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插班生,在大一“再高考”
2023年《新闻叙述》课程学员
文字 | 张慧凤
美编 | 张慧凤
指导老师 | 王辰瑶
倒计时、演算纸、迅速消耗的笔芯,在高考已经结束的暑假,这些物品却仍然堆积在王豪的书桌上。虽然高中教材被高等数学、考研英语习题所替代。但,紧张,仍然是这个小房间的主旋律。
已经拿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王豪,身上仍然有“高考生”的烙印。他正在备战插班生考试,为“换大学”马不停蹄地努力着。
为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给高考发挥失常而无缘进入理想大学的学生提供可能的流动途径,上海市自2000年起实施插班生政策,每年5月底统一进行考试,6月中下旬公布录取名单。通过该政策,上海本科大一学生不仅可以跻身名校,且享受的待遇和统招生一样,所以又称其为“第二次高考”。如今有以下14所高校开展招收插班生试点工作。
数据来源:14所施行插班生政策的高校官网信息汇总
读一所985、211,实现学历升级,是无数考插生的梦想,甚至成为他们的一种“刚需”。
01
插班生考试有多难?
How Difficult is the Exam?
除考试时间统一外,插班生考试招收的报名条件、专业、录取名额、考核方式均由试点高校自主决定。据各高校官网数据统计,2022年全上海市录取插班生266名,2021年为260名,录取总人数相对稳定。但随着考插人越来越多,竞争难度加剧,上岸率根据院校、年份等不同,从3%到25%不等。
数据来源:各校官网、考插咨询机构
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争”中,小多是上岸的幸运儿之一。
2020年,省排掉落近千名的河南考生小多在亲戚的介绍下了解到该政策,抱着一线希望报考了上海S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这所大学正是实行插班生制度的试点大学之一。新学校的一切都与小多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所在的分校区位置偏僻,硬件设施老旧,这更坚定了小多参加插班生考试的决心。9月一入学,小多的备考就开始了。由于插班生限报一所高校,综合考虑下,小多将复旦大学定为自己的目标。
高三时,小多每天5:30上早自习,22:30下晚自习,一天学习时间达15个小时。为了抓住仅有的一次“圆梦”机会,她努力将自己的状态向高中靠拢,除上专业课外,基本都泡在图书馆准备“考插”,回到宿舍后也要在楼道背书至12点。大一第二学期更是背水一战,彻底放弃专业课,全身心投入复习当中。
复旦大学插班生招生简章显示,复旦大学文科类考试科目分为英语(200分)和文史哲基础(400分)。英语考试涉及到六级、考研、托福雅思中的单词。题量较大,30道单项选择,6篇阅读理解和2篇完型填空仅仅只有90分钟的答题时间,绝大多数学生根本做不完。2023年复旦考插英语均分仅有69.8分。
为了能在笔试中脱颖而出,英语相对偏弱的小多将八千个单词反复背诵了五六遍,做了30年的六级真题和考研真题,整理出的英语笔记达两百多页。为了更加高效、科学地复习,她还报了专门的“考插”培训班,基础班、强化班和冲刺班全程算下来共花费近一万元。
小多考插时的部分资料。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也许由于考插难度较大、涉及知识庞杂,上岸的插班生们往往在新学校表现亮眼。20多人的专业中,小多目前位列第三,据她介绍她们专业第一也是插班生。除此之外,小多还是院学生会主席、志愿服务队副部长,在学生事务中心负责新媒体宣传、推送等工作。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对于身处焦虑中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插班生无疑是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路径之一。
02
突然抬高的“门槛”
The Suddenly Raised 'Threshold'
向上的通道注定是狭窄的,光环之下更多是遗憾。今年刚结束考插的张晨失败了,但他失败的原因有点“冤”。
过往大多数试点高校,考生只要无不及格科目即可报名。但在2021年12月,上海市教委突然发布通知设置绩点门槛,否则无法通过初审,此时距离插班生考试班不到半年的时间。以张晨报考的华师大为例,满绩点为5分的情况下,报名者绩点至少要达到4.0,这意味着大一每门考试的均分都要达到90分以上。而在张晨就读的的东华大学电信专业里,只有年级前20名才符合报名资格。政策的突变,让绩点只有3.7的张晨直接放弃准备了半年的考插。
此外,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也会面临随时调整的风险。2021年1月底,某著名大学突然宣布文科类专业组,专业课考试被调整为高等数学,让许多报考该校的文科考生措手不及。不管是临时调整目标学校,还是立即备考高等数学,都是巨大的时间成本。
2020年该大学文科类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图源:该校官网
2021年该大学文科类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图源:该校官网
但关卡不止如此,有的高校考试内容还会超纲。报考上海海事大学的杜俊刚好满足绩点要求,通过初审后,却还是因复习不够“全面”,在最后关头败北。“原本大纲里说高等数学只考到微积分二层次,结果还是考到了三层次。”
政策的不稳定,更增加了上岸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看,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是一场赌博,唯有准备更全、选择更智慧者,赢面才更大。
03
命运的齿轮
The Gear of Destiny
2021年6月,王豪考插华东师范大学失败。
本以为是救命稻草的插班生考试,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想考插的这一年,王豪只想用“压抑”两个字形容。因疫情延期的高考,紧接着又是插班生考试,长达两年的高强度学习生活,让王豪身心俱疲,“痛苦地想逼死自己”。上网课、刷题、背书,除了学习,他不知道该做什么才能摆脱“双非”标签带给自己的阴影。得知笔试未通过的一个月里,王豪总是躺在宿舍床上望着天花板默默流泪,“我感觉精神世界一下就倒塌了。”
封闭黯然的日子让王豪燃起复读的想法。大一结束的暑假他不断和父母产生冲突。但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以及知道自己专业排名前三,或许可以通过拿到保研名额去往更好的学校时,王豪才最终打消复读的念头。
回归正常大学生活的王豪,除保持优异的成绩外,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担任上海天文馆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与同学组建哲学社社团,参与互联网+、挑战杯、信息素养等大赛,他的心态逐渐变得放松。尤其是通过重重选拔成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后,王豪看着汇聚于此的世界商品,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我才19岁,我应该去尝试更多有用的、值得挑战的东西。”
王豪大二后的精彩生活碎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尽管考插失败,但备考期间积累的知识基础和培养的自律品质,依然撬动着这些年轻人命运的齿轮。
在中侨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的杜俊正是因为考插认识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三人总是一起规划未来、互相鼓励帮助。目前杜骏正在着手准备初级会计师考试。张晨正在自学Python、C++等计算机语言准备转专业。而王豪在今年夏令营的选拔中,凭借专业第一的成绩和优秀的履历收到了2所985大学的offer。
04
实现教育公平,一直在路上
Realize Educational Equity
插班生政策自2000年起,已经在上海施行20余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报考上海的大学。据估,二十余年间,参与该项考试的学生近十万,其中数千学生获得录取,他们的命运由此被改写。
考插上岸的同学收到的录取通知书 图片来源:小红书分享
二十年间,该制度不断完善。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教务处有专门老师负责插班生学籍调档、学分转换等转学衔接事宜。重复修读的课程如思政、高数、英语、体育等,遵循自愿原则,学生只需提供对应的成绩单、课程大纲,审核过后即可转成对应的学分,并不影响后续保研、交换等流程。2010年以后,上海市教委还给予实施该政策的高校一定的财政支持。
这样一项优化教育资源的成熟政策,为什么至今没有走出上海?
我们在与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沈洋的邮件沟通中得知可能原因有:插班生考试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在没有完善的法制监管下,为防止暗箱操作,保证教育公平,该考试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实行。另外由于上海高校众多且彼此联系密切,相关事宜仅需通过上海市教委审批办理即可,行政成本较低。
除上海外,其他省份也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如浙江曾施行“立交桥”计划——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每年选拔2%以内的优秀二年级本科学生转入浙江大学本部学习,享受公办生待遇。广州施行“专插本”政策,面向专科生提供继续追梦的舞台。山东、重庆、天津等五地施行春季高考制度,对于部分严重偏科的高中生,中专生、职高生来说,是上省内院校一个理想的途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从本质上说,插班生制度就是转学制度。”
但无论是考插成功还是失败,我们看到,“逆天改命”,从来不止一种标准答案。
山东省春季高考。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如何让人生跨上更好的台阶,国家的探索和个人的努力,都一直在路上。
文中受访者王豪、小多、张晨、杜俊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