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少年的你!龙华从“心”出发 | 政务云上见

  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4日讯(记者 梁盈豪 实习生 林玉苗)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预防?近日,龙华区2023年“政务云上见 互动零距离”在线访谈活动上新,本期访谈嘉宾邀请到龙华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段先清,围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访谈。

  “政务云上见 互动零距离”是龙华区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发展战略,聚焦公众关切和重点民生事项,以推进政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落实便民政策、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结合有关单位年度重点任务、重大活动和工作安排开展的系列网络在线访谈活动。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尤其情感障碍的低龄化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受调查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相当于每四个青少年就有一个有抑郁症状,其中重度抑郁为7.4%。

  青少年“含苞待放”,需要多方科学引导

  访谈中,段先清表示,青少年心理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学校因素,学生学业压力过重。部分学校过于强调“分数、升学”,未将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家庭因素。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不当,未处理好孩子学业发展与人格成长之间的关系。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意愿不强,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三是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事物也随之涌现。网络迅速普及以及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的影响等,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四是学生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青少年出现的诸多交织在一起矛盾冲突,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课堂。

  多措并举,各方共同关怀青少年

  为遏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升的势头,既需要“救火抢险”,又需要“防患于未然”。段先清介绍了龙华区在加强心理健康方面有以下举措:

  一是建立健全机制,积极促进各校落实教育局举措。龙华区成立区、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指导学校规范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制度,制定校园心理危机三级干预方案,每年组织全区责任督学和特派心理教师开展现场督导检查。学校需开设并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按师生比1:1000标准配齐配足心理健康专家兼职教师;全年级开设心理课,保证每个班每两周1节心理课;各班级设立男女心理健康委员,并对其进行专题培训。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月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各学校针对心理危机学生建立“一生一档”和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讲堂,加强家校间联系。

  二是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例如在中高考、节假日、开学初等重要节点上和每年5至6月,全区组织各类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龙华教育公众号定期发布心理健康相关推文,依托微信小程序龙华“校园安心行动”链接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家庭教育等各类服务资源,统一整合“校园安心行动”线上服务平台,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键式”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辅导的咨询和预约服务。

  

  心理活动月成果展。

  三是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龙华区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宣传月活动,近年来推出“家庭教育特色教研工作室”“家庭教育宣传月活动”“家长成长工作坊”“家庭教育直播间”等系列活动,深受家长们的欢迎。龙华区还设立了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工作日14:30-17:30期间可拨打热线电话0755-81786105。

  “园丁”安心乐业,“花苞”幸福成长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段先清表示,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教师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新闻时有耳闻。

  龙华区在教师心理保健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在新教师招聘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筛查,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专门设置心理保健的内容,帮助新教师做好职场适应;积极开展全体教师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培训活动;在教师体检中增加了抑郁症、焦虑症的自评项目,并向全体教师公布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各类心理热线电话,鼓励有需要的教师积极求助;对全区青年教师开展“暖心安心 减负赋能”系列活动,全面提升青年教师心理正能量。在增强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的同时,助推龙华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幸福校园,用幸福的老师教育幸福的孩子。