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则学》英文版发布,这本浙江人主编的著作将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潮新闻 记者 沈爱群

  8月18日下午,《中医治则学》英文版新书在北京发布。

  《中医治则学》英文版

  潮新闻记者在新书发布会现场看到,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的顶尖专家学者齐刷刷出席,可见大家对这部专著的重视。

  发布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中医治则学》英文版的出版,将极大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浙江人可以骄傲,这本如此受到重视与推崇的著作是咱浙江老乡周超凡主编的。

  周超凡

  周超凡,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毕生致力于将传统中医发扬光大。因为在中医基础理论界的卓越贡献,他曾连续4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连续30年(6届)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特别顾问,历任多届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师,享受终身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医治则学》,到底讲了些什么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我国中医理论界,《中医治则学》中文版自1997年9月出版至今已重印5次,成了一本畅销书。

  “中医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中医治则学’是一门关于疾病治疗原则、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理论概括,包括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这三个部分。”周超凡告诉潮新闻记者。

  新书发布会现场

  据了解,《中医治则学》不仅是第一部关于中医治则学学科的专著,也是中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部特色教材。它上承《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学科,下启《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临床学科,是联结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杨金生表示,中医治则学研究,不仅对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医临床也具有现实意义。“中医治疗原则是一名中医师必须具备的临床治疗思想,没有清晰明了的治疗思路,临床行为就会趋于混乱。”杨金生说,“只有明晰了中医基本的治疗原则,并能从实践中得以修正与补充,才能进一步优化中医师的诊疗流程,有效精准地进行临床治疗。”

  “我认为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就是治疗观念的转变,即治则的转变。这充分说明治则是治病的关键所在,中医从医者必须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周超凡说,“因为‘治则’是通用的,药物知识也是通用的,然后就是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活学活用了。”

  《中医治则学》英文版

  6年,一本中医畅销书如何出炉

  1936年,周超凡出生于浙江平阳中医世家。自1963年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以来,他先后从事中药药理研究23年、医理研究24年。

  他先后主编《国家基本药物实用指南》等专著,参编《全国中草药汇编》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几十年来,他还以研究“中医治则学”著称,编写出版《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中医治则学》等多部著作,2010年荣获“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周老一直坚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门诊相结合,在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为中医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璐琦说,“他不仅是一个中医学家,还是一个中药学家。他讲究药物原理,对很多用药讲得非常透彻,并且与时俱进,就连最新的药理成果都能在他的方子里得以体现。”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1985年周超凡率领团队,把我国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3000多部历代医书,从汉朝到清朝,都翻了一遍;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书籍300多部,从而慢慢将中医治则学系统地整理了出来,编写出版了《中医治则学》等专著。

  新书发布会现场

  此事前所未有,期间他们团队经历的困难,周超凡至今历历在目。

  “这3000多部历代医书,从东汉到清朝,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为什么只挑选出有价值的300多部呢?因为这些医书有不同的版本。”他说,“为了完成这项极其繁复的工作,我们克服了手段落后(没有电脑,全靠人工)、人才缺乏、资金匮乏这三重困难,而且还自筹资金召开了7次全国有关中医治则的研讨会,圆满完成了任务。”

  那时候没有电脑,他们都是通过做卡片,一张张精心整理出来的。比如“阴阳”做几十张,“五行”做几十张……花了整整6年时间。“这两本书非常独特,市面上一直没有类同的,属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深受欢迎。”周超凡告诉潮新闻记者。

  当时他率领的团队共8人。除了他一个是副研究员以外,基本以中级职称为主,还有初级职称的。有些医书北京查不到,他们团队还开了介绍信,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查。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那时他们住在东直门中国中医科学大院内,光靠上班时间是不够的。“那时下了班,电梯就关了。我晚上和节假日去加班,那是没有电梯的,得爬楼梯;加完班,再走楼梯下来。就这样坚持了6年。”他说。

  新书发布会现场

  《中医治则学》英文版的意义

  作为周超凡的多年好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兼首席专家卢祥之表示:中医药“出海”任重道远。

  因为在欧美发达国家主流医学体系中,中医的声音很薄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1973年内华达州成为美国第一个承认针灸、草药和其他中医疗法合法化的州,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针灸已纳入美国部分地区劳工受伤医疗保险制度,为中医地位和话语体系加强奠定了基础。中医也就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视野。但欧美发达国家,仍把中医归纳为“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在美国也有学者叫“替代疗法”或“补充疗法”。

  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还谈到:我国向外介绍中医工作,其实开展得很早。两晋、南北朝,是中医药典籍海外传播正式开始的阶段。中医典籍在朝鲜的传播要早于在日本的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东晋时期),中国僧侣们前往朝鲜,一边传教,一边施疗。随后,葛洪《肘后方》、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等相继传入朝鲜。

  在隋唐时期,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开始兴盛起来;宋金元时期,中医药典籍的传播呈加速之势;明代至清代中期,延续了此前的发展趋势。

  但集中力量将中医著作译成外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1995年以后出版的英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俄文版中医著作,大都集中在经典著作,比如《内难》和历史名著《本草纲目》等。后来,出版了部分教材,尤其以针灸领域为主。

  “但遍检当今医坛,中医治疗学,临床经验总结和梳理性的著作,确实不多。”卢祥之表示。

  这里面,如何精准翻译是个大难题。“海外传播不仅仅是一个翻译问题,更是一个跨文化领域传播的问题。”卢祥之说。

  他还表示:中医著作译成外文,英文也好,德文也好,对应语十分缺乏。由于中医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所以中医学中最常见的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他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例如“阴阳”“五行”“精气”“气”“命门”“三焦”等等中医概念,在英语中根本没有相应的说法,英语翻译起来难度很大;所以翻译者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解释。由于缺乏对应语,也为译意的尽情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每一位译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语境作出“合情合理”或能“自圆其说”的翻译。

  新书发布会现场

  好消息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陆续制定颁布了20余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这对推广中医、中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形成利好。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医治则学》(英文版)的正式出版,对于推进传统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第一,有利于新时期中医药海外话语体系的构建。通过加深海外中医学者、中医爱好者对中医治则的整体认知,扩大全球共识,继而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推广与应用的全球舆论环境。

  第二,中医治则学作为上承诊断、下启治法的理论“枢纽”,是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桥梁,《中医治则学》(英文版)的出版可以带动和推进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相关理论的整理与翻译工作,进而促进整个中医药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推动“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号召走深走实。

  第三,《中医治则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部特色教材,将其翻译为英文版,不仅能促进中医药知识在海外的传播,还对中医药海外教育教学具有协调作用。可以推动中医学海外教育相关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推动中医药理论在创新发展中得以普及兴旺。

  据悉,《中医治则学》英文版新书推广,准备从“一带一路”切入,而后走向全世界。

  目前,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了32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在国内建设了32个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