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这本书治好了我的

  精神内耗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各有其苦。

  童年时恐惧无助,少年时彷徨迷惘,青年时挣扎顿挫,中年时艰难负重,老年时荒疏落寞。

  非经如此历程,不足以谈人生。

  这些苦楚不断积累,内耗着我们的精神。

  与精神内耗斗争,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必修课。

  01

  不卑、不亢、不烦、不惊,

  唯做自己

  钱锺书说:"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钱锺书《论快乐》)

  譬如老苦," 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 "。

  譬如死苦," 死去元知万事空 "。

  譬如爱别离苦,"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

  这些都是人生之大苦。

  我们在生活中摸爬滚打,一边笑对众人,一边独饮苦水。在无数内耗和疲于奔命中,一步步消磨自身。

  很久之后,我们幡然醒悟,最重要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我是自己,而非他人,故我珍惜自己,而不艳羡他人。

  我有其利,也有其弊,故我有所能,也必有所不能。

  我有所取,也有所弃,故而我成为自己,而非他人。

  试问:倘若你内心坚定,而世间却有人笑你、轻你、贱你、厌你,如何自处?

  只是不卑、不亢、不烦、不惊,唯做自己。

  而要真正做自己、做好自己,需要具备人最重要的素养,也正是我们称之为 " 常识 " 的内容。它们大多无法用考卷来衡量,容易被专业教育、应试教育所轻视。

  例如:敬畏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爱与同情的能力,社会化与同理心,容错性与宽容力,沟通与理解力,幽默感与快乐,运动家精神,忍耐与自我约束,遗忘力与钝感力,勇敢,专注力,想象力,奉献、牺牲与利他精神,审美,学习力,领导力,以及信仰的能力,等等。

  在我们的教育中,最需要擦亮的,恰恰是那些被长久遮蔽的常识部分。

  常识,在学校教育之外,却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02

  杜骏飞的一千零一次

  人生辅导课

  许多人都注意到:我们当下的教育,习惯于追求优绩而不及其他。

  中学以学生考上好大学为己任,大学以学生有专业知识为己任。至于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成长是否快乐,思维是否完善,人格是否光明,却被忽视了太多。

  中国式的家长中,有些人习惯于剥夺孩子的自我,使他们慢慢走向抑郁和麻木。当代教育的功利心,与一部分家长的短见交相激荡,建构了许多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等到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甚至工作之后,这些问题纷纷显现。

  这些问题,或许也曾在我们的心中冒出过,在我们的身边露出端倪:

  为什么我会是 " 讨好型人格 "?

  为什么我没有爱好?

  为什么我会有社交恐惧症?

  读书多不等于挣得多,读书 " 无用 "?

  我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我该读研还是直接就业?我需要读博吗?

  从学生到成为社会人,怎么调整心态?

  我该如何在工作中说 " 不 "?

  为什么越长大越难爱上一个人?

  人为什么要结婚?我可以一辈子单身吗?

  ……

  一些决定着我们底层逻辑和元能力的知识,它们本应成为人生常识,用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具有普遍性,有的具有独特性,有的奇怪,有的另类,它们涉及个人、学习、家庭、情感、社会、哲学、文学、科技等多个方面,这些问答被发布在 " 杜课 " 公众号上,已有近一千篇。

  《常识课》正是以这些奇妙问答为蓝本,选编和改写了九十篇精彩文章。这本书它不是时政讨论,不是人物故事,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思想文化,而是一个讲述人生常识的选本。

  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传播学者、社会教育工作者。他从教三十多年,是 " 杜课 "" 杜课堂 " 的创办人,2016 年至今," 杜课 " 公众号致力于人文通识教育,带来了近一千堂课。

  " 在大学从教多年,我真切地了解到:许多人在少年时没有自主的生活,也缺乏对生活的认知,思维曾被伤害,个性曾被湮没,渴求曾被忽略,甚至无从幻想自己的人生。于是在成年后,有人不会思考,有人不会恋爱,有人不知如何面对父母、领导与陌生人,有人惧怕探索与失败,更有无数人日夜焦虑未来。

  如果一种完善的教育环境不会马上降临,那么身为教师,就要自觉地帮助学生养成人生。除了专业授课之外,教师还应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贡献情感、关怀 " 人 ",贡献思想、发展 " 人 "。是的,总还是需要有一些教师,去解答课堂上永不触及的问题,总还是需要有一些课本,能帮助 " 人 " 的生存。"

  03

  试以常识为友,

  一卷治愈人生

  《常识课》,

  一场心灵治愈之旅,一场人生解惑之行。

  告诉我们关于人生、学习、生活、情感、家庭 ……

  身边种种最常见又被忽视的

  ——常识。

  这是一本指点迷航的常识书

  这本书里不止有这些人生金句:

  / 过度敏感是一种社交病。/

  敏感自有好处,但过度敏感的代价是自我的客体化,使人成为依附环境之物,容易把轻响当作雷霆。钝感的人则从容、笃定、坦荡、自信、举重若轻,因定而致慧心。人从敏感回归钝感,是一种逆向培养,有赖于遗忘不快之事、认定目标不气馁等。(选自《常识课 · 钝感》)

  / 一个人可以笨,但是不可以懒。/

  要努力接触社会、体验实践,做足成长的功课。你思想上越放松,越让自己处在 " 放羊 " 状态,对自己的前程越是一种伤害。一定的焦虑是好的,但要摆脱过度的内心焦虑。要注意,用心焦虑只能使你辗转难眠,用手焦虑才会一往无前。(选自《常识课 · 职场新人》)

  / 事业中并无小事,只有未达完美之事。/

  极致是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愉悦的精神体验。同样一件事,有人花五秒钟去做,有人愿意花五十分钟完成,后者就是极致。越是对自己的工作对象有理解,越是对自己的职业使命有理解,就越能沉浸在极致中,越能直达人生体验的巅峰。(选自《常识课 · 极致》)

  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常识书

  这本书里不止有这些关键词:

  这是一本设计精美的陪伴书:

  " 中国最美的书 "" 世界最美的书 " 得主设计

  " 中国最美的书 "" 世界最美的书 " 得主

  朱赢椿

  精心设计内文与封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此刻,试以常识为友,一卷治愈人生。

  来源: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