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一件事坚持了40年,还鼓励女儿与自己并肩同行……

  辽宁省锦州市萧军纪念馆原馆长宋力军,坚持“萧军研究”长达40年,鼓励女儿与自己并肩同行,共同创作多篇研究萧军的文章和长篇传记文学《萧军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电影《黄金时代》里,革命作家萧军和萧红在洪水中相识,不仅揭开了二人交往的序幕,更促成了《八月的乡村》《第三代》等革命文学作品的诞生。

  而在银幕之外,有一对母女将萧军的生平事迹整理集结成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革命作家形象。

  宋力军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坚持从事“萧军研究”(摄影/刘晶华)

  著述,衣带渐宽终不悔

  《萧军传》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革命作家形象(摄影/刘晶华)

  打开宋力军和女儿闫鹏共同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萧军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萧军年轻时的照片,睿智的眼神、刚毅的脸庞,英气逼人。

  全书共10章35.7万字,采用章回体写法,从萧军80年的人生中巧妙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成长的典型事迹,细致描绘,脉络清晰,主次分明。

  时间回到2019年元旦,闫鹏看到母亲宋力军经常翻阅《萧军全集》,就说:“妈,要不咱们给萧姥爷写本书吧!”

  “行啊!还是老办法,我打坯子、你磨光!”宋力军摘下近视眼镜,母女相视一笑。

  “打坯子”和“磨光”是母女间特殊的合作方式,由宋力军负责史实查证和初稿创作,闫鹏负责字词推敲和文字润色。而文章的谋篇布局,则事先共同研究商定。

  创作的初心是刹那间形成的,而艰辛却伴随了整个创作过程。

  在已有的萧军研究作品基础上,宋力军通读了《萧军传》《萧军评传》《萧军年谱》,以及大型萧军学术研讨会和报刊上的研讨文章100余篇。

  她从中发现,这些作品在时间、地点、对话、具体情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差异,于是仔细梳理出来,以萧军回忆录、《萧军全集》为主,一一求证,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实在无法查证的,就打电话向萧军的二女儿、二女婿萧耘和王建中夫妇求证,创作过程中,这样的电话打了100多个。

  患有颈椎病、耳石症、干眼症等疾病的宋力军,常常戴着颈椎治疗仪坚持创作,一写就是一整夜。

  每当在电脑上写完一章,她就发给闫鹏,在女儿修改审定后,她再进入下一章的创作。而闫鹏往往是在夜深人静时,潜心完成“磨光”任务,一有节假日,就帮助不太熟悉电脑的母亲整理文稿。

  “在重读萧老作品、查实各种史料文献时,心情总是感慨万千,尤其对萧老的敬仰之情更加强烈,竟无法释怀……”

  宋力军和闫鹏母女二人坦言,写这部传记,就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进一步了解萧军,体会革命先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让革命薪火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结缘,一片冰心在玉壶

  宋力军和闫鹏并肩同行,创作《萧军传》(摄影/曾俊程)

  “捧在手上的这本沉甸甸的大书,是宋力军、闫鹏母女经年费时联袂合作撰写成的——母亲负责史实查证和初稿创作,女儿负责字词推敲、文字润色和配图。

  两人的合作严丝合缝、珠联璧合……”在《萧军传》这本书的后面,收录的《读后记》,对这本以相关文献、档案和历史资料为辅,充分反映萧军传奇事迹和坎坷经历的传记给予充分肯定。而这背后,是宋力军、闫鹏母女同萧军一家建立起的深厚友谊。

  1980年4月,党中央为萧军作出了政治结论,确认了他革命作家的身份和地位。

  当锦县(今凌海市)图书馆馆长宋力军得知萧军原是锦县沈家台镇大碾村人时,立即想到,公共图书馆有搜集、保存地方文献的任务,而当地作家的作品是地方文献收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和同事们认真研究后,宋力军代表全馆给在北京工作的萧军写了一封信,请他提供作品细目,以便开展搜集工作。

  1983年9月24日,辽宁省萧军创作学术讨论会在锦县举行,76岁的萧军踏上故土。

  在大会开幕式上,第一项议程就是萧军郑重地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包括各种版本的《八月的乡村》赠给家乡图书馆。当宋力军代表图书馆接过这些不同版本的著作时,全场掌声雷动。

  11月10日,宋力军起草了《锦县图书馆关于筹建萧军资料特藏室的请示》,呈送上级部门。

  为争取资金,宋力军带着县政府给省、市相关部门的请示文件和给图书馆建楼拨款的文件四处奔波,寻求支持和帮助。

  “当时我们的出差补助每天只有0.6元,为了省钱,我带着家里煮的咸鸭蛋和半斤咸虾皮,坐一夜硬座火车,早晨5点多到了北京。”

  一年夏天,宋力军下火车时正逢大雨,刚挤上公交车,她脚上塑料凉鞋的鞋带却断了,正巧兜里带有一方手帕,她剪下一条当做小绳,把凉鞋系上,就穿着这样一双凉鞋走进了原文化部图书馆司。

  “到了办公室门口,开始我没敢进屋,淋了一身的雨水从头到脚往下滴,淌了一地……”谈起筹建资料馆的事,宋力军的笑容掩盖了艰辛,在一年的时间里,光北京她就跑了6趟。

  1986年4月26日,宋力军与萧军在锦县招待所合影

  1986年中秋节,大凌河畔云澄水碧,金菊绽放。在萧军和家人的见证下,锦县图书馆暨萧军资料室终于落成,成为我国第一个在世作家资料室。

  1988年,萧军资料室独立建制为“锦县萧军资料馆”,宋力军任首任馆长,在萧军逝世后,资料馆更名为“萧军纪念馆”。

  传承,红色精神放光芒

  在公众眼里,萧军是著名革命作家,而在闫鹏心里,他是和蔼可亲的“萧姥爷”。

  1983年9月,萧军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家乡。看到大人们争抢着和萧老合影,7岁的闫鹏挣脱了妈妈的手,跑到萧军面前深深施礼,“萧姥爷,我叫闫鹏,我想和您照张相行吗?”

  萧军乐呵呵地答应:“那太好了,等一下我们就照。”萧军让小姑娘站在自己和夫人中间,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回到县招待所,萧军仔细地询问闫鹏,“上几年级了?功课怎么样?爱好什么?”

  闫鹏一一做了回答,萧军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我们小时候不像你们现在这么幸福。你们可得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为革命事业多作贡献啊!”

  听了这语重心长的话,小闫鹏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说:“萧姥爷,您放心,我绝不辜负您的期望。”萧军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好孩子,有志气。”

  6次赴京,每当赶上寒暑假,宋力军只能把女儿带在身边。在京期间,闫鹏得到萧军夫妇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成为她的“保姆”。

  白天,宋力军要出门请示工作,两位老人坚持要把小闫鹏留在家里。

  萧军对宋力军说:“你去机关办事,不要带着孩子。一是显得对人家不够尊敬,二是孩子容易跑丢了,这么大的北京,你上哪儿找去?”

  萧军夫人王德芬接着说:“你办公事的时候,就把孩子交给我俩,我们看孩子!”

  担心小闫鹏寂寞,萧军亲手给她做了一个冰车,带着她去后海滑冰,不仅指导她怎么滑,还鼓励她要做个坚强的人,自己摔倒要自己爬起来……萧军一直陪着她,让她玩个尽兴。

  回到屋里,王德芬给她讲童话故事,当她困了,就给她盖好被子,坐在床边守候着,直到看她进入甜甜的梦乡。

  革命作家的高风亮节,尤其是“要好好学习,为国家作贡献,为家乡争光”的教诲,成为闫鹏终生的座右铭,不断激励着她。

  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每每回想起萧老的事迹,闫鹏的心中总是充满力量。从小就酷爱文学的闫鹏,从12岁开始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在读初三那年,闫鹏凭《萧军爷爷墓前》一文,获得全国第七次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7年,萧军百岁诞辰,母女合写了《人品文章标青史 百岁诞辰悼萧军》等19篇文章,在《锦州日报》连载。母女合写的一些研究萧军的文章,也被《作家生活报》《锦州晚报》等刊载。

  如今,矗立凌河公园、占地810平方米的萧军墓地和端庄宏伟的萧军纪念馆,已经成为辽沈大地凌海市区的一处重要景观,并作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每逢清明节或萧军的忌辰,总有一束束鲜花敬献在萧军塑像前。看到卡片上稚嫩的笔迹:“萧爷爷,我们来看您!”宋力军和闫鹏笑得很欣慰。

  排版:李煜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妇女》

  1、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 2-40,全年12期24册,总价192元。

  2、手机订阅。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3、微信订阅。微信“我”→“服务”→“城市服务”→“办事大厅”→“便民服务”→“中国邮政报刊订阅”→“订阅首页”中国邮政-微商城,搜索“中国妇女”即可订阅。

  4、电话邮件订阅。与中国妇女杂志社出版发行部联系订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电话:010-65126980、65125075

  邮箱:65126980@163.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