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河南探索

  文 文瑞

  2022年,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524.1亿元,同比增长4.4%,进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第1位。作为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河南省自2012年起外贸总量已连续11年位居中部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陆开放“高地”。曾经的内陆腹地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开放前沿,未来又将如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河南的探索经验对于我国推动构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打造开放高地的实践经验

  2010-2021年,河南外贸进出口总额从713亿元增长至8208亿元,10年间,外贸规模涨了10倍多。仔细梳理可以发现,河南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于,从打好开放产业基础、畅通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和优化开放环境四个层面走出了一条内陆大省开放带动的新路子。

  1.打好开放基础

  加工贸易塑造开放新优势。河南的对外开放是我国内陆地区寻求向外发展的一种成功探索,它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有着类似之处,例如都是依托加工贸易形成对外贸易的绝对优势。从2010年富士康正式落户郑州到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获批,河南从此驶入了对外开放发展的快车道。富士康由最初的加工生产苹果手机进而引致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乃至助力郑州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加工贸易为河南对外开放培育了新的出口优势和增长点。从贸易方式看,2022年,河南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5113.3亿元,增长0.7%,占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0%。从一个“苹果”(生产苹果手机)到“果链”(手机配套产业链)再至“果园”(信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化发展为河南对外开放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2.畅通开放通道

  “四路协同”打造开放新通道。河南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新时期,随着四条丝绸之路、米字形高铁的持续完善,这种链接内外的交通优势得到不断强化和重塑。开放通道建设方面,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统筹推进空中、陆上、网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走越稳。其中,空中丝绸之路缘起于“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形成的“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陆上丝绸之路以中欧班列(郑州)为引领,郑州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辐射力持续增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依托铁海联运与内河航运,架起内陆腹地多式联运出海新通道;网上丝绸之路则是以跨境电商为主要依托,持续推进改革创新,首创的“1210网购保税进口模式”获得全国复制推广,建设成立了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使交通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了开放优势。

  3.搭建开放平台

  五区联动构建开放新支撑。从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获批以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密集落地河南,战略组合聚焦改革、开放和创新等领域,为河南对外开放发展集聚起强大的政策利好。“五区”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区域、河南省辖市中几大重点城市为主要节点,在空间上高度复合,在目标上高度耦合,在主题上高度契合,五区联动共同构建起了河南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新格局。“五区”联动表面是实现了“1+1”的物理联动、区域联动,其本质是通过开放政策叠加、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体系共建等推进了改革、开放、创新的联动协同,以改革释放开放潜力,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开放能力,进一步拓展了河南开放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了新时代河南开放发展的新优势。

  4.优化开放环境

  制度创新激发开放新活力。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开放环境和营商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短板。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是河南对外开放中的重中之重。自贸区是河南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开放环境的实施主体。自2017年挂牌运行以来,河南自贸区先后印发了管理试行办法、建设实施方案、重大改革专项总体方案以及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方案。根据河南省商务厅2022年发布的自贸区5周年建设成就相关数据显示,河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60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创新构建了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等五大服务体系,累计形成479项改革创新成果,商事制度改革、跨境电商、多式联运、商品期货等领域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4项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推广,80项成果在全省推广。体制机制和改革创新所带来的营商环境优化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

  进一步高水平开放的未来方向

  河南在我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实践中成效突出,但同时也面临产品产业结构单一、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改革创新缓慢等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广大内陆地区进一步实施高水平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我国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征程中,河南要着重弥补发展短板、拓展开放空间、积极探索推进实施制度型开放的新路子。

  第一,从开放领域来看,要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作为典型的内陆经济大省,相比货物贸易,河南服务贸易总量规模极小。2021年,河南服务贸易总额为394.04亿元,在GDP中所占比重仅为0.67%,服务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微弱,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同时,服务贸易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极大拓展了服务业的可贸易范围,河南要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自身在文旅、文创、文化产业以及中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提升现代服务业出口能力,不断推动文化贸易、中医药贸易等服务贸易优势领域的发展壮大,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为河南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动能。谋划建设我国内陆地区首个数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推动跨境贸易向跨境经济、交通枢纽向枢纽经济转变。

  第二,从开放空间来看,要主动对接融入RCEP。

  RCEP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经贸领域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中小企业等方面确定了较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河南作为发展中的内陆大省,要积极对接融入RCEP贸易协定,不断提升贸易开放能级,拓展双方合作空间。一是河南应积极参与RCEP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利用RCEP背对背原产地规则,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扩大河南农机制造、汽车制造、电气制造、盾构制造、食品制造等大宗商品出口规模。二是加强河南与RCEP成员国多个优势产业的合作。河南与东盟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制造业、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市场广阔,与日韩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5G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合作潜能巨大,与澳新在旅游、教育、金融等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方面预期良好,未来可以分批次、有重点地推进与RCEP成员国的梯次合作,把河南打造成为面向RCEP高水平开放的战略链接点。

  第三,从开放制度来看,要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制度型开放的特色路径。

  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包含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开放,是以规则和制度改革创新为核心,旨在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河南要从打造制度型开放内陆新高地入手,着力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能级、开放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升,奋力打造内陆制度型开放的标杆,在中国规则、中国管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贡献河南智慧。充分发挥自贸区高度对外开放的功能,积极开展金融、电信、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外资开放测试,尽快形成服务业对外开放真正的先行区和新高地。持续深化河南自贸试验区准入后管理制度、开放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中立规则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与世界自由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先进制度安排。同时,要更加重视跨境电商产业的创新发展,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政策创新,谋划建设EWTO(世界电子贸易组织)郑州总部,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领域的规则制定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争取形成可以复制全国、影响国际的跨境贸易规则,把握国际跨境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我国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与提升研究成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