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铸魂育人“大先生”的山大探索

  [摘 要]推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呼唤新时代铸魂育人“大先生”。山东大学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用好“金钥匙”、打造“新高地”、涵养“好生态”,积极探索铸魂育人“大先生”培养路径,着力培养信仰良师、学问良师、道德良师,奋力开创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大先生”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立德树人;大先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强教必先强师”“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对新时代新征程上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殷切期望,为高校培养“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铸魂育人“大先生”提供根本遵循。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必须牢牢把握主题教育重大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着力引导、支持、激励、保障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做信仰良师、学问良师、道德良师,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有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师何为”这一时代课题。

  用好“金钥匙”,着力培育信仰良师

  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是“大先生”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此前,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把理想信念摆在首要位置,将其作为好老师的首要条件,“大先生”的根本。广大教师只有在理想信念这个根本问题上坚定、执着,才会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项重大使命中清醒、坚定,才能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坚持铸魂补钙,打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带头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山东大学紧抓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大契机,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从感悟思想伟力中充分汇聚教师队伍建设强大正向能量,全面加强教师思想引领,引导广大教师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一方面,发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和“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常态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创新“一位班子成员领学,认领一个问题,聚焦一个专题,制定一个方案,破解一个难题”的“五个一”学习模式,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金钥匙”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问题树”思维方法,系统高效开展六个重点方向的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同题共研”,大力推动主题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培育铸魂育人“大先生”、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扎实成效。另一方面,深化全员政治理论学习,设计和细化各群体学习内容与安排,引导广大教师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整理形成257篇近55万字的《学习体会汇编》。

  坚持强基固本,夯实组织保证。织密组织体系是坚定“大先生”理想信念、铸魂育人的重要基础。打造特色模式,成立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着力破解党建和中心工作“两张皮”难题,探索形成在改革发展中发挥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员“四个作用”的特色党建模式。抓好示范引领,培育材料学院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岩土中心党支部等国家和省级标杆学院、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8个。创新组织设置,成立学生工作党委,推动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深度融合;将党组织设置与学科建设一体设计,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等设置教师党支部,促进党建、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建强战斗堡垒,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在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意见,优化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对于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学术骨干、青年教师,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可不受时间限制,直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以文化人。12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山东大学涌现出闻一多、王淦昌、臧克家等一批有信仰、勇拼搏、敢牺牲的“大先生”,积淀形成了融“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于一体的“山大基因”。学校坚持将“红色血脉”“山大基因”作为熔铸新时代“大先生”的重要底色,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彰显红色校史资源中蕴藏的育人导向、示范和激励功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渠道,善用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全体教师普及讲等方式,引领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理想信念,自觉投身铸魂育人。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普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的思想共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砥砺慎思、提携后辈”的艾兴院士、毕生践行“学科社、信科社、干科社”信仰的赵明义先生等一批坚守初心、明道信道的“大先生”,为广大青年教师树立了典型标杆。一批以“党建强”促“发展强”的典型学院,将党建与“一流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全方位多维度涵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为培养新时代“大先生”提供了成长沃土。

  建设“新高地”,着力培育学问良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新时代“大先生”必须在学术上具有顶尖水平,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

  坚持党管人才,打造一流队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山东大学始终把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龙头工作来抓,结合主题教育开展,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战略高度,深入探索教师队伍成长规律,持续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积极营造人人竞相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生态,形成了推动人才强校战略提档升级的新思路新举措。谋划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设立拔尖人才培养首席教授制,聘请两院院士、文科讲席教授、国际顶尖学者等学术大师担任拔尖人才培养首席教授,给予充分培养自主权,领衔开展多样化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健全杰出人才体系,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领军人才倍增计划”“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建立在重大科研项目实施主战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第一线省校联合培育机制。构建青年教师全链条成长发展路径,有意识、有计划地发现、培养国家急需紧缺、具备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后备人才,充实“大先生”后备力量。深耕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制定出台“1+N”教职工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全员成长发展机制。分批次组织开展红色教育培训,设立“科学家精神”工作坊、海外教育教学方法研修班等项目,遴选有潜质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不断提高传授“大学问”的育人本领。深入推进评价制度改革,着眼破除“五唯”,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制度化确立人才培养在聘期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体系中的权重和目标任务。做好教学业绩、教研成果在评价标准中的认定使用,强化绩效工资改革对教师育人的激励和支持。

  坚持服务国家,践行使命担当。培养新时代铸魂育人“大先生”,要塑造“扎实学识”,更加注重引导广大教师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努力成为学术造诣高深、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大先生”。山东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根本目标,主动强化与国家战略任务的对接,大力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效引导广大教师在国家需求中找准自身的价值坐标,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在“两个先行先试”上当示范、做表率。一方面,引导教师做好破解“卡脖子”难题、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学问”。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聚焦免疫调控、力学、空间物理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瞄准集成电路、临床医学与健康、地下工程、高端晶体材料等国家战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以若干“大先生”为中心的人才聚落,打造“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助力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做好服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大学问”。聚焦“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以及“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焦家遗址发掘保护”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引领集聚作用,完善人文社科领域科研组织模式,做大做强高端平台和创新团队,加快造就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

  进入新时代以来,山东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问良师”,高层次人才数量连续翻番,形成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优势,取得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及“非线性期望”等一批自然科学原创性成果,突破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预报与治理等一批工程技术难关,全面提升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贡献度。

  涵养“好生态”,着力培育道德良师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不能止步于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应当力求成为学问与品行“双高”的“大先生”,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山东大学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高位引领与筑牢底线相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激励广大教师争做青年学生的“道德良师”,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高位引领上,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牵头部门协同推动、学院具体落实、教师党支部一线支撑的党政齐抓共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加强委员会25个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双一流”建设一同谋划、一起部署,着力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典型选树,构建逐级引领、体现贡献的教师荣誉体系,积极开展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楷模、先进集体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精心组织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年均集中表彰先进人物100余人次、先进单位20余个。将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师德师风建设月,推出“光荣的使命”系列报道、《百微山大》系列视频,设立“荣誉墙”在一校三地巡展,全方位展现对荣誉获得者的推崇和褒奖。抓实日常教育,制定师德专题教育方案和加强学风建设工作方案,开展以“学回信、强责任、见行动”为主题的“师德大讲堂”系列活动,通过红色教育、主题党日、联学联建,在实践教育中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在筑牢底线上,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山东大学新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综合考察工作办法(修订)》《山东大学关于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用、教师资格认定、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科研和人才项目申报、导师遴选、评优奖励的第一要求。强化师德督导,畅通师德失范行为举报渠道,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组织实施“树师德 正师风”专项检查,开展师德师风问题自查,建立师德失信档案,对师德违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对教师出现师德失范现象、履责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依纪依规问责。加大调研力度,深入了解教师思想状况,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近3年来教职工参与调研人数达2.1万余人次,形成8.7万余字调研报告,切实提高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警示教育,明确师德负面清单,规范调查处理程序,建立分级通报制度,根据教育部公布和社会报道等情况,跟进做好警示教育,及时更新警示教育案例库,通过鲜活的警示案例,不断巩固和增强各单位、全体教职医务员工的底线意识。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校上下凝聚起团结奋斗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昂扬精神状态和浓厚干事氛围,持续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秦静,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承恩,山东大学援鄂医疗队等先进人物和集体,树立了山大育人队伍的良好形象。

  “大先生”是信仰良师、学问良师、道德良师。培养新时代铸魂育人“大先生”就是要培养三方面的统一者。山东大学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教师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和学术兴校战略,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健全成长发展体系,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造就更多铸魂育人“大先生”,努力在“两个先行先试”上当示范、做表率,为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郭新立: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