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两年打造最特别思政课堂,她让武汉与边疆学生跨越山海结缘

  8月的新疆博乐市已有了凉爽的秋意,博乐市第一小学的教室里却洋溢着火热的研讨学习氛围。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携专家、教师跨越4000公里,和博乐市第一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组共同备课,探讨研究答疑,帮助博乐市第一小学的老师们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两年多来,武昌实验小学和博乐市第一小学开展活动22场,师生、家庭互动达到2000多人次。博乐当地教育局负责人感慨:“武昌实验小学用武汉教育的优质资源帮扶解决博乐教育的实际困惑,真正实现博乐市第一小学有所呼,武昌实验小学有所应。”

  不为人知的是,两校结缘,起源于武昌实验小学教师陈晴的援疆之行。陈晴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支教已经2年,促成了武昌实验小学和博乐市第一小学的结对,两校学生不断通过网络和书信沟通交流。陈晴还策划了两校学生同写一封信、同上一堂课、同过一个节等活动,让武汉与博乐边疆的学生们跨越山海“牵起手来”。

  陈晴老师(左)和新疆孩子在一起。

  特别思政课开启别样的友谊之旅

  陈晴是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2021年,她积极响应援疆号召,来到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开启3年的援疆工作。

  作为武昌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陈晴面对博乐市第一小学各民族学生欢喜、渴望的眼神,迅速了解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力争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陈晴利用课前3分钟,让各民族学生进行新闻播报,关注国家事、身边事,讲好中国故事;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歌唱、曲艺、讲故事等形式融入课堂,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她带领各民族学生开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陈晴更是将思政课打造成了两地学生结对的特殊平台。“天山白云、天上白雪,织成洁白的哈达,连着鄂博两地一家亲;长江两岸、黄鹤楼旁,汇成绿色的丝带,承载鄂博两地友谊情……”2021年11月19日上午,武昌实验小学传来高昂的朗诵声,学生们正与博乐市第一小学的学生们“云上”相会,结成好友。

  这场名为“你是我的好朋友”的特别班会课,正是由陈晴带领武昌实验小学与博乐市第一小学共同开展的线上视频活动。两地小学生同诵《鄂博情》,叙说家乡美景、分享家乡美食、欢跳家乡舞蹈。

  一边,热干面和黄鹤楼,武昌实验小学学生把心中的湖北绘制成图画;另一边,烤馕和羊肉串,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的学生们与云上好友分享新疆美食。原本隔山隔水的两地学生,仿若置身于同一个教室,开启了一场别样的友谊之旅。

  “武昌实验小学的小伙伴们,你们好!我是博乐市第一小学五年级7班的穆斯丽麦,是一名维吾尔族姑娘,今天在云端与大家相聚相识,我非常开心!”视频里,穆斯丽麦微笑着与武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打招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陈思瑞用一首诗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大方地向新疆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博乐市第一小学学生柯柏青向武汉同学发出邀请:“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绿地茵茵,牛羊满山,还有热情好客的小伙伴,欢迎大家来新疆做客。”

  活动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两校的学生在《这里是新疆》的歌声中共同舞蹈,以饱满的热情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浓情谊。

  课后,陈思瑞说,同学们感受到了各民族密切交往、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大家的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的学生来到新疆,与博乐一小的学生一起同巡祖国边境线、描界碑、听戍边故事。

  穿针引线策划活动让两地学生牵手同游

  这堂特别的思政课后,在陈晴的努力下,两校学生不断通过网络和书信沟通交流,结成好友。

  陈晴介绍:“维吾尔族的凯热玛和汉族的王玺茜是我促成的第一个结对伙伴,她们通过写信相互认识,通过同过中秋节成为好朋友,通过研学旅行一起登黄鹤楼、携手巡边境描界碑。”

  王玺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老师组织我们两家视频通话,我和凯热玛在微信中互致问候,平时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期末考试的时候互相打气、送祝福。”

  “我们在视频聊天的时候说了,她擅长小提琴,我擅长舞蹈,然后我们约定她教我小提琴,我教她舞蹈。”凯热玛聊起武汉小伙伴也打开了话匣子。

  结对活动为凯热玛打开了一扇窗,让她了解到新疆以外的生活,让她收获了不一样的友谊。后来陈晴陆续帮助新疆博乐的学生与武汉的孩子结对,“听到博乐的学生说,长大了要考武汉的大学!看着孩子越来越自信开朗,我特别开心,我觉得我所做的特别有价值。”

  2022年7月,陈晴带领博乐市第一小学的10名学生不远千里来到武汉,与武昌实验小学学生携手“走读”武汉。

  2023年6月,武昌实验小学的10名学生也来到新疆,与博乐市第一小学的学生同巡祖国边境线、描界碑,听戍边故事。陈晴老师撰写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结对活动方案被博州教育局作为范本,下发给各学校学习。

  陈晴老师和新疆老师们一起教研。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要提升边疆的教育质量,就需要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为此,陈晴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竭尽所能地帮助少数民族教师磨课研课,提高业务能力。

  蒙古族教师特尔格丽是陈晴在博乐市第一小学的第一位徒弟,彼时,特尔格丽只是一位刚任职2年的语文教师,陈晴带着她一起研究教材、课标,反复磨课到深夜。短短一年,特尔格丽快速地成长着,现在已是博乐市道德与法治的兼职教研员,学校的副首席教师。

  为了使博乐年轻老师的业务水平尽快提高,陈晴经常走进他们的课堂,悉心指导,让他们发现自己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并为之提供解决方法。她毫无保留指导学科教师参加学研团研讨课、各级各类比赛,指导青年教师特尔格丽参加道德与法治说课比赛获自治区一等奖,指导蔡凤娟老师参加少先队活动课获自治区三等奖,指导青年教师莫小博、特尔格丽、翟世佳,参加州、市级思政教师赛课分获一、二、三等奖,她在博乐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组做了6场教材教法报告。

  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陈晴坚持每两周开展“行走的力量”系列班主任沙龙活动,通过不同的话题,为班主任搭建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解决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让每一位班主任发光出彩,实现“班班有特色,处处有新意”,让班级特色成为学校的亮点工程。

  陈晴不断推动教育援疆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努力为受援单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援疆期间,她先后荣获新疆博州“优秀援疆教师”“湖北省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湖北省援疆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通讯员李季)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