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餐”引发的反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中,吴堡县的党校在公众眼中饱受争议,关于它所推行的"清廉餐"和其常务副校长的停职问题成为了热议的焦点。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两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来自基层的我,也将分享我的观点。

  首先,关于“清廉餐”的问题,我认为,这一措施其实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廉政教育形式。这种通过对食堂菜品重新命名,进而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中引导廉政文化教育的方式,体现了一种形式感。形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样的教育。并非像某些舆论所批评的形式主义,而是通过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教育我们对廉政的理解和接受。这并不是一个巧立名目的手段,更没有掩盖任何真实的大吃大喝,只不过是一种智慧和文化的表达。何乐而不为呢?又不会导致任何经济上的损失。

  

  我们总是强调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仅仅通过传统的思想灌输,放警示片,建立廉政文化墙等方式,可能还不足以达到教育的效果。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对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为了解决官员“躺平”问题,各地都在实施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清廉餐"无疑就是一种创新。然而我们来谈谈对党校常务副校长停职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种因应舆情而对其进行停职的做法,实际上缺乏必要的担当精神,也有官僚主义的嫌疑。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就立刻免职,这种做法是否会让一些官员开始畏惧工作,甚至选择“躺平”呢?或许这种可能性并不小。事实上,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我们期待公职人员积极工作,却又在无意间为“躺平”提供了土壤。这种状况下,也有一部分网友对于"清廉餐"持有肯定态度,而且反对对公职人员的处理方式。这些网友并不是网络水军,而是一些冷静思考、接地气的人。

  

  这件事带给我们的忠告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清廉餐”的实践来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当我们在谈论廉政文化建设时,往往更注重理论学习和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其实际效果和创新手段。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的方式并不一定要局限于传统模式,而应该更加开放和创新。以生活化的形式,将廉政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典型的实例来教育人们,也能让大家更深入、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廉政理念。

  

  最后对于党校常务副校长停职的处理方式,我们需要深思公职人员应对舆论的态度和方法。在当前自媒体时代,舆论对于公职人员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如何正确处理舆论,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职责,都是公职人员需要去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舆论的压力而轻易地对公职人员进行处理,这不仅会引发公职人员的畏惧,还可能无意间为“躺平”提供土壤。我们需要慎重对待舆论,对待公职人员的行为,以免走向另一个极端。综上所述,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忠告就是,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积极寻求创新,以更有效地教育人们;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舆论,理智处理公职人员的行为,避免走向极端。这些都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