就是朗读,谁也无法取代谁。

  我带着娃从1年级开始,每天早晨或晚上朗读20分钟,到现在,她是准初三生了,每天也依然坚持朗读,已经形成习惯了。

  文言文的朗读材料有很多,陈琴的、海淀小红书、古文观止等等,都可以。

  

  《古文观止》

  现代文素材怎么选呢?

  选择朗读材料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韵律感、节奏感特别强的。

  比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儿歌、唐诗等等,适合学龄前和小低年级。

  

  《声律启蒙》

  二是文章结构工整、逻辑推理清晰的。

  比如,我们的《朗读手册》里选的文章。

  

  《朗读手册》

  三是情感表达色彩浓烈的。

  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等等。

  小低年级的朗读材料,可以从冰心、金波等等作家作品或者简短的童话/散文、简单的诗歌中选择。

  

  《金波作品精选》

  一句话,就是文字的优雅和情感的真挚并存。

  朗读材料尽量选择独立的文章,中长篇小说显然不适合朗读。

  正常语速情况下,每日朗读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为宜。可以是1篇现代文+1篇文言文+1首古诗词,如果一篇文章篇幅过长,可以分解成几部分,每天读一部分。读到滚瓜烂熟,换下一篇。一般就是每天读3遍,读5-7天左右,这个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没必要完全按照这个标准,要灵活调整。

  如果孩子刚开始朗读的时候磕磕巴巴、丢字漏字,当时不要纠正、不要打断。先让孩子读下来,然后,家长和孩子需要把读错、漏字的地方标记出来,哪儿多了,重点反复读几遍,让孩子重点注意,下次朗读的时候要改正。

  好了,再总结一下,暑假期间容易出成绩的几个点:

  数学:练计算

  英语:背单词

  语文:练字、文言文、阅读理解、朗读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