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移风易俗“小举措” 助推乡风“大文明”

    【原标题】靖西:移风易俗“小举措” 助推乡风“大文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以来,靖西市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主要抓手,落实四项“小举措”,培育乡风“大文明”,引导广大群众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助力乡村振兴。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用好用活现有公共资源,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实现党的建设、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等融合发展、同频共振。如今,该市29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已成为学习传播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今年以来,利用春节、清明节、“壮族三月三”、学雷锋活动月等,开展文化体育、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祭祀、防火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传播文明理念树立文明新风。该市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参与活动的志愿者3万余人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平台,精心策划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化学习等实践活动200多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让文明新风浸润乡土、深入人心。

    “小村规”撬动“大治理”。不断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村民自治,把村规民约作为提升乡风文明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倡导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各村在修订村规民约过程中,对红白事、赡养抚养等习俗风尚进行约定。同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工作机制,将移风易俗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和红白事服务标准,明确红白事办理要求和流程。以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全面铺开、注重提升的方式,拟定湖润镇峒巴村、地州镇罗隆村、新甲乡庞凌村、安德镇其乐村作为2023年移风易俗示范村。通过这一系列务实举措,村民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得到有效遏制,以“小切口、硬举措”逐步破除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乡风民风焕然一新。

    “小典型”传递“大能量”。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健全机制规范评选,丰富载体广泛宣传,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学习先进典型、崇尚先进典型、争当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发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他们带动全体村民向善向上、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发家致富,为乡风文明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深化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荐湖润镇、化峒镇八德村、湖润镇新灵村、渠洋镇怀书村为自治区第十八批文明村镇,推荐安德镇、岳圩镇汉邦村、龙邦镇护龙村、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靖西市人民法院、靖西市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为百色市第十批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推荐黄胤祺家庭、谭惠娜家庭、张苡宁家庭为第三届百色市文明家庭。

    “小戏曲”传播“大文化”。该市精心筹备组织开展了“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乐享戏曲“大餐”,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该市共133支文艺队,以“送戏下乡”活动为载体,将惠农惠民政策、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等内容进行轮番表演,让老百姓在看戏中领会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截至目前,该市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50余场次,惠及群众30万余人。同时,在靖西中山公园搭起百姓舞台,每逢传统街天,都有“群众舞台 街天有戏”文艺演出活动,打造出一台台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小小舞台演绎大文明。(骆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